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萨岁信仰的美学考察:以通道坪坦古村“萨岁安殿仪式”为例

2013-08-15钮小静王淑贞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侗寨侗族仪式

钮小静, 王淑贞

(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怀化418008)

“萨”为侗族人们称呼祖母“sa”的汉字记音。侗族人民把始祖母称呼为“sasui”,汉字记音“萨岁”。“萨岁” 是侗族人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她具有始祖神、保护神、生育神、农神、雨神等多重神格。祭萨就是祭祀“萨岁”,这是侗族民间最隆重、最神圣而最热闹的祭祀活动[1]。“祭萨”是萨岁信仰的活态表现形式,是萨文化和整个侗族信仰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处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部的坪坦乡坪坦村的侗族同胞,于2012年7月23日举行了隆重的“萨岁安殿仪式”。这一活动具有活态美、静态美、目的美和多重意境美等多重美的特征与美的内涵。对于侗族祭萨活动和萨文化的美学剖析,学术界论及较少,本文以坪坦村的此次“萨岁安殿仪式”为例,略予探讨,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侗族同胞,也希望能对侗族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一、坪坦古村的古风古韵美

坪坦古村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上游,是沅水支流渠水东南源坪坦河古代、近代至20世纪中期的终端水运码头,水运物流南行的船只到此为止,将货物转由马帮或人力南运广西,是古代楚南(湘西南)至广西水陆联运南北通道的重要节点。这一突出地位使坪坦村成为古代物流的货物集散地,沿坪坦河东岸千余米的水码头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贸物流集镇。

古代,尤其是清朝、民国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于此,北来的客商把下江的日用百货船运至此,再装上这一带的山货顺水北下,直达县溪,换成大一点的船运至靖州、洪江。这里的马帮或者挑夫,把日用百货和这里的山货运至龙胜或三江,再运至桂林或柳州。白天,人们在商铺、在码头、在田野忙于商务或农耕;入夜,灯火点点,人们聚集鼓楼,载歌载舞,侗歌声声,芦笙阵阵,好一派繁荣兴旺之下悠闲快乐的乡间码头美景。

时移世易,随县城双江至坪坦乡镇公路和坪坦河梯级水坝的修建,公路运输取代了水运,坪坦村水运码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加之,特大洪水冲毁了沿河地势低的老街道、老萨坛,古码头遗址依稀可辨。几家小店铺已移至河西岸边公路两侧,形成以公路为街的几百米商贸小街。但古集镇的文庙、武庙、城隍庙、杨公庙、鼓楼、戏台、石板古街巷等,仍然屹立在离河东岸百余米的吊脚楼古民居侗寨群落之中;明代修建的木结构风雨桥历尽沧桑,仍然矗立在坪坦河上,展示她原木重叠式悬梁结构古老而独特的飒爽英姿。这些古建筑错落有致,昭示着坪坦古村古商贸、侗文化的古风古韵美。

二、“萨岁安殿”全程的活态美

准备过程的有序美

现在,为了方便村民开展娱乐活动和游客游览,坪坦村民在村寨的南边修建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水泥地面的广场。老萨坛没了,人们便将新萨坛 (供奉萨岁的场所)选址在广场东北角台阶上边。萨坛的北边是该村的古戏台与文庙,西北侧是可容纳二三百人的老广场、城隍庙与鼓楼。东侧是一大片“南侗”特色的吊脚楼民居。“萨岁安殿仪式”就在萨坛选址地和前面的广场上进行。

“安殿”仪式前,寨里的人们已把村寨收拾打扫得干干净净。按照习俗,“安殿”前三天,全寨人不烧火做饭,只吃冷食物,挖好萨坛的殿基,砌好了殿基周围的圆型围墙;做好安殿所需物件的准备工作,购置“萨岁”农耕生产生活所需的锅瓢碗盏、犁耙纺车等各种工具,特别制作了覆盖这些工具和整个萨坛内室的特大簸箕,以便祭祀时安放在坛殿之内。

祭祀的大清早,寨老请来邻村的祭师,烧香烧纸,念念有词,祭祀神灵,然后杀猪宰鸭。按传统习俗,杀猪时要几个壮汉将猪按入水中溺死,杀鸭时用绳子套在鸭脖子上将勒死。以这种原始的屠宰方式展现祭萨活动形成和传承历史的久远古老,以这种古朴的宰杀仪礼表达对始祖神“萨岁”和各种神灵的无限虔诚和由衷敬仰。

