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棚改:预防城市病综合实验

2013-09-05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住房人口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城市病是未来城镇化最大的挑战,辽宁棚改系统解决了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市病问题,为全国各省市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模式。

城镇化“红利”是最红的“红利”

李克强副总理最近撰文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李克强副总理的文章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红的红利。一方面,城镇化通过非农产业与人口向城市聚集和转移,通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化了专业化分工,实现了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促进了企业和居民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了相关活动的交易成本,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层面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产生远高于专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活动相对分散的乡村型生产生活。另外,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相对自给自足,加上传统农业增加值较低,农村购买力相对较弱,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能够加大有效需求,使消费这架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更加有力!经济增长的引擎动力更加强劲!

按照2030年实现75%的城镇化率目标计算,未来20年将有2亿多农业人口转入城市,1.6亿的半城镇化人口继续城镇化。近4亿人口进入城镇,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3亿左右的劳动力,这相当于目前美国的人口总量。以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集散,4亿人口转入城市后每年可增加消费支出3万亿元左右,相当于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3%、最终消费支出总额的13%。

城市病是中国未来城镇化最大的挑战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从有利的角度看,以乡村人口的城市转变、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变、产业结构的农业比重下降以及地域和空间结构变化为特征的城镇化,能够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改善地区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从不利的角度看,伴随人口和产业等的过度集中,也会给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带来诸多问题。就环境问题来说,城镇化通常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和空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加剧、水质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就经济问题来说,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会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地价上涨,包含劳动力工资在内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就社会问题来说,城镇化可能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增加等。上述种种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病。

城市病是中国未来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挑战。按照2030年达到75%的城镇化率目标计算,未来将有2亿多农业人口转入城市,1.6亿的半城镇化人口继续城镇化。以目前的城市规模,这意味着未来20年时间里需要新建20个上海或40个深圳,才能确保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如何解决这4亿人口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极大地降低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影响了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城市病的第一病是“住房病”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比重快速增加,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为表征的城市病将成为城市化的最大挑战。在诸多的城市病中,由于商品性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保障性体系尚不完善、住房用地供给短缺严重,住房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城市病。

未来20年里,为解决城市新“移民”的住房问题需要新建住房1亿多套,约为2000~201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累计竣工套数(42843947套)的2.5倍。按照当年成本计算,2000~2010年全社会城镇房地产投资共计152955.6亿元,不考虑成本上涨因素,未来20年需要城镇房地产投资近40万亿元,相当于我国2010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另外,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尚有12%的城市家庭居住在1980年前建设的住房里,16.5%的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1/3的城市家庭的住房仅有1间住房。按照目前的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包括1.6亿农民工在内,中国超过1/3的城市居民居住在非正规住房里。联合国人居署认为,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中32.9%生活在非正规住房中,所谓的“城中村”、“棚户区”实质上就是国际社会的贫民窟。如何解决这2亿多城市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辽宁棚改是预防城市病的综合实验

城市病是一个包含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层面的综合性疑难杂症,不仅表现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问题,而且表现为经济增长乏力、公共服务不足、治安状况恶劣、失业率高以及社会不和谐等很多方面。医治城市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采取系统方案全面解决。

2005年,辽宁省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以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为核心,开展了预防城市病的综合实验。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棚改作为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以非凡的魄力和手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以政策为驱动力、以财政投入为杠杆、以土地运作为手段,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到棚改工程中,系统解决了制约辽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预防城市病的综合实验。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由众多要件编织的一个十分缜密的体系,这些要件即相互独立,又彼此匹配、相互支撑形成联合的整体。辽宁棚户区改造模式体系包括:棚改的思想与方法,棚改的体制与模式,棚改的公共政策(包括:战略与规划、制度与政策、管理与服务)与棚改的具体内容(包括:金融、土地、住房、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

从棚改的政策内容看,“科学发展、科学棚改”的思想方法是指针。用科学发展观做指针,棚改及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实现了顺利推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体制模式是核心。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参与主体积极性的最大发挥。“统筹兼顾、均衡协调”的战略规划是龙头。将棚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使之互促共进。“综合配套、利民长效”的政策制度是基础。创新并完善制度与政策,确保棚改居民“住得进,住得起,住得稳”。“规范有序,人本自治”的管理服务是保障。通过综合运用和创新一系列监督、管理与服务模式,确保棚改相关事务的“公平、公正、公开”。

从棚改涉及的方面看,“无偿划拨,以商补住”的土地政策、“多方融资,动态平衡”的金融政策是条件。利用时空错配解决最为重要的土地和资金要素问题。“分类开发,整拆整建”的开发方式是基本。这是政府与市场结合的集中体现,也是快速而系统地解决问题的关键。“适度输血,重点造血”的援助政策是关键,通过家庭自生能力的再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民住区问题;“互促共进,相互推动”的经济政策、“再塑居民,社区重建”的社会政策、“综合整治,配套完善”的环境政策、“优化布局,混分平衡”的空间政策是支撑。

辽宁棚改的系统方案可以使低收入居民住区问题得到综合解决,并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住房人口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世界人口日》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