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认识——兼论四个现代化的历史嬗变

2013-08-15赵祥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工业化现代化

丁 伟,赵祥彬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给全国人民以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阐述了“中国梦”,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具体实现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四个现代化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前进的。通过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深化,我们能够清晰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追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艰辛探索和始终不渝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有了自己的中国梦,在党的二大上就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同时二大明确提出,党在当时的目标:“消除内乱,打到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1]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整个新民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实现这一中国梦而努力,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梦而服务的。

在民主革命的后期,党又强调了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国工业化的联系,在根据地抓生产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作为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2]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进程,毛泽东等领导人也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工业化方面。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3]并提出工人阶级的任务,是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的集中表现),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4]我们可以看出,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业化目标,为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一、新中国头七年——为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第二个中国梦——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面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穷二白”的实际,党中央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5]为此,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6]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实行了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工业化建设,使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国家建设有了稳定的保障;使我国薄弱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我们也看到,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规律的认识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新中国刚成立,对于如何进行国家建设没有完全弄明白,这就不可避免地照搬照抄苏联工业化的经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为我们独立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机遇,使我们从苏联模式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毛泽东提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是引以为戒。”[7]23他在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论述中,开宗明义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为稳固。”[7]24-25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把中国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第二次结合,开始思考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作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开篇之作,也为实现第二个“中国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超英赶美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构思和规划中国发展的蓝图和目标——超英赶美与四个现代化。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该目标,在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是沿着正确—失误—正确的轨迹进行的。

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初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雏形。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8]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9]周恩来关于科学的论述,内在包涵科学现代化的意义,表明中国共产党也已经认识到科学的重要作用。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268这就为四个现代化完整提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在五六十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的设想。他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10]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超英赶美”与后来提出的“超英赶美”有质的不同。虽然设想经过五六十年这一相对较短的时间来赶上美国,但此时也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要求全党认真汲取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有清醒认识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阶段,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是正确的,它的具体实现步骤、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随着反右斗争扩大化,毛泽东对国内国际情况的分析偏离了原来正确的轨道。而这也影响到了领导人对中国梦的蓝图规划。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7]325-326。随后,刘少奇在全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在大会致词中公开宣布了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赶英设想:“在15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主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期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11]于是,赶上或超过英国迅速成为党中央的号召,到处宣传,并落实到相关指标上。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乘风破浪》提出:“准备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12]1958年5月前后,“党内小范围里头掌握的口径是七年赶英,十五年赶美”[10]815;6月16日,李富春向中央政治局报送的“二五”计划要点中提出,“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10]823。17日,毛泽东在薄一波报告的批示中指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10]824同年7月,周恩来在新会县干部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就会很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3]151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已经把现代科学文化包括在内,完善了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但此时的四个现代化处在“超英赶美”的错误中。为了实现“超英赶美”目标,开始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大跃进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人民公社是实现中国梦的组织形式。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清醒认识,幻想依靠多快好省的路线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很快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能够超英赶美。超英赶美导致“左”的错误路线在这段时间占据了主要方面。

毛泽东等领导人曾经注意到“左”的错误,虽然是在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对经济等方面进行调整,但是采取了一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方针、政策,深化了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对中国梦的认识也曾回到正确的轨道上。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4]1960年 1月周恩来也指出:“要更快地把我们的国家建成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国家。”[13]2801964 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5]至此,四个现代化的中国梦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失去了发展机会。

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与四个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重提四个现代化,而且深化了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叶剑英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6]218邓小平也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16]286“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要加大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16]295从中可以看出,四个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这就极大深化了四个现代化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党的十二大形成共识。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7]并将这一总任务写入1982年宪法,使四个现代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至此,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18]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之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生产的商品化。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生产的商品化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19]这里提到经济社会化,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企业等主体的自主经营权。这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节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坚持中国梦不动摇,根据时代要求,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为此,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党和政府科学总结国内国际形势,继续深化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20]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化”中最大的变化是信息化。它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信息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突出出来,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1]这一论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论述四个现代化最详细的一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的“四化”内容中,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内容之一被提出来。其根据是:一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之后,虽然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它已不适应当今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成果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是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和谐社会。所以,农业现代化,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认识变化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科学总结实现中国梦的经验教训,对指导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1.中国梦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一个历史任务是后一个历史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新中国建立,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进行了前仆后继的不懈奋斗。新中国建立后,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通过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根据时代要求,将中国梦具体化。

2.中国梦能否实现与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党领导人民为尽快摆脱“一穷二白”面貌,党的路线有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最终错误的方面压倒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方面,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在正确路线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错误路线指导下,党绘制的中国梦蓝图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提出一些不实际或很难达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也进一步促进了错误路线的发展和危害。改革开放之后,党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是可以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逐步实现的现实目标。

3.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而党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的时期。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国际经济增长低迷,对我国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为顺利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各种挑战。为此,党必须保持先进性,努力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只有这样,党才能在历史变迁中保持先进性,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期间虽然走过曲折的路,但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坚持“三个必须”,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要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5.

[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5]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75.

[6]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49.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84.

[9]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40.

[10]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90.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7.

[13]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16]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1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

[2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

[2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DB/OL].http://www.xj.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中国梦工业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