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对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3-08-15纪富贵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创造力人才能力

纪富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100)

在 《国家 “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应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对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转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从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不同的教育类型里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以行动导向理念为指引,采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以产业岗位群为前提,更加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构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需求的过度接近,“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容易导致其忽视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价值的通识教育,不利于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的塑造、养成。

对于那些人属于文化创意人才,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 《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认为从事 “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的人为创意人才,并指出不是所有供职于创意产业的人都是创意人才。据此,可以认为文化创意人才是指在文化产业中能够 “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的人。

对于文化创意人才,能力都是指一种职业能力。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认为 “能力”是指“完成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活动的能力,以及在职业中支持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1]对于能力的研究,源自心理学,后来教育领域开始关注,并提出了 “关键能力”一说,成为研究的热点。“关键能力”指有效参与正在出现的工作形式及工作组织所必需的能力;它们关注在工作情境中以整合的方式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

何谓创意?创意必须是最新的,具有独特性,具有震撼力和强大的吸引力[2]。创意必须有新思想,这种新思想必须符合个人、原创、有意义、有用处等四项标准[3]。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来说,那种能力是核心能力?国内学者在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认为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构成当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力[4]。

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心理学、物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都有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核心能力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比如著名物理学家戴维·波姆认为真正创造性的发现,是人们对新事物新基本序的知觉。他所认为的“序”不是一种纯主观的性质,相反,涉及序的判断可以跟涉及距离、时间、质量等的判断一样具有客观的基础[5]。他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发现新序和基本结构的能力[5]。管理学上,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大多从组织的群体角度。管理学者认为组织创造力是指在复杂社会系统当中的个人通过共同工作,创造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新产品、新服务、新设想和操作程序[6]。

大多数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是以心理学为基准的。结合心理学研究,根据创意活动的过程规律,美国 “创造技能”课程的开设者罗伯特·弗兰兹,在其专著 《创意无限》中提出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的一种能力[2]。

不少学者研究了创造力的构成要素。从事创造心理学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认为自学能力、记忆力、客观性、观察力、知识、好奇心、恒心、怀疑态度、毅力、专心致志等十个因素,构成了创造力。供职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普纳弗认为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有:合作性、建设性、幽默、独创性勇气、不怕吃苦、专门知识、精力、常识、恒心、宏观知识、热情、分析能力、说服力、综合能力等。进藤隆夫则认为创造力由个性、活力、结力、扩力四个要素构成。扩力包括发展行为、探索性、思考力等;结力含有组合力、设计力、联想力等。

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力分析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一类人才的创造力作用对象是文化,而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创造力的来源也是文化。美国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指出 “创造力是指一项文化符号领域中的改变过程”[7]。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则提出 “一个总体的、民族的文化,在其各个文化领域中展现出令人注目的创造力,这种情况并非必然只有一次,而是两次或者多次”[8]。美国心理学家阿瑞缇则说:“我相信某种文化要比其他文化更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生……具有创造基因的文化与潜在的创造个人是创造力的两个必要条件。”[8]

所以,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能力创造力,虽然是很具有个性特征的,但是,创造力的来源、表现形式等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基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着重于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以产业所有的职业角色为起点,从分析职业角色所应具有的能力着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1.能力本位,打破专业学科界限,使创意不受局限。创意多少需要点天马行空,不受局限和约束。而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依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结构。这种教育的一个方向是使得人成为专业化的人。在这一教育体系中,人虽然获得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在知识、技能上向精深方向发展,但是,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也被分割,“隔行如隔山”十分容易造成 “隧道效应”,不利于人的知识、技能在横向面上的拓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需要人具备一定的纵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十分强调人需要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以利于创意的产生。应该说,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实行的专业教育,顺应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大分工趋势,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人类历史进入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工作,从大分工向大融合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差,日渐成为趋势。文化创意领域,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比如电影,与科技的发展结合,形成了3D电影,科技对于电影理念有着直接明显的影响;又如会展,其展示的对象,肯定每一次都不相同,如果从学科角度分析,会展的对象、内容包容万象。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中每一个行业都具有强融合性特征,而传统的专业教育,显然与之有着某种程度的冲突。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横向知识拓展,是不能够胜任创意工作的。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然后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 (DACUM表)所显示的能力需求情况,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这类人才培养,能够较好的将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并十分注重彼此之间存在的整合、渗透,学生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容易形成新的想法,使得创意不再受到专业、学科的限制。

