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兄弟”的词汇化探析

2013-09-01李婷婷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复合词实词语素

李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引 言

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把国家、兄弟之类双音节词定性为偏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是指在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里,其中一个语素代表整个双音词意义,另一个语素语义逐渐脱落,只起到陪衬作用,不表示任何意义。“兄弟”是由“兄”和“弟”两个单音节语素共同构成双音节复合词。有部分学者曾从词源学角度对“兄弟”类偏义复合词进行过研究,但很少有人对“兄弟”一词词汇化进行个案分析。本文正是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兄弟”一词提出认知尤其是词汇化和语法化方面阐释。

一 词汇化定义

“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最早由 Kurylowicz(1965)提出。沈家煊[1]指出在历时层面上,“词汇化”包含两种意思,即由词缀变为词和词组联成词。前者是与“实词虚化”或“语法化”相对而言的;后者则非常普遍,常与语法化不可分割,经常带有主观化①李婷婷《"窗户"的词汇化》《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7月。(已经安排出版)。王灿龙[2]认为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词项的过程。”李金满、王同顺将词汇化定义为“组合性句法结构演变为整体性词汇单位的过程。”本文即将讨论的“兄弟”恰好属于由词组性句法结构变成词的词汇化现象。

二 “兄”、“弟”单用

一般来说,任何独立的名词都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充当主语、宾语,可受各类形容词或数量词修饰,也可与另一个名词连用。《史记·五帝本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一)“兄”字单用

《说文》中释为“兄,长也。”“兄”字类属于汉语中基本亲属关系,是最早的一批汉字之一。在该时期所收集到的语料中,它都是作为独立单音节词出现的。

例1.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诗经》)

例2.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周书·康诰》)

例3.旅雁分飞实可伤,兄南弟北苦参商。(元明《封神演义》)

例1中“我以为兄”即“以他为兄长”;“以A为B”构式中,A和B都是独立名词;例2中前后两个分句及其内部的前后小句,说明各自多包含的“兄”和“弟”代表着不同语义且语用上各自独立;例3中“兄南弟北”或“兄北弟南”并没有多大差别,但一南一北恰说明两者之间区别以及各自的独立。

(二)“弟”字单用

根据《说文》和《尔雅》中对“兄弟”和“兄”字解析,可以很容易断定两部字词典中认为“弟,幼也。”与“兄”字一样,“幼”字也是出现极早的汉字。在可见语料中,“弟”字单用现象并不少于“兄”字。

例4.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周)

例5.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春秋战国《孟子》)

例6.唯子杀父母,孙杀祖父母,弟杀兄,妻杀夫,奴杀主,不从赦例。(魏晋六朝《宋书》)

例4和例5中,“兄”字与“弟”字并举,两字单用现象很明显;例6中“弟杀兄”,及物二价动词“杀”字也决定了“兄”与“弟”两名词词性及其施受关系。

三 “兄弟”连用及其语义

“兄”和“弟”在产生之初就可以作为独立名词连用,在古代文献中有充足记录:

著作 诗经 左传 史记 北史 全唐诗 后汉书出现次数400 34 109 312 224 221

其语义演变历经了分指、泛指和偏指不同现象,但是各种现象之间并不是孤立或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共存共生的。通过对连用语料考察分析可知,“兄”和“弟”连用时其粘合程度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随着语言演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粘合程度渐低的“兄弟”用法。

(一)“兄弟”的连用

1.插入实词的连用

“插入实词的连用”是指,在“兄”和“弟”之间插入名词、数词等实词,使其在语表形式上看起来像短语,但语义上依然有并列关系,而且去掉插入成分之后并不影响语义。

例7.上父初子,五三夫,四二妇,五兄三弟,以卦画推之,又有此象。(周《周易》)

例8.兄弟并有恩惠于乡里,百姓歌之曰:“我之有州,频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魏晋六朝《梁书》)

例9.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隋唐五代《旧唐书》)

