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鲜经验略探*

2013-08-15赵秀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赵秀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的有益成果,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得到逐步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鲜经验,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的理论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准备。

一、认真学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使革命遭受挫折,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艰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改革开放前照抄照搬苏联建设模式,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们党不断总结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阔步前进的法宝。但无论有多少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党始终强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和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九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渐明确,党没有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而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任何松懈,反而更加强调对这个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的讲话指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1]当然,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要对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的论述照单全收,而是要掌握和坚持其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性的那一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2]146。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在于学习和掌握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这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保证我们前进的大方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2]147我们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必须坚持好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指导思想,任何偏离这个思想的举动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虽然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范围内排斥和敌视社会主义的还大有人在,他们时刻企图用资本主义同化社会主义,时刻准备颠覆社会主义。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同西方的对话和交流逐渐增多,有些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的人开始崇洋媚外,如果不及时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引导,这些人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尤其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势下,西方敌对势力更加猖狂地鼓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战线面临巨大挑战。有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存在现实指导性?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由社会主义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还有没有意义?这是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就必须始终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以使人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会过时,不再适用,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封闭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这里。”这不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伟大历程告诫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老祖宗不能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主客观世界相互联系永恒发展原理,人类社会形态遵循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原理,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原理,国家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建设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原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原理,人的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坚持好这个前提、坚持好这个本原性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了牢固的基础,才不会在曲折道路上迷失方向。

二、勇于创新,以新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创新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理论来自实践,创新也源于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3]11我们突出实践创新,更注重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还要对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概括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思想、新观点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关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4]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过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但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动的实践,还要掌握从鲜活的实践中升华和提炼新观点的能力。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党才能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更加成熟。胡锦涛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6]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提炼新鲜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并进而在工作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抑或是发展理论,都要有一批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干将。没有创新,一切都将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党一再强调“全党同志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创新精神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够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与此相对应的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所以,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创新,竞相创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加强营造创新氛围,加大创新鼓励力度,在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宽广平台。

当然,这里不但强调实践的创新,更强调观点的创新,强调用新观点提升和概括新的实践经验,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主创新之路。诸如实践论、矛盾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都有论述。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在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源于马克思主义却没有止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而是立足中国实践,结合中国特殊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高度概括了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实践。所以,创新不仅是实践的创新,还要有观点和思想的创新,更要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创新。

三、深刻洞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之基本国情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通俗的话说,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外国学来的,这些主义和理论被从西方移植到东方之后,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于是,我们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学来的主义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摸索,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因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认清我国基本国情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2]213但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什么?2008年,胡锦涛在中科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8]这就是我们最大最基本的国情,一切工作都绕不开这个基本点。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水平的提升、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人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国家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赶上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见之于中国具体实践的系统工程,是不能跳过中国国情这个现实起点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为前提,尤其要以变化着的国情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方面,还包括诸如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而且更不能忽视的是,各个方面的国情都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变化着的国情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固守一个着力点,而必须随时随地关注新问题新情况。正如胡锦涛指出的那样,“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3]18,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常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主要是针对尊重国情来说的。因为国情在不断变化,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对我们的基本国情有实事求是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坚实基础、找到准确的着力点。江泽民曾经这样解释实事求是,他说:“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9]当然,这里所说的基本国情的变化是指一些具体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迅速崛起的同时,我们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依旧靠后,而且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环境资源压力依然不小,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国情。准确把握我国国情既包括对国情的宏观定位和总体把握,也要照顾到各个具体方面的突出变化。

四、不断探索,更加明确理论实践之具体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一。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理论实践是一对互生互利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党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3]11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加明确,具体体现在“十个结合”上。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0]这“十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但是一个善于带领人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党,还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和进行理论思维的党。“十个结合”不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升华,还对新形势下人民的美好期待进行了概括。“十个结合”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思想和观点创新。它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细化到各个方面,使我们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问题更加明确。“十个结合”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重要环节指明了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具体落脚处,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

除了以上具体方面的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实践结合方面还有很多宏观方面的创新。诸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反腐倡廉的结合等等,都是根据新的实践需要提炼出的新理论,进而又反过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典型代表。十六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进行科学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始终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1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客观实践的高度尊重。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实践结合之路,是我们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法宝。这个法宝我们一定要继承好、使用好、发展好。

五、注重民生,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终极关怀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发展,但突出强调要进行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核心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不是共产党的发明,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回归。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及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最高使命。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12]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及目的,正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关怀的回归。当然,我们党一成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人为本继承了这个思想,但这个表述使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明确,本身就是创新,说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民生的关注更加精细化,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突出强调的是党的执政意识与民生的关系。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党一再教育党员和领导干部,“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搞好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3]胡锦涛还说:“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不能深入了解群众愿望、顺应群众要求,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对社会和谐稳定重视不够等问题。”[14]党风廉政建设一直是我们党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从严治党、治好党,不但需要外在机制体制的约束,还需要有内在的动力和束缚力。只有每一个党员都明白民生问题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清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在具体工作中不以权谋私、不损人利己,民生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关注民生,还体现在对人民生活中难点及热点的关注与支持。近年来,经济形势严峻造成的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城镇化问题、住房问题等都成为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因而,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15]党不但更加重视解决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还着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对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胡锦涛说:“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16]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成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重要着力点,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统领重大民生问题,用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鲜经验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领域、新途径,也是最能见成效、出成果的关键之处。民生问题处理得好与不好,不仅关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展的快慢,还直接决定着人民是否满意这个事关中国能不能稳固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是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需要理论与现实结合,继承与发展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并用,理论应用和理论创新并举,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一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个中国化的系统工程,一边用这个系统的鲜活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建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起点。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5]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6]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7]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8]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4.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

[1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12]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273.

[13]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14]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1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16]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