村里的寨老和主持“祭萨”的祭师把整个“萨岁安殿”仪式活动安排为“迎萨”、“绕寨”、“祭萨”、“安萨”、“娱萨”、“谢萨”等循序渐进的几大环节。

7月23日7时左右(阴历六月初五辰时初刻),坪坦乡各村的男女老少,穿着鲜艳的侗装,云集坪坦村广场,并从广场到北寨门前(“萨岁”从黎平圣山北来)排成了浩浩荡荡的“迎萨” 队伍,准备“迎萨” (迎宾)。排在“迎萨”(迎宾)队伍前面的是寨老、祭师、“萨轿”(四人抬“萨岁”的轿子)、六福(三代齐全)老太太代表、乡村领导,然后是芦笙队、鼓乐队、坪坦村寨民等。村口、路边、民居楼房的走廊上、干栏过道上,到处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可谓人山人海。通道电视台、怀化电视台、怀化日报、湖南卫视、潇湘晨报、湖南日报等媒体的记者们、观众的摄像机、照相机老早就把镜头聚焦于祭师、领导等焦点,时刻准备着按动快门、键钮。

“萨岁安殿”的整个准备过程井然有序,人人在紧张、忙绿、热闹中洋溢着兴奋的幸福感,体现出忙而不乱的协调有序美、兴奋美、幸福美。

“迎萨”仪式神圣的隆重美

村里的寨老和主持祭萨活动的祭师把“迎萨”与迎宾(“海峡两岸侗族文化高峰论坛”的与会领导、专家学者)时序性有机衔接,依序进行。时近九点,在嘉宾即将到来之际,寨老手持红伞,身着青色侗装,祭师身穿青紫色侗装,手持绺巾司刀,足踏罡步,指掐手诀,口念“应萨”词,遥对黎平方向,虔诚迎接“萨岁”到来,并请“入轿落座”,“落座”仪式刚刚做完,嘉宾车队应时而至。这时,嘉宾随“萨岁”驾临,统炮杂鞭炮齐鸣,烟花伴纸花飞舞,芦笙和鼓乐喧天,人如海,歌(迎宾曲)如潮。既现侗人“迎萨”的庄严神圣之美,又显村民迎宾的热烈隆重之情。

“绕寨”仪式祭祀的虔诚美

“萨岁”已临,嘉宾已到。这时,祭师在前,萨轿随后,嘉宾队、芦笙队、鼓乐队、寨民队依序朝坪坦侗寨行进,举行“绕寨” 仪式。从“迎萨” 的北寨门到广场的“绕寨”(这是“祭萨”的必做仪式、必经环节)路径全程不到1 500米,但行进速度缓慢,沿途要在土地庙敬土地、过桥梁敬桥梁神、绕古树敬树神、进鼓楼敬楼神、进杨公庙敬杨公、进城隍庙敬城隍、进武庙敬关公、进文庙敬孔子。每到一处,祭师燃香烧纸,口念祭词;寨老陪伴祭师对着神位三揖三鞠躬,毕恭毕敬,虔诚至极。每一处旁边的村民燃放鞭炮迎送,更增添了“绕寨”祭祀的神秘感和虔诚美。

绕寨结束,“迎萨”队伍来到广场,抬“萨岁”的四位寨民将“萨轿”扛先放在手臂上,然后轻轻地恭恭敬敬地放在萨坛台阶下面广场正中,祭师、寨老依次虔诚作揖后,准备祭品。先后将四支猪豚、猪头、水果、一大碗米 (插香用)、六个盛满了酒的竹筒酒杯等祭品向“萨轿”、“萨坛”致祭,然后依序放置香案正中,将一只大红公鸡致祭后放在香案左下角的鸡笼里,一边致祭,一边燃香烧纸,人们肃立广场,等待祭祀开始。

祭萨仪式肃穆的神秘美

时近午时(11时),主持人宣布祭萨仪式正式开始,寨老陪着两名身着枣红黑边长袍祭祀服装,头戴五福冠,手持绺巾司刀的祭师,缓步走向“萨轿”,对着“萨轿” 虔诚三揖三鞠躬,然后走向祭坛台阶,上香烧纸,对着萨坛又三揖三鞠躬。接着,寨老宣读安殿祭萨的祭文,祭师以酒水祭奠“萨岁”,手捏指诀,口念祭词,做起祭奠“萨岁”的法事。

