APP下载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13-09-08宋书昌薄向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刺络拔夹脊腰痛

宋书昌,薄向红,卢 智,陈 华,张 倩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 061001;2.河北省军区沧州干休所,河北沧州 061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interverebral disc herniation,LDH)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本病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针灸疗法因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在治疗LDH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笔者从2010年开展了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观察针具针法组合运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的全部病例来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0例。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编为1~60号,依据随机数字表[4]分为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39.80±14.13)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3.20±1.35)月。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9.30±14.08)岁;病程最短35天,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3.34 ±1.52)月。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①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⑤X线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自愿加入本试验并能完成既定治疗;④治疗期间未采用其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法;⑤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剔除、脱落标准

排除标准:合并腰椎结核、肿瘤或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或月经期妇女;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或不能坚持完成疗程治疗者。剔除标准:纳入后未按实验方案所规定的治疗措施治疗的病例;纳入后合并使用其它疗法或药物治疗的病例。脱落标准:未完成实验而中途退出者;患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进行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针刺夹脊穴:取病变节段患侧华佗夹脊穴一个穴位,或两个病变节段患侧华佗夹脊穴两个穴位,令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28号2.5寸毫针直刺约1.5~2寸,提插捻转3次,使患者下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并不自主抽动为佳。配穴:按疼痛放射经络取穴,如足太阳膀胱经取委中、昆仑;足少阳胆经取环跳、阳陵泉等,辨证取穴均以补虚泻实原则施以针刺手法。以上诸穴留针30 min,每日1次。刺络拔罐:选取腰部或大腿、小腿的后侧、外侧皮肤表面有血络瘀滞处,若患者血络不明显,可在腰椎两侧或下肢痛觉反应最强处进行刺络放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破血络或于痛点中心及上下左右各刺一针,根据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型号的玻璃罐,每次选取2~4个部位,出血量10 ml左右,留罐5~10 min,隔日治疗1次。

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6]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昆仑、后溪穴。根据病情虚实,酌情应用补泻手法。

以上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评定临床疗效。

1.6 疗效评价

1.6.1 疼痛程度评定 本项研究采用视觉模拟标尺[7](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检测患者疼痛程度评定的工具。具体方法为在纸上绘制一条长度为10 cm的线段,左端标明无痛,右端标明最大痛,VAS范围为0~10分,疗程结束时VAS=0分为完全缓解,VAS﹤3分为显著缓解,3≤VAS≤5分为轻度缓解,VAS﹥5分为无效。患者分别于针刺1周、针刺2周时进行VAS疼痛评分变化检测。所有相关评估项目均由专门统计人员计算出各时段反映疼痛程度的分值,对临床观察指标的评价者实行盲法,评价者不参与临床治疗。

1.6.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痊愈:疼痛、压痛消失,下肢肌力、皮肤感觉等恢复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腰部活动功能正常,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对工作和生活稍有影响;有效:症状、体征有减轻,对工作和生活常有影响;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1.7 统计学处理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VAS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至第1周末,两组VAS评分下降,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至第2周末,两组VAS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增加,其疗效呈现累积效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定(±s)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定(±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 <0.01;与对照组相比,△P <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2周治疗组 7.50±0.47★ 4.75 ±0.21▲△ 2.45±0.30▲△对照组 7.56±0.52 5.30 ±0.26▲ 3.55±0.46▲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病名,中医学典籍中并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腰痛”、“腰腿痛”、“痹证”等范畴。腰痛最早见于《内经》,并有专篇论述,《素问·刺腰痛论》介绍了足少阳、足少阴、足厥阴等经络发生病变时引起腰痛的症状和针灸治疗方法。《丹溪心法》中指出“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闪挫、有痰积”。《医林改错》指出“腰痛”属于“痹症”范畴,而痹症多由于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可见关于腰痛一症古人早就有深刻认识。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而80%~90%的患者可经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甚至痊愈[8]。笔者运用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是旨在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腰部夹脊穴是位于腰背部的经外奇穴,位于各个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位居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中,恰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针刺此穴可以联络两经,起到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9],腰部的华佗夹脊穴下有竖脊肌,深部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电针华佗夹脊穴可以通过放松竖脊肌为主的腰背部肌群,恢复腰椎动、静力平衡,改善腰椎功能;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根,通过改善神经根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促进水肿的吸收,消除疼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病程长,迁延难愈,经络闭阻不通,气血流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的肿胀、疼痛。“久病必瘀”、“不通则痛”,凡此,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刺络放血能明显改善局部或全身的微循环,一方面放出瘀血,微血管的自律性加强,双向交流增加,有益于机体的物质及时地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另一方面刺激了微血管管壁的神经,加强了微血管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地改善了微循环功能,继而改善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10]。因此本项研究应用刺络拔罐术,使局部瘀滞之经络畅通,消瘀去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尤其是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最为常见,因此本项研究采用VAS作为疼痛评估的工具。VAS能有效的测定疼痛强度,方法简单,具有评分分布均匀,可随时重复对疼痛强度进行评分,评估疼痛效果客观和易于进行前后比较的特点,并且易于患者理解和使用[11]。本项研究发现,针刺1周、2周时治疗组的疼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增加,其疗效呈现累积效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VAS能客观量化的反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本项研究具有选穴精少,重视针刺手法,重视辨证取穴,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特点,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预防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1]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

[2]李林,詹红生,陈博,等.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概况[J].江苏中医药,2011,43(1):89 -91

[3]金蓉,顾一煌.近10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概述[J].江西中医药,2008,39(11):74 -76

[4]方积乾.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社,1994:201

[6]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8

[7]王悦.目测类比评分法在颈肩腰腿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0):602

[8]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0

[9]吴耀持,张彩虹,汪崇淼,等.针刺对大鼠神经根压迫模型超微结构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0,25(3):188 -192

[10]王海泉.刺络疗法与微循环[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2):73

[11]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5

猜你喜欢

刺络拔夹脊腰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进展
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