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城市圈的变迁

2013-09-05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3期
关键词:皖江圈层太原

◎ 叶 青

在沿海发展、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之后,如何解决“中部塌陷”的问题,就成为一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突出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希望相近的城市群走到一起,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金色南京河西新城(张佑国/摄)

从破题到量化目标

中央目前给予中部崛起的政策已经比较完整

在沿海发展、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之后,如何解决“中部塌陷”的问题,就成为一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突出而无法回避的问题。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

2005年3月6 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2006年2月中旬,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一份促进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5日,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变得分外明朗。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此后,中部六省加强了横向联动。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聚郑州,参加“中部论坛”郑州会议。“中部崛起”的横向合作付诸行动。

2008年1 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形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初稿)开始下发,地方和多个部门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2009年9月23日出台,提出了“两横两纵”的中部崛起规划——陇海线、长江、京广线、京九线经济带。

2010年8 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明确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任务要求,提出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若干意见,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列入其中。

“两大两小”城市圈共同发展

中部六省跨度很大,实际上难以进行整体的合作,只能是近距离地合作

应该说,中央目前给予中部崛起的政策已经比较完整了。但是,由于中部六省跨度很大,实际上难以进行整体的合作,只能是近距离地合作。因此,2006年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客观上形成了“两大两小”城市圈共同发展的格局:两大——中原城市群、中三角;两小——皖江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在中部的北部与南部分别是一大一小。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25日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将支持重点地区发展,包括落实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和相关规划。实施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抓紧研究中原城市群发展有关问题。指导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调整完善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加快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还提出,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沿陇海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

在这些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的规模无疑是最大的。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中原经济区起始于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以2127平方公里的郑汴新区为核心,最后成为国家级经济区。

我们讨论“中三角”的问题,要追溯到长江中游城市群。由重庆、武汉、南京三市市委书记共同发起,于1985年12月组建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地区自1985年至1987年之间,以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四个城市为主体,开始分别组建区域性经济协作会。

1985年,由武汉、岳阳、黄石等城市发起,“武汉经济协作区”筹组工作启动,1987年5月23日经济协作区在岳阳成立。在此期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重庆经济协作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别成立。武汉经济协作区(长江中游经济圈)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以武汉为中心,跨越长江中游地区的湘鄂赣豫四省的武汉城市群、湘东北城市群、豫南城市群和赣北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圈。截止2005年11月的第七次市长联席会议,成员共计31个城市:河南省的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市,湖北省的武汉、黄石、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冈、咸宁、荆门、鄂州、潜江、石首、仙桃、天门市,湖南省的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株洲市,江西省的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宜春、萍乡市等31个城市组成,协作区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市长联席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这说明中三角是有基础的。

崛起(郑州市郑东新区 焦广营/摄)

郑东新区之夜(河北省邢台市建设局 张利海/摄)

现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经济圈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和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吉安)。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就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高度共识。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此后,文化、旅游、产业、医疗等三省合作频繁的展开。

超常规发展皖江经济带,是安徽人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对外开放,安徽闻风而动,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并付诸实施,逐步形成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开发开放新格局。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转移。目前安徽9个皖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60%。沿江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自主创新特色愈加鲜明,为设立国家级示范区奠定了基础。作为国家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示范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承担起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重任。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规划》要求,示范区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必须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为了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安徽在安庆、池州、铜陵以及马鞍山、芜湖、巢湖等地分别设立了江南产业集中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两大省直建区,作为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境内,北临长江,南依九华山,东邻铜陵市,西接池州市区,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工作将从3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开始。目标是打造中国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休闲业基地;建设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现代化滨江新城。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巢湖市和县境内,总面积216平方公里,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起步区位于集中区最南端的沈巷镇,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初步确定启动点面积约5平方公里,位于起步区西南。距离南京禄口机场、合肥骆岗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一个小时左右车程,属于南京、合肥1小时经济圈和上海、杭州3小时都市圈。通过三座长江大桥与南京、马鞍山、芜湖跨江联动,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构成的城市群,位于山西省中部和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太原都市圈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群,包括了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汾阳等城市。2002年,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首次提出了“以太原为中心,建设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构想。通过太原、晋中开展合作,将大大增强太原特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利于在山西中部尽快形成若干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错落有致的城市群和经济带。2005年5月28日,《太原都市圈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出炉。将太原都市圈的功能定位确定为“中国北部地区东西联结带上重要的节点型都市圈,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组织中枢,具有晋阳文化特色和强大辐射作用的综合型、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包括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面积3.1万平方公里,人口965.8万人。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的榆次区构成,其范围包括太原市六区和榆次区,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职能。两个圈层分别是内圈层(紧密圈层)与外圈层(松散圈层)。内圈层(紧密圈层)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将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外圈层(松散圈层)范围包括阳泉市、忻州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规划外圈层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等产业外,还将作为都市圈核心区和内圈层现有的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都市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和运输职能。指状发展轴的意思是以太原市中心区为出发点,在都市圈内共规划建设5条以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的交通走廊,成为由内向外辐射和由外向内集聚的发展通道。太原都市圈就圈内产业布局作了详细规划。核心区以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圈层(紧密圈层)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地方特色加工业与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为主。外圈层(松散圈层)以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太原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是,强化核心城市太原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内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整体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和城镇体系结构,将太原都市圈建成国内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之一。

南昌八一公园湖景(谢晓方/摄)

顺势而为,做好当下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都是有其规律的

从总体上看,中部六省每个省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城市群,现在总算是相近的城市群走到一起,希望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目前也只能是这样顺水推舟地走下去。下一步希望“两大两小”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合作。比如,中三角发展成为“中四角”,皖江城市带也能够融入中三角。当然目前皖江城市带更愿意与长三角合作,强迫是没有意义的。太原都市圈将来能够与中原城市群走得更近一些。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都是有其规律的。目前的关键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寻找发展的机会。

猜你喜欢

皖江圈层太原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皖江城市带社保费征管机制优化研究
人造太原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除夜太原寒甚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