祭师法事做完,接着是嘉宾和村民依序上祭台上香致祭。上香的人们神情肃穆,先往功德箱中放进自己的善款,再点燃香烛,对着萨坛虔诚地作揖上香,有的宾客还轻声许着心愿。周边人们的摄像机、照相机抢拍一个个虔诚上香的镜头,给宾客留下珍贵的电子照片。

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肃穆,俨然“萨岁”就在当场的“萨轿”之中,就在面前的萨坛里面,就在头顶上的空虚之中。人民的神情和祭祀的氛围呈现出庄严美、肃穆美、神秘美。其实,神圣的“萨岁”只在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庄严肃穆的氛围美之中,显示的是人们敬仰始祖的虔诚美和心灵的纯洁美。

祭祀刚刚结束,主持人宣布“安殿”仪式开始。

“安殿”仪式神秘的生活美

“安殿”是把“萨岁”所用的生活生产用具一样一样地放入萨坛之中,再恭请“萨岁”入住萨坛。

为了“安殿”,村民们要去黎平“萨岁”圣山请回五色圣石圣土,要在径水冲入深潭的漩涡中请得净水,要在深山中寻找并请来鸳鸯枝、鸳鸯藤(葡萄藤)……要以最虔诚的心,最好的礼品,最好的生活器具,最好的生产工具,最好的种子,最好的原材料,送给“萨岁”,安入萨坛,供她享用。

“安萨”过程中,为了让人们听明白、看清楚,寨老把放入萨坛的物品一一举过头顶,主持人大声解说物品名称和吉祥话语。生活用品有鼎架、鼎锅、锅铲,碗、筷、盘、碟、盆、勺、匙、五谷等整套生活器具。生产工具有:犁、耙、铲、耨、尖担、刀、刀夹、纺车、木织布机等耕织用的一整套工具。这些生产生活工具的构成及其摆放的位置展示了萨殿的基本结构。

这些生产生活用品安放完以后,便将一个事先编织好的特大簸箕覆盖在用品之上,然后盖土封堆。燃放鞭炮,以示“安殿”完毕。“安萨” 先后有序、环环紧扣、有条不紊、连接流畅,显示了“安萨”仪式的有序美和流畅美。

神秘的“安殿” 仪式,实际上就是给“萨岁”在坪坦村安一个家,让她居有定所,方便起居;日用俗具一应俱全,方便生活,便于生产,能够安心定居。这一切展示了侗族人们对神灵生存方式的人间设计,对神灵世界生活美的凡间憧憬,从而以神秘的形式折射出人世间农耕纺织生产的实践美和日常起居的生活美,以及生产生活俗具结构蕴涵的质朴美。

“娱萨”活动欢快的愉悦美

“安殿” 仪式刚结束,紧接着进行“娱萨”活动。为使“萨岁”高兴,安心居住,尽心佑护村民,寨子里男女老少纷纷登场,表演自己得心应手的歌舞节目,如“侗族大歌”、“芦笙舞”、“丰收舞”、“伞舞”、“格咯打打”、“喉喽歌”、“琵琶歌”……表演者中年长的有八九十岁的老太爷、老太婆,有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漂亮侗妹、英俊小伙。他们个个精神振奋,人人神采飞扬,动作协调,配合默契,井然有序,娴熟舒畅,舞姿优美,歌声嘹亮。

他们翩翩起舞时,舞蹈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虽然朴实无华,但却不亚霓裳;舞后放歌,高低错落有致,多声合唱整齐,虽无统一指挥,但却如同一人,使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怡神旷。歌中有高山与流水,有蝉鸣伴鸟唱;有离别之伤感,有聚合之欢畅。舞中有春种夏耘忙碌之再现,有秋收冬藏休闲之欢快。更有琵琶弹唱,弹出侗乡真情,唱出寨民畅想。还有芦笙合奏,奏出侗寨幸福,吹出侗胞绝唱。吹奏时膝曲身倾,足蹈相形,节奏张弛有度,舞姿徐缓有序,韵律悠扬,旋律豪放。这些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业余歌手、舞林高手,不是专业,胜似专业;不是演员,胜似演员。正是这些朴实敦厚的男女村民,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以自己聪慧的才智,创造和传承着惊世骇俗的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

