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3-08-15周若清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理性

★ 周若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理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梦,既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努力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当代大学生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角,又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对这个群体的理性爱国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性爱国观,学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避免偏激思想或过激行为干扰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正不可阻挡地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快捷的信息渠道、虚拟的网络社区在方便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爱国主义思想。”[1]但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论坛的匿名性,使一些缺乏管理的校园贴吧和论坛成了大学生宣泄情绪的渠道,非理性爱国主义泛滥传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酿成严重的后果。青年学生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明辨是非能力不够,在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错误观点影响下,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危害社会稳定甚至公共安全。

高校扩招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个别大学生聚焦于今后的就业和薪酬,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缺乏足够的热情。金融风暴袭来,全球经济遭遇寒流,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学好专业、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盛不衰的高校学生寝室卧谈会,其话题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已经替换民族国家成为最热门的词汇。面对变化,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缺乏必要的应对手段,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教育的途径单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只强调爱国主义的灌输,不区分爱国主义外衣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非理性爱国主义,导致青年学生认识模糊;过分强调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把时代需要与青年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对青年大学生动辄批评,没有看到价值多元化带来的观念冲击。“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2]亟需加以改变。

二、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种主要途径

爱国主义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民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主义的升华;也可以通过激昂高亢的事例和热血沸腾的场面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因此,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特点,不可能就爱国主义这一问题做过多深入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中说教得多,渗透得少,如果教师不善于掌控,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学生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教育教学收效甚微,或学生热血沸腾、群情激昂,容易滑向非理性爱国主义的深渊。

(二)运动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运动式的特点,重要的纪念日、节日和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演讲、文艺晚会、图片展览纷纷涌现,精彩纷呈。擅长抓住教育契机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流于形式居多,缺乏长效机制,活动过程中热热闹闹,契机过后冷冷清清,容易给人应景的错觉。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形式的活泼生动,同样也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纪念活动、各类比赛固然有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但如果只浮于表面,缺乏理性的思考,则很难达到长久激励的效果。作为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情感,爱国主义应该是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三)常规教育教育手段

很多学校通过升国旗、唱国歌,诵经典等常规动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常规教育结合起来,是简易可行的途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唤醒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因此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要努力创新教育途径,避免简单的说教灌输。

(一)要抓住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

抓住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就是要抓住几个关键的时刻,如重大体育赛事、重大纪念节日、重要事件发生等关键时刻。作为高校,要利用这些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现场直播、开展演讲和比赛活动等,增强学生对重大纪念节日、重大体育比赛和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这些事件对国家民族的重要影响。作为高校,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理性爱国。如1999年的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60周年国庆、2008年奥运会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短期内关注度高,活动过于集中,青年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因此教育的形式一定要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载体

许多反映国家民族发展和祖国美好山河的经典红色影视和歌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如画的旅游景点、散发中国文化魅力的传统节日以及网络阵地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可资利用的载体。作为高校,可以通过定期播放经典红色电影和传唱经典红色歌曲,或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习俗的调查走访,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领略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从中帮助学生感悟国家民族的发展变化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网络是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非理性爱国主义滋生膨胀的重要渠道。高校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网站和资源库,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交流、探讨的平台。同时,对校园网站、贴吧和论坛也要加强管理,努力实行网络论坛实名制,使网络论坛成为是非明确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三)立足学校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努力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注重充分发挥地区德育资源的教育作用”,[3]如开发贴近学生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通过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激发爱国情怀,实现报国志向。乡土教材着眼于帮助本乡本土的青年大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掌故,能激发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奉献之心。校本教材也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宣传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校本教材以学校的创立发展变化为主线,突出校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通过典型示范,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并把这种爱国主义自觉转化为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动力。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的现有条件,如纪念馆、校史资源等,加强对学生爱校爱国的情感教育。

(四)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早在明代,东林党人就提出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心了解国家民族大事,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关心,理性看待国内外发生的大事。高校也应该创造条件,营造关注新闻、收看新闻的良好氛围,让青年大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了解新闻、收看报道。电视报纸是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在教室或寝室配备电视机,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比赛时间在学校的公共场所设置电子屏幕等,满足青年大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渴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及时跟踪和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定期做好形势与政策辅导,满足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关注。网络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使得谬误和谣言容易通过网络渠道泛滥,因此需要高校宣传部门及时通过网络披露准确的信息,高校应有专人负责校园贴吧、论坛的维护和管理,批驳错误观点和言论,戳穿谣言,以正视听。

(五)通过其他课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但其他课程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教学得法,同样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专业课程可以就国内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该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动画类课程,可以就民族动画的发展进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旅游类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如语言文字类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朗诵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实现民族自尊自豪感的升华。通过其他课程渗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效果还要略胜一筹。如专业课上,因为引用的事例、讲述的内容都是学生关心的专业问题或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当一个动画专业的学生看到国外动画充斥中国市场的时候,为民族动画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六)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大讨论,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爱国观的重要途径

道理不辨不明,对任何一种思想观点都是如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反思过激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澄清错误认识,冷静应对突发事件,避免行为过激给国家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只有产生共鸣,才会真正内化为人的行动,而不仅仅是几句口号。主题谈讨论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爱国主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重要途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侧重于通过活动形式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较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非理性爱国主义。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来源多样化,尤其是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青年大学生面对各种观点时,陷入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尴尬。因此高校要善于开展辩论和争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摒弃非理性爱国主义,及时疏导错误观点。

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激情的一代,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理性引导,通过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理性的爱国情感,学会理性合法表达爱国诉求,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理性的精神动力。

[1]郑淑芬,曾宪光.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12.

[2]林奇清.浅析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不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3]黄瑞雄,蒋平.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理性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爱国主义教育
理性的回归
爱国主义教育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