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考——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13-08-15曹小荣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职业

曹小荣,李 勇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兴国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兴则民族兴。党的十七大报告14次强调“质量”,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目前市场出现“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甬温动车追尾”等问题祸起质量,危害民生。企业要发展,质量是生命,质量要保证,关键靠人才,尤其是质量专业人才[1]12。

一、目前质量类专业开设现状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培养质量专业人才为主要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办学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质量专业人才。

学院有关质量类专业的食品与化工系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机电工程系有:商检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建筑工程系有: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专业、工程监理专业;法政系有:法律事务专业(质检专业法方向);经济管理系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方向)。其中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08年就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商检技术专业2009年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2010年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1年成为省级特色建设点。

二、质量类专业教学现状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质量类专业课程开设,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2]69-70,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该院升办高职后申报的首批专业之一,也是学院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该专业通过创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123”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优化适应职业能力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核心课程,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该专业实训基地2010年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校内实验实训室27个;校内实训基地3个。本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确立为“院级教学团队”。近三年,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

工商企业管理(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方向)专业,是全国高校标准化专业建设协作单位,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知识,具有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及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质量管理意识、质量管理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从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标准化管理及相关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与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平顶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9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7月份以来,以品牌价值测算活动为平台,与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单位达成了合作共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四个模块,最终实现三个零距离接轨”的教学模式和教改方向。一个中心是指以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为中心;两条主线分别是:在理论上以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标准为主线,在实践上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四个模块是将课程体系设置为“职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基本技能课”、“专业核心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四大模块,最终将不断推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和“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

商检技术专业2009年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该专业全力打造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开发核心课程4门,学院精品课程2门,河南省精品课程1门。该专业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在教学中,通过构建“1-4-1分段式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一阶段,利用1个学期,是学生形成基础学习能力;第二阶段,利用4个学期,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职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第三阶段,利用1个学期顶岗实习,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形成“130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1-4-1分层递进式教学方式,培养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三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具备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控制、改进能力以及电器产品装配、维修能力、同时具备技术监督与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主要培养面向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生产、销售和建筑业、建筑装饰业生产一线的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以课程单元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将课堂搬进实训基地或生产现场,采用“现场+课堂”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设计职业化,工作任务设计过程化,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化。该专业现有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实训室、测量实验实训室、工程造价与CAD实训室等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同时与平顶山质量技术监督局质检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成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专业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6个。

三、质量类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一)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因如此 ,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三年的教学安排,三年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这样就对检测类专业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社会在变化,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什么问题,就会研究出对应的检验设备,监测措施,监测标准。中国加入WTO,会和很多国家进行产品交流,进出口产品种类在不断变化,国际上产品标准要求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检测设备、检测方法跟着变化。有些课程内容已被淘汰,不一定再开设。有新的知识我们要及时加进,才能保证知识更新,培养的学生才能跟上社会需求,才能掌握最前沿的监测方法。如果固守原有的课程体系,一成不变,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使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科技相适应。

(二)更新课程内容

有些课程名称可以不变,内容可做局部增减。我们的老师要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的科技发布会,新产品推介会,在会上得到的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老师要经常上网浏览查看一些新产品简介,如发现和专业对口的检测设备,及时和厂家沟通,索要一些技术资料,编写补充教案,随时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只是掌握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不涉及产品技术保密问题,是在给厂家介绍推荐产品,厂家会积极给予配合的。

(三)提高实践效果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往往考虑生产进度和学生安全,大多有企业统一安排,一个学生一个岗位到实习结束,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有限,也看不到企业的需要和自己不足,有时重复干一个工作,时间一长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收获不大。对于校方来说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生实习要留下记录,以备上级检查。因此,实习前大都给学生印发一个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让学生在实习时,注重完成任务。实习结束后学生按学校要求交实习报告,格式一样,千篇一律,无新意。

学生到企业如能将有关工种认真实习一遍,然后到自己感兴趣的工种重点实习,深入下去,可能效果更好。实习后可以不拘一格交上实习收获,对于有新发现、新研究的同学可以给予奖励,能在实习期发现企业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同学也给予奖励,评出优秀实习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又能为那些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四)深化校企合作

我院更应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和企业、质检行业、科研院所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优化质量技术监督类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资源互补共享科学发展。真正形成校企专业共设、基地共建、课程共研、师资共享、人才共育、就业共谋的合作平台。

教师通过和企业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企业标准的研发、进一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以便改进教学内容。

(五)发挥兼职教师功用

兼职教师功用应和专职教师区别,而不应是学校教师不足的一种补充。兼职教师上课可以不拘一格,无一定的教材,他应是学校教师教学内容不足的一种补充,是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途径。兼职教师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应把自己的经验融汇贯通到教学中,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枯燥、抽象、空虚的局面。在教学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同时应成为加强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纽带,为学生向社会学习、建立实习基地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结语

中国加入WTO,贸易门户大开,质检人员需求量更多,而当前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更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质量监督检测人才。我们作为培养质量专业人才为主要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质量监督、监测人员,任务更艰巨,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是我们时刻关注急需破解的难题。

[1]张拥军.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2]王雪珠.高校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