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3-08-26朱仁杰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鲁庄公古诗文想象

朱仁杰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和语言二者是结合起来训练的,是相得益彰的。语文这一学科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重要必要了。根据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要求,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谈谈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传统的古诗文教学由于长期沿用“读-讲-背”呆板的固定模式,因而对古诗和文言文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不会鉴赏的层面上。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讲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领略灿烂的古代文化,大量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延伸古诗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啥好的方法呢?以下是几点浅见:

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激活、拓展学生思维

1、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

丰富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让我们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能够想象、善于想象的人是幸运的;而懒于想象拒绝想象的人,则将很难进入作品,也无法领略美的意境。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学生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通过一番描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2、古代诗词具有语言含蓄的特点。

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感情的表达常借助于想象的形式,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以想象家中兄弟节日活动细节将自己思乡思亲之情表达得真切感人;杜甫则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通过想象自己在春光中穿峡越流,直奔故乡的情景,将因国家统一得以还乡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之情。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时可以其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理解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思考、讨论“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等问题,并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在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感情会逐渐与诗人同步,对诗中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也会达到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用简洁、明晰的板书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概括上升,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借助想象表达感情这一方法的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形式表达感情的兴趣并形成能力。

二、以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体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调动激发创造的热情,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见解。

在回答《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提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这一问题时,它犹如一块石头投向水塘,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在一番热烈的讨论以后得出的启示很多,诸如①有病就医,有错就改。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③小病不治必将酿成大病。④小错不改终将铸成大错。⑤做人不能“讳疾忌医”。⑥做人应敢于面对现实。⑦面子问题,害人害己。⑧心病还须心药医……

这种以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为扩展的以疑促思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三、改变思维定势,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我们学古人文章,目的不在于炫耀自己的记忆能力,而是通过“温旧”而“知新”,从古义中悟出新意,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知新”的有效途径就是逆向思维。

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哲理和警策性,天长日久,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就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或另一个角度去考虑。如阅读《曹刿论战》一文,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有远谋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讽刺了鲁庄公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目光短浅、无知可笑。这里鲁庄公相对于曹刿来说是一个反衬人物。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取信于民、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在某种意义上,把鲁庄公评价定位为一个好君主,也说得过去。对当代社会而言,这种评价同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这是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文基础上提出的新见解,他们敢于打破思维的模式化,从传统教学中的听命服从转变为求异创新,应当大力加以肯定鼓励。

综合而言,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一些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勤于探索,才能使以往索然寡味的教学变得新颖而鲜活,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古诗文这个百花园中尽情采撷“创新”的花朵。

猜你喜欢

鲁庄公古诗文想象
东野稷驾马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第三只眼看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