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促进护理操作考核客观性的途径

2013-09-01温小佳张伟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用物监考操作技能

温小佳,张伟英

(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 韶关 512026)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强调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以我校本科教学设置为例,在课时设置中安排约40%的课时为实验操作教学,并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以保证护理实验的教学质量,反映护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考核结果是改进基础护理实验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未能体现护生的正常水平,从而影响了对护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客观评价。对影响护理操作考核效果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寻找相应途径,尽可能地使护理操作考核数据真实、客观,为护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1 资料

采用自制半开放式问卷,对我校2007级与2008级共8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影响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效果因素的调查,内容涉及护生、教师、环境、实验条件、教学方法等。采用集中发放的方式,在发放问卷前向护生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答卷要求,以无记名方式要求护生对本次问卷真实回答,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见表1。

2 影响因素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影响考核效果的因素包括护生、教师、环境、实验条件、教学方法等。

2.1 学生方面

2.1.1 练习不足,流程不熟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生数量猛增,实验室安排也因此变得紧张。实验时间、实验次数均不能得到保证。

表1 护理操作考核效果的影响因素(n=80)

部分护生在练习中忽略核对、评估、沟通等操作步骤,护理操作流程不完整,导致在操作考核中出现操作不连贯的现象。目前,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练习方式,练习时用物准备大多由护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然而在考核时需要护生独自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用物,护生往往因平时没有单独备物的经验而出现备物不齐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考核的顺利进行。

2.1.2 缺乏交流,人文关怀不足 大部分的护理操作都是运用模拟人来辅助练习,而模拟人缺乏真实感,也无法做出反馈。因此,部分护生只是进行机械的操作练习,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缺少核对解释,不注意与病人的交流沟通,即使完成操作流程,护理操作质量也不高。

2.1.3 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缺乏应急处理能力 操作不熟练使护生在考核中缺乏自信,担心考核结果,导致注意力分散。若护生心理素质欠佳则容易出现手抖、心跳加快、出汗等情况,甚至紧张得头脑一片空白,从而影响整个考核效果。

在操作考核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如备物不齐、操作出现失误等。部分护生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就不知所措,继而在操作中出现重大失误、中断甚至无法进行操作。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因不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同、对操作流程重点的把握不同、性格不同、操作习惯不同,在操作流程的演示过程中就会存在差异。如无菌操作,不同教师在操作细节的处理上就不一致。另外,实验课的分组带教教师不同,针对同一项操作,护生可能会学到几种手法,几次操作课练习下来,护生讨论后就会产生困惑,从而直接影响护生对该操作的理解及熟悉度。

2.2.2 评分标准存在差异 即使流程相同,不同的监考教师因对考核注重点不同,针对同一位护生考核相同的操作,分值也会存在差异。另外,考核评分标准笼统、模糊、不够细化,教师不好把握。若评分标准不够具体与细化,监考教师在评分时所掌握的尺度就各有不同[1],大多时候是按监考教师的主观经验进行评分,因此分值存在差异。

2.2.3 教师在考场过于严肃 监考教师根据护生的平时表现,在考核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带着对护生好恶的心理定势。将这种心理定势带入考核中就会影响考核效果,不能体现护生的真实操作技能水平。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态度过于严肃,就会使考试气氛过于紧张,人为地给护生制造压力,导致护生出现错漏。

2.3 实验条件

我校现有护理本科、大专、中专3个层级的护生,他们同时上护理学基础课程,但所学内容和进度均不相同,而实验室用物数量有限,使得实验用物准备难度加大。另外,由于护生人数增加,练习用物虽说有所增添,但因购买批次不一样,同一种用物规格却不同,出现护生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是A规格的用物,但考核过程中使用的是B规格的用物情况,从而影响了操作。

2.4 环境

2.4.1 考场环境封闭 护理操作考核一般采取一位教师监考一位护生的方式进行。护生从用物准备到考核完毕均需独立完成,与平时开放式练习的环境有极大不同,因此护生易产生巨大的压力。

