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析《夏天,有风吹过》的美学意蕴

2013-08-15李国新刘常飞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天晴半夏青春

李国新,刘常飞

(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0(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承德 067000)

2008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夏天,有风吹过》,在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获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奖两项大奖。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三项大奖的提名。此后,《夏天,有风吹过》被许多人评为近年来青春校园电影的经典之作。

一、情感层的多方开掘

从情感层面来说,文学艺术作品关注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深度思考,是主题内涵的投射之一,而且将三者时时纠葛在一起,折射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大凡青春励志题材的影视文学几乎都会注重对文本情感层面进行开掘,但能够像《夏天,有风吹过》将其显现的伤感、眷恋而又向上的美感作品并不为多。

(一)爱情的纠葛。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对其进行关注并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是该文本主题的一种呈现。苏半夏、高歌、李天晴之间的爱情虽然没有脱离三角恋爱俗套的窠臼,但导演梁明从人文主义角度切入,依据剧中人物的性格逻辑,运用了闪回的手法讲述了青春期的一段暗恋。性格内向,倔强的女孩苏半夏为了高歌,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并深深暗恋着这位学长;高歌在与半夏逐渐接近的过程中,也对其暗生情愫;半夏的好友天晴也深深暗恋着高歌。爱情与友情在这里纠葛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文本的张力,但对其结局如何进行艺术处理,是许多艺术工作者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有的像琼瑶作品一样再出现一个人物,有的如韩剧一样因为血缘关系或病情因素牺牲一个人物,有的似传统题材一样因爱成恨。文本也采用了牺牲高歌,即爱的共同指向抹掉,以自己的心脏换取天晴的生命,进而拷问人物的灵魂,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达到了哀而不伤的悲剧美,从而给人一种激荡的复杂感受。

(二)友情的思考。按照拉康“镜像”理论进行分析,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比较孤僻敏感,半夏在心情极度压抑和沮丧中,遇到了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天晴,从潜在的“在场”里,找到了自己所缺乏但憧憬的“象征性的母亲”;天晴在母亲离开人世后,变得孤苦无依,是半夏在生活中扮演“象征性的母亲”角色,这种相互虚构一旦成为另一种可能,即同性朋友,便使象征指称变为一种话语结构——互相排斥而又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二人相互依靠,但一旦触及到异性的吸引,便很容易替换同性的关系,两人不会因为友情而隐瞒爱情,但明确的“能指”消失后,潜在的“所指”又起到“想象”与“现实”的协调性。所以,影片表层叙事是线性的友情的书写,深层叙事则是无序的情感思考,进而使得友情没有被简单的符号化,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审美空间的丰富想象。

(三)亲情的间离。在《夏天,有风吹过》中,叙事策略中明显缺乏家庭的叙述结构,具体表现在:1.父亲角色的缺席。影片中不仅半夏和天晴的父亲 “缺席”,其他次要人物亦如此,这样,就留下了生活的含混性,从而更为突出了叙事主体的个别特点,完成对青春励志的一种刻意强调。2.母亲角色的极端强化。如果说父亲的形象在文本中时常以权威性和政治性等强力话语出现,母亲的形象则被赋予情感的符号,但影片中,以仅有一次黑影与冷硬的声音来指涉半夏的母亲存在,以艺术画面来凸显天晴的母亲,无疑是一种对照,一个对孩子的疏离,一个对孩子的溺爱,本质上都在有意地作为父母的双重角色来关照孩子的学业问题,结果导致了对亲情的一定开掘,但也造成了文本叙述的不足。

二、画面层的优美展示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造像艺术的电影在不断地挑战视觉的审美极限,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视觉享受和观察方式。影片中凭借着场景的强化、色彩与光影的运用、形象的外在设计、角度的拍摄、意境的营造等多种元素组成了优美精致的画面,有力地通过视觉化的效果表现了故事的情节展开与主题意蕴,并烘托出浓郁的青春氛围。