2.行动导向,创造社会交往情境,为创意提供动力。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德国学者特拉姆认为行动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对于人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其创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创意产生交往情境,让学生在自我的主导下,去实现自己的创意。

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封闭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与行为完全在教师的操控下。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强调由学生自己组织学习任务,完成学习目标,教师仅仅提出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的指导。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豪感,当他们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受到教师的鼓励时,其自尊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为今后克服创意过程的困难,提供了心理基础。

另外,行动导向教学思想要求教学采用小组方式,要求学生在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将原先的竞争教学变为了合作教学。在行动导向的学习小组中,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学会交流,善意合作,而不是相互之间恶意排挤、无序竞争。为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需要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才能不断的改进先前的想法,完善创意。这一学习过程,在他们今后的从事的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3.工学结合,依托产业打造创意,将创意贴近市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产业化的创意、不能产业化的创意都是没有产生价值。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来说,除创意的产生很重要以外,创意的实现,创意能否产业化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不仅是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要让这些人才所具备的创造力,所产生的创意,接受某种检验,市场无疑是检验创意的一个良好场所,至少这个场所的检验效果,要比学校的检验更具可靠性。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贴近市场的办学特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力提供市场化的检验。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其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校园内的课堂教学和产业中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许多产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的企业,通过与自己产业相关度较为紧密的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甚至结合成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为检验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条件和保障。

工学结合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创造力培养,首先将会得到师资力量的保障。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从业资格,同时,又具有相应的行业从业经历或者从业资格。双师型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创造成果,提供较为专业的市场参考意见和建议。其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产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进入产业,了解创意的产业化实践原则,熟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为今后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供方向性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中,虽然存在一些优势,但是,这种教育类型在创造力的培养中,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取向,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 “以创意为导向”,这在无形中降低了教育的目标。低层次的教育目标,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包括文化创意人才在内的教育培养中,不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而是将能力目标降低为一般。另外,不少教育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仅限于产业的 “蓝领”,不具备培养创业的 “引领性人才”,因此,在能力培养中,也就倾向于一般能力。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接产业,实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中,往往倾向于所培养的人才能够被产业认可,也就是说其对于人才培养、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没有一种独立的、自我的判断。教育丧失自我的取向的判断能力,而产业在对人才的要求,也没有达到创造性阶段,停留于完成性,甚至是模仿性阶段,导致不利于人才创造力的形成。在这一方面,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中,真正属于自我原创的产业化运作屈指可数,大多是倾向于借鉴、模仿国外相关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不仅无益于人才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是有害于人才创造力的形成。

最后,坚持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完成能力的标准制定,然后,根据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这对于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比如产业需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英语能力等,甚至是一般的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由国家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表明人才已经达到相应的能力等级。但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所需要的创造力,这种核心能力,如何制定这个标准?相信,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方法可以达到。

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创造力培养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其功利化的办学取向,其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核心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有优势,劣势也较为明显。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加强具有 “无用之用”作用的通识教育,形成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互补的人才培养格局,促进人才创造力的提升。

通识教育与创意有着紧密的关系。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认为产生创意的基本方针有两点:(1)创意完全是把事物原来的许多旧要素作新的组合。 (2)必须具有把事物旧要素予以新的组合的能力[9]。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目的来看,一方面通识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文化旧要素,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在不同文化旧要素的教育中,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不同文化旧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

加强了通识教育的高职教育,一方面将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明白怎么做;一方面将通过通识教育的熏陶,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要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双重作用下,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能力,就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培养。

[1]王冰蔚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6,7.

[2][美]罗伯特·弗兰兹 .创意无限[M].杨颖,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

[3][英]约翰·霍金艇,石同云 .创意产业的核心因素[J].电影艺术,2006 (5).

[4]张燕,王晖,蔡娟娟 .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2009 (4):116.

[5]戴维·玻姆 .论创造力[M].洪定国,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7.

[6]Woodman·R·W,Sawyer·J·E,R·W·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 (18).

[7][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创造力[M].杜明城,译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8.

[8]阿瑞提 .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80,388.

[9][美]詹姆斯·韦伯·扬 .创意——并非广告人独享的文字饕餮[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创造力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人才云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