例7中“五兄三弟”与“五三夫,四二妇”相对而出,其数词与“兄弟”二字是嵌入式修饰关系,即“五三兄弟”。此处,数词的插入说明“兄”和“弟”之间粘合程度已经有所减弱。后两例中“前兄后弟”和“兄去弟还”,方位名词和动词插入也都说明了“兄弟”中两字离散程度。词语内部粘合程度逐渐降低是词语向短语演变标志之一。

2.插入虚词的连用

常见的可插入词语或短语内部虚词大多以连词为主。如“非兄则弟,谁能辨之?(魏晋六朝《北史》)”其中“非A则B”构式说明A和B即“兄”和“弟”是对举关系。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能否在词内部插入实词或者虚词是词语内部语素粘合程度高低标志,能广泛插入实词或虚词说明该词内部粘合程度较低,有独立成词表象。此处我们讨论的“兄弟”中实词和虚词插入正是其内部粘合程度不高标志之一,但也是其依然独立成词标志。

3.语素互易连用

董秀芳[4]认为,是否存在换序形式是检验并列短语是否固化为词的标准之一。词语内部语素之间粘合程度较高,内部成分之间位置相对固定,一般不会出现语素互易情况;而内部成分粘合程度相对松散的短语,其成分则比较容易出现语素互易情况。我们这里讨论的“兄弟”则出现过很多次“弟兄”用例,而且语素互易之后并不影响语用或语义。

例10.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周《诗经》)

例11.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驩也。(汉《史记》)

例12.这位安老爷本是弟兄两个,大哥早年去世,只剩他一人,双名学海,表字水心,人都称他安二老爷。(清《儿女英雄传》)

朝代 周 春秋战国 汉魏晋隋唐五代宋 元明 清 现代汉语次数1 16 1 3 149 47 643 167 217

(二)“兄弟”的连用语义

《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可见,在亲属关系中,“兄”与“弟”都是指男子,而且两者是有严格区分的,注重的是亲族关系中长幼次序,是分别具有独立意义的词。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周《周易》)。句中的“父子、兄弟、夫妇”皆相对而出,类似于“父子”、“夫妇”语序研究,此处的“兄弟”也存在社会地位的严格区分。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清《明史》)。做臣子的要对国君竭尽忠诚,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克尽孝道,兄长要对弟弟友好,弟弟要对兄长恭敬有加。所谓“长幼有序”可见一斑。

另外,据文献考证可得古代姐妹也称兄弟,称兄为姐,称妹为弟。

例13.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汉《尔雅》)

例14.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万章上》)

例15.宏从弟编修寀 ,其妻与濠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1.“兄弟”连用分指义

“兄”、“弟”自产生之初就有了亲属关系中称谓意义,分别代表年龄相对略长和略幼的有血缘关系男子。也正因为有这种区别,产生了在连用之初的分指义。

例16.至世之衰,父子相图,兄弟相疑,何者?(春秋战国《鹖冠子》)

例17.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宋《东坡文集》)

例18.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九司,股肱朝廷。(魏晋六朝《北史》)

例16中,“兄弟”和“父子”相对,以及双向动词短语“相疑”即“相互怀疑”都说明了“兄”和“弟”分指性质;例17中“兄弟之亲”即“兄弟之间的亲近关系”,“之”字表明是两者之间;例18中前后分句并列关系正说明此处“兄弟”的分指义。

2.“兄弟”连用的泛指义

“泛指义”是指,“兄弟”出现时,表示的是“兄”或“弟”任何一方或者并没有明确所指,只表示两个年龄相近男子,焦点并不在于年龄长幼。“兄弟”泛指义虽然很早就已出现,散见于春秋时期,广泛应用于魏晋六朝时期。

例19.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春秋战国《公羊传》)

例20.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魏晋六朝《北史》)

例21.今夜名花良月之下,我们结拜了兄弟何如?”(清《风流悟》)