影片在场景的强化上选取了:狭窄的小屋、窒闷的中学教室、夕阳斜照下长长的铁轨、大片的向日葵花海、无垠的绿色草原、满地的秋叶等,在尽量地回避室内场景,以自然美来增强画面的绘画感,来折射青春成长的酸痛、美丽与伤感。尽管如此,它的基调是阳光和清新的,它所要表达的,也许也仅仅是青春的青涩与甜美。所以,在色彩与光影的运用上特别注意画面的清新明亮。影片对对绿色情有独钟,拍摄了各种绿。有翠绿、嫩绿、深绿,有凝固的绿,流动的绿,也有沉郁的绿,活泼的绿。这种绿色,也衬托出了女主人公苏半夏的美丽。湛蓝的天空,黄色的向日葵花、落叶,绿色的幔帐、衣裙、大草原,红色的T 恤衫、光线,大片的白云、白桦林、白羊群等等,给人以极强的具有直觉性的美感,从而衬托出鲜亮的而又略带感伤的青春。在运用这些自然色的同时,影片也很好地衔接了光影,使自然色在放大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真实。影片时而呈现明亮的美。葱葱绿草在阳光下随风轻摇,幽幽绿水在波心里微微荡漾。时而呈现朦胧的美。仅有几缕光线穿射到壁橱上,连绵不断的雨季,枫叶满地的秋日。时而呈现热烈的美。半夏在田地里的歌吟,天晴在花丛里的舞蹈,高歌与半夏拉手的奔跑等,在视觉上产生了一定的节奏感。

影视作品特别注重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外在设计,因为其所产生的审美经验具有鲜明可感的特性。《夏天,有风吹过》在人物形象的外在设计上主要包括了人体、服饰、姿态以及风度等。剧中几乎每个人物在相貌、身材、肤色等方面都符合东方的审美诉求——恬静淡雅、自然和谐,明显地带有导演的理想之美的烙印。半夏的“静”,身着绿色为主的服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天晴的“动”,身着粉色为主的服饰,热情活泼、机智幽默。二者形成了美学意义上调和对比的形式美法则。

导演梁明说:“这部电影就像一首抒情的青春小诗,因此他在画面的处理和镜头的选择上更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说明该剧将主题的人文性糅合到富有现代性的镜头拍摄技巧之中。影片根据情节的发展,采用了近景、特写、剪辑、中景远景、固景等镜头,构成画面既有运动感又有平稳感,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浪漫性的真实感觉。

三、听觉层的有效利用

影视的听觉艺术诉诸观众,往往通过人声语言、音乐语言和音响语言三大表现手段,以起到塑造形象、烘托氛围、展示环境和表情达意的作用。人声语言指画面中的人物对白、内心独白和旁白(或解说),同时也包括人物声音的音高、音色、速度、节奏。半夏孤僻寡言的性格,其声音柔和细腻,很少说话,台词少,但每一句话里包含着一定的人生思考;天晴活泼开朗的性格,其声音就清脆直快,台词较多。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岩井俊二导演的《四月物语》,在很大程度上对苏半夏的内心活动和微妙的心思、情绪,在用唯美的画面“说话”与“表意”。

音乐语言“主要指专门为电影作品编配的音乐,它构成了电影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表意、抒情的语言元素。”电影的第一段音乐,也是主旋律《New Summer》,是在外面下着连绵的细雨,主人公苏半夏把手轻轻放在卧室的窗上,并用整个身体贴近时开始的,它只是由几个简单的音符从钢琴的弹奏声中发出,却为影片定下了轻柔、落寞、静谧而又空灵的基调。《夏天,有风吹过》不愧为青春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画面和音乐总是配合得如此恰到好处:当苏半夏与李天晴手拉手在夕阳西下之时漫步在铁轨之时,那清雅无比的旋律直指人的心灵深处;而在向日葵丛中李天晴那曼妙无比的舞姿,苏半夏那失意的微笑和花枝摇曳,通过轻快跳动的弦乐置入她们在微风中飘扬的长发和衣裙之中,并成为了多年以后回忆的诱发器;最让人感觉到美的,还是结尾:女主人公苏半夏在落叶纷纷的校园里终于和李天晴相遇后,在敲击的鼓点中,回响着“让爱轮回”的理想主题;在钢琴、吉它和细碎的鼓点衬托下,主旋律《New Summer》又渐响起,她们紧紧的拥抱,喜悦的背后隐藏着成长的青涩与痛楚。最后,画面突转,优美的旋律里,宿舍四人的微笑定格成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语言。

[1]付筱茵.多重叙事下的迷失——重读《夏天有风吹过》[J].电影评介,2011,(03).

[2]刘洁.诗电影的叙事:纯化·细化·淡化——评梁明电影《夏天,有风吹过》[J].电影评介,2010,(5).

猜你喜欢

天晴半夏青春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屋乌之爱
"天晴水绿 生命惬意"关爱生命 保护环境公益广告
廖天晴:铿锵玫瑰 迎风绽放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经方半夏药对临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