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陕北民间刺绣的文化审美表征

2013-08-15李玉芳王海珺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陕北刺绣符号

李玉芳 ,王海珺

(1.陕西电大延安分校;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陕北,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地区,因此,民间刺绣也显示着它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和审美内涵。

陕北民间刺绣概括起来看,有麻绣、毛绣、丝线绣等,一般都是绣成虎头、荷包、枕顶、兜肚、鞋垫鞋面、壁挂、挽袖、帽绊、衣领、披肩、门箱挂帘、梳妆台布等。陕北在延安闹红的时节,就有著名的民歌《绣金扁》和《绣荷包》等,并在以后的时间里唱遍全国。这里,想就陕北刺绣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的审美情趣作一个简单的整理和总结。

就毛绣和麻绣来看,这类刺绣应该起源于陕北当地,它是少数民族胡、匈奴、羌、狄、党项等游牧民族的文化遗留。少数游牧民族都是用毛织品的,他们把毛线拈成线,织成口袋用以盛物,织成衣服用以御寒。可是,牛羊的毛色是相对单一的,他们当时的染色技术也并不发达,要染,也只是一小块地染,而并没有现在的套染、定点染、局部染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为了美,为了图腾和巫术的需要,就会在自己的编织物上装饰一些图案。最早时,应该是在黑底的毛织品上点缀上绵羊的白色或者牛毛的红色,或者给白色的织物上加上黑色。这应该就是游牧民族最早的刺绣艺术。现如今,陕北妇女仍然沿袭着这种传统绣艺,用毛线织成底,再用各色线绣上图案,成为令人叫绝的工艺品。

麻绣,应该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陕北作为北部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和中原人抗击少数民族入侵的基地,本身是处在拉锯地带的。但以这里的地形地理来看,也应该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麻绣的基本原理与毛绣并无区别,只是所用的材料变成麻布和麻线而已。取一块麻布或者麻袋片做底,用染色的麻线、毛线、棉线绣出各种图案。

而丝线绣,则一定是南方人的泊来品。一则陕北处于高原地区,冬夏两季温差大,加上桑树不易在此成活,过去一般不养蚕,丝线基本是要靠南方运输。在中国古代,丝绸虽然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作为出口的主打产品,加上产量不大,也不是一般家户所能轻易买得起的。而且,这是南方人的专艺,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很是完善很是精美了,在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国刺绣逐渐演变出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所以,它兴起于南方,流传至北方是毋庸置疑的。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足以说明中国刺绣的起源之早,工艺之美是举世无双的。

那么,这专属于南人的工艺,又是怎么流传到北方的呢?

自汉起,尤其是唐宋明清之际,陕北就成了屯田戍边的重要之地。为了抵御外侮,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兵戎推迟其行进的速度,历代朝廷都在此建郡修城,大量移民。就这样,大量的南地人来到了北方,一方面为边关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一方面也充当了文化的传播者。另外,陕北地区还有个其他方面的功用,就是收容那些被流放的官员们。这些官员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都是修养造化之士,可是,要么因为一不小心犯了错误,要么是得罪了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上峰,结果被贬到了这不毛之地来充军或流放。他们的家眷,都是些大家闺秀,都是小家碧玉,柔婉而贤淑,美貌而端庄。虽然是流放而来,但这里毕竟不是中原地区,毕竟礼教要淡化得多。加上这些人都是有钱的旺族,略加疏通打点,就可以让这里的官员网开一面,不再刁难他们。所以,这些流放之人在陕北地区过得倒也相对自在得多。他们把江南的小曲、丝竹、笙篁、戏曲等音乐以及表演艺术都搬到了这蛮荒之地来,把锦绣、绘画、剪纸等手工艺术也都搬到了陕北。陕北当地的妇女们,自然要学习模仿这些来自异地的文化,自然要给自己家的窗户上贴上窗花,给鞋垫、枕套上绣上花鸟鱼虫,让面食也成为艺术品。当然,这些被贬的官员们,也对当地的唢呐、腰鼓、秧歌等艺术甚感兴趣,也将自己的文化和当地文化结合并发展着。这种文化的交融,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剪纸、刺绣、面塑、布堆画等民间艺术,多数都是泊来品。

这些泊来的艺术,经过多年的融合,在当地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有关陕北刺绣的审美创造和内涵。