几十名少年儿童也来到广场表演侗歌侗舞,大的十来岁,小的三四岁、五六岁,稚态天真,活泼可爱,舞姿翩翩,童声悦耳。表演中昭示着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相传,后继有人,展示着侗族文化今日的繁荣和明天的希望。

“娱萨”的人们着装亮丽,呈现衣着服饰的朴实亮丽美,载歌载舞时展示出歌声的韵律美、舞姿的旋律美、器乐的和声美、文化的独特美。这些歌舞之优美,连同“祈萨”、“敬萨”虔诚的心灵美、举止美和活动的协调美、欢快美,使整个“娱萨”场面变成了美的海洋。这些歌,这些舞,名在“娱萨”,实为娱人。这些歌舞,美在娱人,美在使人们沉浸于欢乐而幸福的海洋之中,美在使人们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情悦志,美在使人们在歌舞中认同,于欢乐中凝聚。

三、萨坛外在的朴实宁静美

萨坛外在的简朴美

侗寨一般都建有萨坛。侗寨的萨坛一般都比较简单朴实,没有庙宇,没有殿堂,没有雕饰,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更没有专门的庙祝。

芋头侗寨的萨坛设在寨中心路边石崖根边,设一上香的香烛台,在崖沿搭设一个像葡萄架式的遮蓬。为方便客人辨识,在木架上挂一“萨坛”木牌。人们视此木牌,便对“萨坛”肃然起敬。

黄土乡头寨的萨坛为一座堆顶式小院建筑,外以围墙将萨坛与民居分隔,留一小小院门,院门上悬挂萨坛木牌。进入院门,占地十多平方米的院内,修建着一个周围用小片石砌成的圆形堆土,土的表面长满了青草。对着院门的一面,修建一个较大的坛龛。龛中供奉着萨岁雕像,雕像前设一香烛平台。

坪坦村的萨坛建在文庙、戏台、城隍庙之前的小广场前和新建的大广场北沿台阶之上,为方便祭祀,没修建围墙,只以片石将萨坛砌成十多平方米二米来高的圆形堆殿,背北面南,朝向新广场。

从坪坦村及其它侗寨的萨坛可以看出,侗寨的萨坛简单、简洁、简朴,充分体现了侗族萨坛外在简单朴实的简朴美、质朴美。

萨坛环境的秀静美

萨坛的生态环境有大小之分,大的生态环境是侗寨的生态环境。侗寨一般依山傍水,寨子后面或者四周林木葱茏,有大片的杉木林、大片的竹林,寨子前面坪坝阡陌纵横。入秋,田野中金黄的稻浪随风荡漾,预示着丰收在望。平坝边缘绿水绕寨流淌,侗式风雨桥横跨溪流,锁住一寨风水[1]。侗族聚寨而居,寨子大小不一,小的几十户、几百户人家,大的达上千户人家。不管寨子大小,唯有鼓楼高耸众多民居之上,成为侗寨共同的标志。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民居、鼓楼、风雨桥、阡陌稻田、青山绿水等构成了萨坛秀美的生态大环境。吊脚楼、街巷、鼓楼等则构成了萨坛秀美的生态小环境。

白天,村民忙着农活,夜深人们入睡,萨坛周围安安静静,则显示出静谧美。许多萨坛砌有围墙,即令白天,也显示出宁静之美。平时,村民轮流维护萨坛,除去杂草,清理周围水沟,清扫树叶垃圾,使萨坛呈现并保持洁净之美。

萨坛的人文美

寨民为了保护萨坛,规定萨坛周围2—3米不准修建房屋,不准修建猪圈牛栏,也不准放牧牛羊等牲口,不准在萨坛上堆放物件或垃圾,平时不能在萨坛高声喧哗等[2]。这就为维护萨坛的神圣性及其干净整洁提供了人文保障,使萨坛形成神圣而宁静的人文美。

[1]陆中午,吴炳升.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信仰大观 [M].贵阳:民族出版社,2006,5-10.

[2]石家能,等.独坡八寨志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242.

猜你喜欢

侗寨侗族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寨里的斗牛舞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Talking strategies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