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阈下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研究

2013-08-15梁小花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系统论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 梁小花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高职衔接就是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起点,能否科学有效的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是实现中高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积极探索出多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但课程衔接一直只被当做中高职衔接的内容进行内部变革,并没有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一体化的设计。为此,需寻求新的理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改革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对整个体系内部和外部诸要素进行多级优化,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系统性认识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y)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要求我们将事物和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站在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系统化、体系化的思维,全面搭配和协调各种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基于系统论视阈来探讨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就是根据中高职职业教育系统,结合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课程衔接各相关要素的关系,从系统整体性的高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中高职整个课程衔接系统稳定和发展。

二、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问题探讨

以系统论为指导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就是将中高职课程作为整体,将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看成各要素组成部分,着重讨论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互为依存、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从系统论的这一理论角度对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进行分析,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培养目标厘定不清,课程结构衔接错位

国家把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素质”与“高端”区别在何处,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的解释,职业院校因此根据自己的理解办学,中职和高职之间培养目标厘定不清,这导致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针对性不强,课程结构衔接错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才得以发展,目前国家暂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针对高职具体专业的课程标准,因此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现阶段还无法像中等职业教育那样统一。而且最大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对于这些理论基础不同、技能水平迥异的不同生源,高等职业教育还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区别教育。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不是简单的把中职和高职叠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国家没有建立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对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制定统一的教学单元,更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因此,中高职院校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课程范围和标准。这就导致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在教学中,经常出现高职为了学生某方面水平的提高,不得不补充中职的教学内容,中高职教学内容相互涵盖的现象。

在对多所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发现,科目重复较多,很多专业达到80%以上,只不过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比中职多而已;内容重复,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较大,一般在50%左右,个别能达到80%以上[1]。教学内容的重复,不仅造成了职教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有违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实习实训缺乏连贯,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实习实训课程的设置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现阶段我国中高职实习实训各自为阵,缺乏内在连贯性。高职生源结构复杂,普高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实习实训是并未区别对待;中高职的实习实训课程也没有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标准设置不同的层次,导致中高职的实习实训课程缺乏内在连贯性。考核评价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中高职各专业的学分标准、学分总数没有统一标准,相同科目的学分也没有互认的政策。

三、系统论视阈下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有研究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以“环境——体系——主体”三大核心要素相互耦合而成的共生系统[2]。要改良这一体系的结构首先要从观念和理念的革新开始;其次,要遵循整体性和有序性原则,形成中高职教育的合理定位,统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使各要素得到动态平衡发展;另外,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作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相关主体,也要各司其责、彼此支撑,为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创造条件与环境。基于系统论视阈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多元整合的课程衔接改革理念

中高职职业教育属于同源教育,只在层次级别上有高低之分,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认知规律与技能形成发展规律是中高职课程形成的心理学依据[3]。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必须的学习准备,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中高职课程衔接既要考虑到课程间的连续性,又要体现层级递进性,保证其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现的是职业教育、人的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螺旋型课程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这一原则为基础强调多元整合的课程衔接改革理念,以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多元课程价值观,以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这四方面组成的多元能力层次标准,强调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多元教育主体。

(二)系统论视角——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衔接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它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起点。要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衔接,首先要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差异性。姜大源研究员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是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的,旨在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4]。因此,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

课程结构衔接是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的衔接中存在公共基础课模块脱节、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衔接错位、毕业实习中能力与岗位的不对称等现象。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中高职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只有实现课程结构的衔接,才能够保障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实现有效的统一,从而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重复浪费,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衔接是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核心。建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体系。根据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其相应层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课程模块、各门课程标准和内容的整合,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建构中高职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衔接,真正实现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考核评价和课程管理是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保障。课程考核和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考核评价系统的建立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控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学分制的管理。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形成统一的学分标准体系,使学分和学分制得到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职业学校的共同认可。以学分制为引导,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动态弹性衔接。

(三)协调发展为原则——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业各司其职

中职、高职学校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依赖于诸多部门与因素的配合实施,才能逐步定位出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整合其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通过学分制的实施来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动态弹性控制与管理。

要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有一套顺畅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发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与综合协调的功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公共沟通机制、改革中高职的招生考试制度、形成统一的学分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等方面入手,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配合下,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中职和高职学校作为课程衔接的主体,理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课程的有效衔接。中高职共同研究人才类型,清晰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式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充分体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总之,学校在实行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中职和高职院校要组建联合体,发挥自身优势,共同研究、解决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中高职学校依据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之一,因此,充分支持并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行业企业应当积极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职、高职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行业企业须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保护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的利益,完善企业薪酬制度,对不同级别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的工资待遇体现层次差别。

[1]刘保民,郭侠.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35-236.

[2]闫智勇,朱丽佳.陈沛富,系统论视阈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赜[J].职教论坛,2013(19):54-58.

[3]刘春生,张存群.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4-8.

[4]姜大源.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2):1-3.

猜你喜欢

系统论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