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底针五花穴为主治疗失眠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9-08马广昊陈婷婷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五花疗程针灸

马广昊,魏 婷,陈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北京 100048)

失眠在中医学又称为“不寐”,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WHO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7%的人遭受睡眠病症的困扰[1]。长期失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带来焦虑,抑郁等症状。解决失眠问题靠药物治疗往往会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针刺作为一种健康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广大患者所认可。笔者运用上病下治的思维采用足底针五花穴(董氏奇穴之一)结合辨证取穴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7月海军总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83例失眠患者,采用硬币法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中医分型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CCMD-3-R)①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③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④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1.2.2 中医失眠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关于不寐的诊断和症候分类。①心火炽盛:心烦不能入睡,烦躁不安,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少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而有力。②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脉弦数。③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④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而寐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⑤心脾两虚: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⑥心胆气虚:夜寐多而易惊醒,心悸胆怯,舌淡,苔薄,脉弦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85岁之间;③已服用任何药物者,需停药1周以上;④根据国际统一睡眠效率计算结果,判断失眠程度,失眠程度Ⅲ级以上(睡眠率<60%)。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②凡是已产生对镇静催眠类药物依赖者;③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失眠。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足底针五花穴结合辨证取穴治疗。足底针五花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一寸,共五针,选用0.30 mm×25 mm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针刺 0.2~0.3 mm左右,留针30 min。同时结合辨证取穴法。取穴:主穴:印堂、百会、四神聪、气海、神门、三阴交、照海。加减:心火炽盛证加劳宫、少冲、少泽;肝郁化火证加太冲、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证丰隆、内庭、内关;阴虚火旺证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脾两虚证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证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灸0.30 mm ×40 mm(1.5寸)。印堂、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补虚泻实法操作。印堂、百会、四神聪平刺0.5寸,三阴交直刺1寸,神门及照海直刺0.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单纯采用辨证取穴治疗,选用0.30 mm×40 mm(1.5寸)针灸针,方法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反加重者。

3.2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χ2=5.29,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

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χ2=8.7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

根据统计分析,治疗组在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型疗效最好,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5。

4 典型病例

患者兴某,女性,65岁。主因“失眠1年余,加重1月”来我门诊治疗,自述2012年4月因情志不遂出现夜间入睡困难加重,勉强入睡后于夜间2点钟左右易醒,且醒后很难再入眠,每天实际睡眠时间不足3 h,伴心烦易怒、胸闷胁痛,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脉弦数。辨证属肝郁化火型,治以疏肝解郁、降火安神。取穴以足底针五花穴、印堂、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照海,加太冲、行间、侠溪,操作方法同上。治疗前睡眠率为42.8%,经2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述晚间睡眠时间恢复至6 h以上,睡眠质量良好,睡眠率为85.3%,心烦易怒、胸闷胁痛、口苦、便秘尿黄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达到临床痊愈标准。)

表5 2个疗程后两组中医分型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失眠在《内经》中称“不得眠”、“目不瞑”,脏腑功能失调可令人失眠,其中肝郁气滞,郁火伤神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4]。心为少阴君火,主神智,郁火扰乱心神则卧不安、难以入睡。头为元神之府,其位在上,火性炎上,最易扰乱神明,神明被扰则不寐。以水治火是治疗的根本。就《易经》卦象而言,火为离卦,离位在上,以火制水,水为坎卦,坎位在下,上病下治,水火济济,才能心肾相交,故在中医传统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上足底针五花穴疗效更加确切。足底针五花穴位于足底后跟处,从足全息象上而论,其位为生殖区。中医学认为肾主水,主生殖,针刺此穴更能益肾水,降心火,使得心肾相交,心神得安而入睡。现代医学认为失眠与神经及精神紧张影响大脑皮质功能有关,病位主要在心脑[5]。与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主要包括额叶底部、视交叉上部、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上行网状系统[6]。刺激头部穴位,除了可以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外,同时能刺激大脑皮质,抑制大脑异常放电,使人体达到真正放松状态而进入睡眠[7]。刺激局部还可以改善大脑血供,缓解头昏、头疼、多梦等症状。手、足部的神经末梢分布十分敏感,刺灸之可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这一兴奋可使本证的皮层兴奋点得到抑制而起安眠作用。从全息观点而言,手足与头部相对应,大凡头病均可取手足穴位[8]。而《灵枢·终始》篇云:“病在头者取之足。”故本篇中运用上病下治足底针五花穴治疗失眠。

取百会、气海等督、任脉腧穴治疗不寐,可达调理阴阳、协调营卫的作用。阴阳失衡、营卫之气循行失度是导致不寐的根本。《素问·逆调论》指出:“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而任脉为“阴脉之海”,因此取二经穴位可起到平衡阴阳、通畅营卫循行的功效[9]。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疏通局部气血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针灸集成》曰:“不得安卧,不能睡,皆心热也。昏睡困惫,肾、脾虚热之致也。治心、脾、肾经穴。”心藏神,乃神明之府,为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俞、原穴,既是心气出入之门户,又可主治神志病,故而取名,取之可清心安神镇静,治疗失眠效果尤佳。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足三阴之交会穴,可调理足三阴经之经气,对于阴不足而阳偏亢之不寐可益肝肾之阴,敛浮越之阳,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之交会穴,有通调二阴,滋阴宁神之功。以上诸穴配合,相得益彰,共奏良效。

在针刺治疗同时,还应重视精神调护,消除紧张心理,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以提高疗效。通过临床观察,笔者采用上病下治足底针五花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失眠症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且其安全,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Taylor DJ,Lichstein KL,DurrenceHH.Insomnia as a health risk factor[J].Behav Sleep Med,2003,1(4):227 -24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4-98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李静,杨文明.火主失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31

[5]苏岩.针刺治疗失眠7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17

[6]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24

[7]廖钰.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症54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11):665 -666

[8]奚玉凤.失眠症的针灸特点及临床研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51 -52

[9]郭静,王桂玲.明清时期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101

猜你喜欢

五花疗程针灸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身份
治前列腺增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秋日观苍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