例19“兄弟三人”中,年龄排行第二的男子是“兄”还是“弟”只是相对而言的,此处也只是想表达三个男子;例20中“兄弟之子”是说哥哥或弟弟的孩子,并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是“兄”还是“弟”;另外“兄弟之子犹子也”从社会学角度讲,无论是“哥哥的孩子”还是“弟弟的孩子”与自己的关系都是一样的亲近,从血缘关系上无所谓区别;例21中则更加明显,“结拜了兄弟”即“结拜为像亲兄弟一样的关系”,是泛指像兄弟之间的关系。

3.“兄弟”连用的偏指义

“兄弟”的偏指义多见于元明。在明末清初,“兄弟”的分指意义逐渐消失,泛指意义还有所保留但用例已经不占绝对优势。据对清代文献语料分析可知,此时“兄弟”的意义偏指向“弟”,即在“兄弟”中偏指向年龄较小一方;或指向说话人自己,这种用法更多地用于自谦义表述中,可以拉近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心理距离。

例22.那引姐倒是个孝顺的人,但是女眷家见识,若把家私分与堂弟引孙,他自道是亲生女儿,有些气不甘分;若是父亲生下小兄弟来,他自是喜欢的。(元明《初刻拍案惊奇》)

例23.那首县便说∶“办工首在得人,兄弟这里却有一个千妥万当的人,他从前就在邳州衙门,如今在兄弟这里。(清《儿女英雄传》)

例22中“若是父亲生下小兄弟来,他自是喜欢的。”可知,这个“小兄弟”肯定是年龄比自己小的“弟弟”;例23中“兄弟”即指说话人自己,是自己对自己的谦称,也体现出对受话人的尊敬。

在现代汉语中,“兄弟”的偏指意义已经逐渐稳固,一般都偏指向“弟”,且多用于自谦;在语音形式上,“弟”的语音已经弱化,读为轻声。有时也表示泛指的“兄”和“弟”,但是语音上需保持“弟”字语音的饱满度,而且口语中两个音节之间要有略微停顿,书面语中一般以顿号或者插入连词“和”或“或”形式出现。

例24.恩格斯说:“一切兄弟与姊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性交关系底禁止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氏族的起源及其中期发展》1963-8-5)

例25.同时派同油锅的兄弟一人,带着砍刀、雨伞以及三把谷穗到舅家报丧,并与舅父商定砍牛日期。(《瑶族民俗》1991-9-1)

四 “兄弟”的词汇化动因

(一)语音演变需要

根据现代汉语中语音使用需要,大量双音节在连读的时候都会发生语音变化。此处的“兄弟”正是如此,连读时“弟”字语音弱化,变为轻声。由于轻声音节一般不表示语义的一般规律,“兄弟”中“弟”字音逐渐脱落,“兄”字音更加清晰。

(二)语言演变总体趋势

陈宝勤(2011)认为汉语双音节结构到双音复合词演化,是两个单音词到两个单音语素的演化,也包括其意义从专指到泛指演化过程。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语言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兄弟”的例子,两个单音节词的粘合程度逐渐加强,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失去短语结构特点。

(三)高频共现的促进作用

类似于“兄弟”、“好歹”等反义类偏义复合词,在语用中以其独特魅力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其偏指后项的语用习惯也逐渐固定下来,推广于类似的语言构式中,被更多次共现在人们语言交际中。也反促进其连用时偏义复指用法,即由短语凝固成词的用法。

(四)话语交际需要

与“好歹”类性质反义偏义复合词不同的是,“兄弟”有一个特殊用法,即自谦。根据话语交际礼貌原则可知,交际中一定程度的礼貌利于双方话语交际顺利进行。以“兄弟”自谦,即选用该词中对“弟”字的偏义复指义,在受话人面前自称“弟”,一方面拉近了两者心理距离,另一方面称受话人为“兄”,也体现出对受话人的尊重。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2]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

[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董秀芳.词汇: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D].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钟如雄.偏义复词成因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6]麻爱民.偏义复合词“窗户”探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7]吴振国,周洪学.流行“360”数字短语360度解析[J].汉语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复合词实词语素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因果复合词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