陕北的刺绣,一般是给孩子的兜肚绣上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五毒,以期得到神灵的护佑,使孩子健康成长。给枕头顶绣上虎头、狮子一类的凶猛动物,也有这样的祈求和宿愿在其中。给其他饰物绣上花鸟鱼虫,以寄吉祥、相思、祝福,企盼之意。可以说,每一个意象都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这些意象,要么是原始文化的生殖崇拜、图腾和巫术的留存,要么是自身美好向往的寄寓。通过这样意象写真,把人类的美好祝愿以及丰富情感以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出来,以完成自己心灵的救赎。

任何文化艺术都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映现。陕北作为交通极度落后和文化相对闭塞的地区,原始文化的遗存相对完整,其民间艺术被称作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靳之林先生认为:“黄河流域,特别是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后来长期的交通闭塞和文化封闭,在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中,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史前文化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的遗存,可以称之为‘活文物’”[1]

卡西尔认为,符号活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他认为这些符号形式从不同层次上历史地展开了人的生命,实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化。卡西尔把艺术和全部人类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充分肯定了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也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他认识到,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而且生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符号世界之中。一切在某种形式上能为知觉揭示出意义的现象都是符号。符号是文化意义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播的关键。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作为人类经验的总结,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2]

人类在漫长的生存生活中,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文化,并把生活内容长期地符号化。这些符号的表意功能被积淀下来,并且长久地格式化。作为女人,在自己的无论哪方面的艺术创造中,自然都会沿袭前人的表现手法,自然要继承前人的符号表意内容。

艺术从实用而来。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从实用出发的。民间刺绣当然也概莫能外。它最早都是人类衣着披带物我点缀和装饰。这些装饰和点缀并不完全是为了好看,为了美,有时真的是寄托着人类的某种情思。格罗塞认为,形象艺术最原始的形式,首先是“人体装饰”,其次是器具的装潢。[3]譬如,从古一直沿袭至今的纹身艺术,虽然现在看来它就是一种装饰艺术,但在原始人那里,却是有着很深的寓意在其中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他们十分重视血缘的关系,并以此组成氏族部落,共同劳动和生活。他们认为某一植物或动物标志是祖先由此图腾演变而来,便赋予这种自然物以神秘的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以企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这种图腾有的被刺在身体上,绣在衣物上,有的被绘刻在器皿上、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符号图案。这就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装饰。这些装饰在当时很难用“艺术”或“美”来解释,它与人们的宗教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都包含辟邪、免灾、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而这种图腾符号总是以固定的形式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仍然有它特有的寓意形态。

纵观陕北民间刺绣,构图都十分粗放夸张、线条都十分拙朴恢宏,形象简单而峭拔,画面色彩艳丽,所有的刺绣语言都透露着狰狞之气。这是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原始文化的巫术、图腾传统,一方面是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遗存。相比而言,南方刺绣的婉约、柔媚、工整却被摒弃不用。虽然刺绣属于女性艺术,虽然陕北女人整体也不失温婉贤淑,但整体风格却是豪放和雄奇的,它是北方文化的典型文化表征。简练的艺术处理却能让人感受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没有华丽做作的敷彩陈设,没有刻意的渲染铺陈,每一根线条都显得那么粗放笨拙,每一个人物和动物、植物都这那样的憨态要可掬。没有美丽的画面,逼真的形态,只有一面很小的布块,几缕丝线,就可点染成动人心魄的艺术。陕北女人就是用这种传统的符号和最本源、最民族的方式来诠释最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这却直接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内涵。

统观陕北民间刺绣,其线条自然流畅而且洗练,造型粗犷但足以带有土而不俗的优雅气质,人物动作和动物造型虽然感觉有些笨拙但仍然是厚重朴实,舒展豪放,别有韵味,流露着汉代艺术的古朴气息,这种取大势、去繁缛、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正是陕北剪纸最纯正最迷人的艺术特征之一,显示了传统农村妇女特殊的追求和审美观念,充分彰显了陕北民间刺绣独特的艺术魅力。

[1] 靳之林. 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序.

[2] 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东方出版社,1988 年版,33 页.

[3]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40,91 页.

猜你喜欢

陕北刺绣符号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清新唯美的刺绣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变符号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