2.4.2 温度的影响 考核环境温度高或低均会影响护理操作考核效果。比如无菌操作考核,若温度过高手心就容易出汗,导致无菌手套不容易戴入而发生污染,从而影响成绩。另外,天气过热也容易导致护生情绪焦虑不安。

3 讨论

3.1 护生方面

3.1.1 强化操作流程的熟悉度 护理操作步骤繁琐,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比如利用顺口溜的方式,便于护生记忆操作流程。将评分细则告知护生,使其充分了解评分内容,使护生在操作练习中注意该操作的重点、难点步骤。练习中,要求护生按照流程完整练习,每次操作课后都要求护生完成该实验的操作报告,使护生掌握该操作的目的、备物要求、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求护生对一些相似的操作进行对比,如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的异同点;温水浴与床上擦浴的异同点等。从比较中强化流程及其注意事项,强化护生对该操作的记忆。

合理安排实验室、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加强护生对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调动护生练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部分护生轻视生活护理,只是在临考之前背诵流程的情况,教师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强调生活护理的重要性,促使其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

3.1.2 增强人文关怀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景教学,让护生扮演病人,切身体验病人的感受,从自身体验出发,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理解病人、尊重病人。同时在早期让护生进入临床见习,使护生早期接触病人,建立感性认识,更能切身体会病人的感受。培养护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意识,增强其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其沟通技巧。

3.1.3 强化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应急处理能力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增加小考试,小考试尽量规范化,让护生逐步适应考试的状态,使考试常态化。人为模拟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让护生独立思考,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2 教师方面

3.2.1 规范操作流程 教师的操作应统一、规范,严守操作规程,避免动作的随意性和个性化[2]。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对每个护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并对标准做统一规定。在一些关键操作手法上进行讨论,确定原则性问题,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鼓励护生灵活创新,激发护生的潜能,以免其单一地模仿教师的手法,死记硬背流程,而丧失主观能动性。

3.2.2 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细则 在考核前,监考教师把原有的、较模糊的指标进行描述,尽可能以可观察到的行为作为标准,提高标注化评分的客观性[3]。评分细则应包括用物准备、评估内容、操作步骤、用物整理、口述内容、仪表仪态等。如无菌技术,传统的考核标准中“夹取及打开无菌巾不符合要求,分值5分”,新的考核标准将其改为“手跨钳上方或触钳,分值两分;跨越无菌包上方,分值两分;接取治疗巾方法不当,分值1分”[4]。细化评分标准使监考教师有章可循,使考核评分更客观真实。

3.2.3 缓解护生紧张情绪 监考教师应进行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等活动,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每位护生的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因教师个人好恶导致的评分偏差。考核过程中尽量营造一个较轻松的氛围,适时鼓励护生,缓解护生的紧张情绪,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护生压力过大使考核成绩出现偏差的现象。

3.3 实验条件、环境方面

让护生了解操作用物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合理安排练习,让护生使用不同规格的用物进行练习,使护生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用物,不会出现换一种规格的用物就不知所措的情况。提供适合操作的环境,降低环境对考核的影响。

从多种途径促进护理操作考核效果的真实性、客观性,降低可控因素对护生考核的影响,准确地反映护生的真实水平,得到正确的教学反馈,为调整护理实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1]梁瑞媚.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91-4092.

[2]胡宇琳.关于护生对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的分析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5):93-94.

[3]曹迎凤,徐志钦,李娜,等.护理基本技能考核成绩的标准化[J].护理学报,2010,17(9B):12-15.

[4]庞晓丽,王英,扬帆.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分值细化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6):69-70.

猜你喜欢

用物监考操作技能
基于Excel VBA的考试管理系统设计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监考时……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深静脉置管集束箱在休克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体位用物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管理方法在耳鼻喉科手术术前巡回配合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监考老师
PDCA循环在护生中医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形成的心理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