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理论反思与现实启迪

2013-08-15赵雳珂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内涵理论

赵雳珂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笔者认为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理论界主要围绕“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渊源、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以人为本” 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实践等问题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以人为本”的内涵方面,黄楠森、韩庆祥等一些知名学者从“人”的内涵、“本”的内涵以及“以人为本”的意义三方面出发,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全面的阐释,对“人”、“人民”、“人类” 等概念的前提、含义进行了区分,并从发展观念和发展理念层面、从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执政理念层面、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乃至上升到哲学层面,深入地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意义。对于“以人为本”的源流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外思想史方面进行了挖掘,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哲学思想关于人本思想发展形成的异同,并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内在的联系。关于“以人为本”的具体运用,有学者们从经济、政治、伦理等具体领域来探讨,而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并非普遍适用于一切领域的一般性原则,运用中要注意同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还论述了“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一性。所有这些研究和探索,都对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展开与运用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所有的这些研究领域无非都是仅仅从一国方面或哲学层面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挖掘,从而使问题的探讨受制于领域的限制。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反思

尽管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已经为“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奠定了基调,但“以人为本”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温故而知新,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在现时代,具有更为广泛的理论内涵。

(一)立足个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对于“以人为本”的理解,见仁见智。笔者认为,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两者都强调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以往的只起强调群体而忽视个人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也为我国在现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等级制度,倡言平等自由和民主,这些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种宝贵财富,在当代西方社会,人本主义的发展理论也得到继承和发展,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匮乏,更在于国民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的低下。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甚至这样定义发展:“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焦于人类自由发展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西方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传统以及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批判借鉴的重要资料。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人论思想集中表现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也立足个人,围绕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展开,其根本的目的是要为人类指出一条通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人论思想,将人看作社会的主体,同样为立足个人的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人为本,在肯定和注重人们之间的共性的同时,又要始终铭记尊重人们的个性和差异,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也才能将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二)“放眼世界” ——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人作为变革世界的主体力量,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放眼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国家的人民并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欣喜。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发达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和贫富差距愈加拉大,文明的危机、人的异化、本土文化的冲突等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息息相关。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直接关系着全人类的命运。因此,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对以人为本中的“人”时代内涵进行了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

放眼世界,仅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的拉大,当今呼吁以人为本就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因此,在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下,物质利益这样的“沙尘暴”也不能遮蔽我们的双眼,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必须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很难想象,发达国家的发展能够长期建立在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基础之上。真正要实现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只有在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的、技术的和管理的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和援助下,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三)“面向未来” ——以人为本的终极内涵

以人为本的“本”强调人是终极追求意义上的发展目的。笔者就科学发展观中所强调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层面展开,面向未来,对以人为本的终极内涵做了较为深入的反思。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出发,以人为本的这一终极之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也是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和终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人人都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良好的道德和善良的品格,在德智体美等基本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为社会所需求和接受。就社会而言,社会能够培养和配置其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每个人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价值,从而实现人与社会最佳的全面的结合。

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更多的应回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角度来寻求当代人乃至我们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观把人类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纳入现实发展的视野,这不仅直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利用资源的问题、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而且更是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中“本”的终极含义。

二、以人为本的现实启迪

“以人为本”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也是针对和解决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现实矛盾而提出的,它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启迪。

(一)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为本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发展状态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全面”:第一,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以及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第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第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包括通过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挥人的才能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

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共产主义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追求最高理想,践行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人的能力,发挥人的才智,实现人的价值。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解放人,开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共同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从各种国际经济机制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以非互惠的普遍优惠待遇,它是国际经济关系中公平互利原则的一种具体运用和初步体现。也是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是,基本国情还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已经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新中国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奋斗。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始终与国际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伍,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实力走在前列的国家,我们有义务去尽全力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关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帮助和政策上的优惠,做到始终坚持与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发展。

(三)以人为本,必须恪守我们的后代能够持续发展的人道底线

对可持续发展观这一理论的研究,启迪我们要落实“以人为本”就必须恪守我们的后代能够持续发展的人道底线,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着眼于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必须做到不危害能够满足我们后代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要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首先各国就必须共同应对人类的共同危机。这些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贪婪与无知”造成的。其次,要实现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自我约束的消费方式,以促进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发展。再次,应当树立“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意识,使当代人都意识到:自然界不但具有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限制和杜绝从局部利益出发对资源、财富的浪费行为,保证我们的后代人能够对其利用与发展。善待自然归根结底是善待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即,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人本意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为人的自由全面自由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结语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以人为本”的新探讨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从新的视角分别从立足个人、放眼世界和面向未来三个层面对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并且在这一理论内涵上进一步将以人为本对当代世界发展所具有的启迪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摒弃了以往研究者仅从一国或仅从哲学理论上对以人为本进行研究的局限。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内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活出精致内涵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