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2013-08-15翟光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翟光艳

(衡阳师范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2)

自党中央提出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以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迅速成为了理论界的研究热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进行了研究。本文就学术界近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及观点做一综述,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学者们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研究的 “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支队伍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的精品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学科优势的积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1]4-8。还有学者指出: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机制,可以实现理论创新,使理论更趋彻底;实现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创新,避免学科被 “边缘化”;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更适合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可以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2]174。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按照 “05方案”,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 “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 “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 “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 “概论”)四门必修课。有学者分析指出: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任务,从不同角度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基础”课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增强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 “概论”课基本要求的宏观体现。“纲要”课帮助学生认清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层面为理解“概论”课所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 “原理”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从理论层面为理解 “概论”课所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概论”课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内容看,新课程体系的四门必修课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个中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要求[3]35[4]71。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的独特优势。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灌输和普及,可以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传播价值信仰,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5]81。还有学者指出:“大众化”需要一个转换,从 “民族化”到 “小众化”再到 “大众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 “民族化”,使用 “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用 “民族化”的中国语言授课,使学生易学易懂。通过 “民族化”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 “小众化”。这些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会对整个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产生辐射和示范作用,由 “小众化”进一步扩展至 “大众化”[6]38。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开展。

1.对课程本身不够重视。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认识不够。一些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干部不重视,很容易就会在全校形成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风气。在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人员投入均不足,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地位偏低、待遇偏低,难以留住人才[7]57。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对自身所承担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地位低、待遇差,授课难度大,缺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和使命感[8]44。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

2.学科建设不足。有学者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第一,理论创新不足。对实践中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无法给予科学的回答,理论滞后实践。第二,缺乏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导致理论表述语言抽象,不够通俗易懂。第三,不能有效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转化,教学缺乏科研支撑。第四,未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利益诉求,教学缺乏实效[2]174。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高校思想教育效果不佳,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也是不相适应的。

3.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有学者指出:当前使用的教材说教性太强。语言表述太过理论化,脱离时代、不符合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影响了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理论论证不够严密,采用灌输式的论述模式,对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往往采用简单否定的分析方式,难以以理服人,这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大众化的效果[9]139。更有学者指出:统一的教材虽然是高级专家联合编写的,但这些专家对一般院校情况了解不够,统编教材并不适合所有高校。统一课程和教材的做法,实际上是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10]113。还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8.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内容陈旧空洞”,54.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 “不符合大学生实际”,成为导致学生不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主要原因[11]155。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进一步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开展。

4.教学形式单一,方式、手段落后。教学方式、手段落后。目前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讲授法为主,教法单一、满堂灌输,“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半天”。这种 “填鸭式”的灌输,无视学生的需求和自我教育主体的地位,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效果不理想[12]150。对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存在问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水平不高,多媒体技术功能开发不全。过分追求多媒体的高容量,导致信息量过大,反而成为教学的干扰。对多媒体过度依赖,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影响教学效果[13]73-74。

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且很多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师生之间难以互动,教师的因材施教受到限制。缺乏实践教学。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没有深入到实践中,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十分有限,这是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向大众传播的主要症结所在[9]140。

5.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些高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公共课,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没有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认为只要有一定学历的人就可以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14]155。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识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自然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缺乏人格魅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敬业精神缺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激情,对学生不负责任[15]8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究领域狭窄,部分教师的研究仅限于思政课教学本身的内容与问题,没有把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缺失,研究过程中方法单一,研究结果很难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取向功利,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教学研究急功近利,取得的研究成果缺少应有的理论价值[16]126。教师队伍存在的上述问题,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学科支撑。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更新学科建设观念。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整合;拓展学科建设视野,立足本校的同时联合其它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科建设取向上,立足实际,关照现实;注重学科建设成果文风的改进,崇尚朴实;对学科建设成果的评价,从重量到重质,以质取胜。其次,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动力机制;构建从理论研究成果到教学实践内容的转化机制;创新学科队伍建设机制;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依托思想教育 “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175-176。

2.合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基本前提是教材体系的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完善,必须首先改变说教式语言,在保证理论严肃性的前提下,使用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风格。注重论证的严密性。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时效性;在论证步骤上,避免使用简单的语言去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增加理论论证的严密性[9]140-141。

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备教材: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备教师:教师备课要结合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优势、知识储备和科研优势。备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法和内容[17]33-3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口语化的语言表述、问题的选择性切入、互动启发式教学、承转式的内容衔接、形象化的讲授等五个方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8]14。

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学者提出,教学内容的构建,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特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9]36-37。还有学者从微观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将马克思主义 “三化”内容融入教材的相关章节,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要及时给予回答[20]80。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关于教学方法,有学者从原则的高度进行了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贴近大学生的需要;借鉴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21]73-74。还有学者就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突出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兴趣[22]57-58。运用隐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在信息传递的隐蔽性、信息接受的无意识性等特征,具有传统显性教育难以企及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用重大[23]88。

关于教学形式,学者们一致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重要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指出: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学时并单列 “社会实践”成绩。或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资源,或指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自行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然后撰写调研报告,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24]144。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关键在教师。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要有良好的政治嗅觉,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出有创造力的阐释并及时把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实践[5]82。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夯实自身理论功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艺术。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热难点问题和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能从更高的层面上科学解答学生关注的问题[24]143。理论的魅力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味,言传身教,表里如一,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影响、吸引学生[19]38。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输送高水平教师;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24]143。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学、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扶持,并通过完善制度等举措,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采取脱产进修、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举措,形成多层次的培训格局,造就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36。

四、几点认识和看法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学术界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共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1.对意义和对策研究比较多,对问题和现状的分析相对不足。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的论述都是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展开,侧重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及推进的具体途径,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则相对比较少。应注重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当前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多,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只有极少数学者是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多数学者的论述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今后的研究,要在实证研究和针对性方面进一步加强。

3.增强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或原则层面,所提出解决途径的可操作性不足。而操作性不足,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深化。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更多新的成果。

[1]张雷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科建设路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 (6).

[2]朱继胜,谭培文.论创新学科建设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0 (8).

[3]杨小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 (7).

[4]卢少求.提高 “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5]姜玲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 (4).

[6]刘国建.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7]李冬华.略论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5).

[8]彭恩胜,傅琛.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四个向度”[J].教育与职业,2011 (10).

[9]冯晓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0 (6).

[10]韩振武.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问题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10).

[11]李建坡.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分析——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09 (5).

[12]黄秀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途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 (6).

[13]靳玉军.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 (3).

[14]邱云 .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 (4).

[15]孙山,张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边缘化的表现、原因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7).

[16]朱伟才.大众化视野下提升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 (11).

[17]曹顺霞,田杨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刍议——以备课环节为例[J].教育探索,2010(7).

[18]罗映光,张誉丹,冯媛媛.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19]郝潞霞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4).

[20]谢旭辉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 “三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21]王贤卿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1).

[22]夏小华,周建华,吕卫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7).

[23]张涛.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8).

[24]韦湘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 (12).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