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时期散文艺术特色鉴赏

2013-08-15魏存礼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左传孟子庄子

魏存礼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我国是个散文非常发达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创作就极其繁荣,出现了《左传》、《国语》、《国策》等历史散文著作和《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散文著作。这些著作风格各异,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文学。

鉴赏古代散文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素养。本文将通过这些散文著作对我国古代散文艺术特色做一简析。

《左传》上承《尚书》、《春秋》,下开《国策》、《史记》,是先秦时代最为优秀的历史散文作品。

《左传》内容丰富多彩,春秋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活动无不悉具。作者的驾驭语言能力已达纯熟自如。清代刘熙载说:“左传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1]731兹略举如下:

(一)简练生动,传神肖物。作者惜墨如金,往往着一二笔,而有穷形尽相之妙。如鞌之战,描写齐大夫高固,耀武扬威,自吹自擂:“欲勇者,贾余馀勇!”齐侯大言不惭:“余姑剪灭此而朝食!”马不披甲,驰向晋军。撷取战前这样两个片段,充分写出齐国将帅的骄狂轻敌。又宣公十四年,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文中描写楚王震怒,“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屡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楚王气得一甩袖子就跳起来,像一阵风似的冲出宫去。左右呼啦啦地跟着跑,提鞋的人追到甬道给他穿上鞋(古人在室内不穿鞋);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给他配上剑;车子一路叮当直追到蒲胥市上。其文如挟疾风暴雨而至,把楚王的怒状以及当时左右慌乱追赶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二)善写大战役,大场面,大事件,首尾相贯,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引人入胜。如几大战役:城濮之战,殽之战,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写得千波万澜,各具精神。叙战场则车驰卒奔,喧声鼎沸。鄢陵之战楚王登战车而望晋师,,伯州犁(原为晋人)侍于王侧,向楚王报道晋国军中动态: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军中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器,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通过遥望所见,晋国军中准备作战时的集合军官讨论、向祖先祷告和占卜吉凶、发布誓师命令、在营内填井平灶来布置阵地,历历如在目前。

(三)人物具有个性风貌。作者笔下,各种人物:大忠、大奸、大智、大呆、暴君、昏主、彬彬君子、猥鄙小人……无不跃然纸上,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比如庄公八年写齐襄公由于某种不名誉的宫闱丑闻,杀死公子彭生作为他的替罪羊,后来襄公田猎: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始则怒,继则惧极而坠,活画出心怵冤魂者白昼见“鬼”之状。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真切表现了这个荒淫无道的国君内心的空虚和荏弱。

(四)腴辞秀句,美不胜收。昔人称《左传》为“腴”,为“冶”,均指富于文采而言。《左传》中并无华丽辞藻,其妙处在于神韵天然,所谓“不着脂粉而精彩浓丽”。[2]79比如季札观乐,声韵悠扬潇洒,令人神往。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灿舌生花,娓娓动人;知罃对楚子,不卑不亢,柔中有刚,皆行人辞令之妙品。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孟子”二字之下当作破折号,以显出蹇叔老泪纵横、气结声咽之口吻,以下冲口吐出不吉之言,声调悲亢;而穆公回敬他的话也极为艺术,同样声响高骞,惊心骇闻。此即所谓“枯者腴之。

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对《左传》予以很高评价,他说,“左氏之叙事也……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馀;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3]135

此外,其他历史著作,《国语》长于记言,多为谏辞或外交辞令。文笔浑朴质实,平淡委婉,文学价值不如《左传》。但是,召公谏弭谤、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姜氏谋醉重耳、勾践灭吴……诸篇,亦颇有“妙理玮辞”,令人“骤读之而惊心,潜玩之而味永”[4]173。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游说之辞。文章风格与《左传》很不相同,《左传》凝练简古;《国策》辩丽恣肆。具体来说,《国策》的语言明白流畅,酣快淋漓;喜用夸张渲染,注重词采,间有骈辞俪句,声调铿锵;多用譬喻和寓言故事。这些特点标志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国策》也还记载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荆轲刺秦王,写得悲壮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其他脍炙人口的名篇尚多,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不再一一枚举。

从春秋时代的孔子讲学授徒,到战国时代形成了“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原因。其中尤以《论语》、《孟子》、《庄子》在散文史上最为重要。

《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记载孔子师生的简短谈话、问答。思想核心是“仁”。《论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特色是: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语言。其中一些名句充满了人生哲理的意味,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詠物以象征人的清操劲节;“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热烈着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论语》还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音容笑貌,如《侍坐》章中,孔子亲切平易的长者风度,子路的直率、鲁莽,冉有、公西华的彬彬有礼,曾晳的洒脱,都宛然如见。

《孟子》、《庄子》以及其他诸子著作,都具有论辩的性质,成为后世议论文、说理文的丰饶矿藏。

《孟子》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政”、“王道”。读《孟子》的文章,给人以雄辩滔滔、一泻千里之感,以气势胜。孟子自己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在我国散文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韩愈《答李翊书提出》“气盛言宜”,影响直至于清代桐城派的文论。而《孟子》的文章就具有气势充沛、先声夺人的风格。其显著特色:一、尖锐泼辣,锋芒毕露。语言清丽明快,笔势纵横凌厉。苏洵称《孟子》之文“其锋不可犯”极有见地;二、文采华赡,铺张扬厉。他已不同于《论语》的古朴,而有纵横家的辩丽闳肆;三、善取妙譬,赵岐称它“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有的近乎寓言故事,如“齐人一妻一妾”,这类饶有趣味的文字,虽为幽默讽刺之妙品,但却有一种冷隽的风格,显示了这位儒家大师对待人生的严峻态度。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它具有深刻犀利的批判锋芒,对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中不乏惊世骇俗的见解,如《胠箧》篇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同时,《庄子》一书也存在着浓重的消极成分:虚无主义、相对论、混世哲学、悲观厌世色彩……等等。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庄子》是一部奇书,堪称旷世绝俗之作,它把高深、玄妙的哲理讲得如此活泼、透辟,达到通体空灵之境,实在古今罕有伦比。它以自由奔放之笔创造了奇谲瑰丽、汪洋恣肆的散文风格。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因为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以“庄语”,就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肆于笔端。

(一)奇幻大胆的想象。它的想象如同插上了翅膀任意翱翔,在这里,时间、空间、神话与现实、绵亘的往古与渺茫的未来……一切界限都打破了;藐姑射山的神人、河伯、海若、浑沌……都赋有了生命;鲲鹏、井蛙、蝉、斑鸠、小雀、狸狌……似乎也都化为活泼的精灵收入笔底,所以司马迁对它评价说:“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

(二)把抽象的概念哲理化为神异的壮美的形象。比如《逍遥游》中的一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它所要表达的不过是一种遗世独立的思想,但却写的如此出神入化,沁入人脾。因此,《庄子》一书绝无板滞之病,入目波澜壮阔,百态千姿。

(三)深刻、睿智、透脱,读了时常使人感到一种洞彻人生、洞彻世态的喜悦。比如“庖丁解牛”对于掌握客观规律的启示,“轮扁斲轮”,对于读书的启示,“百川灌河”喻知识之无限,“匠石运斤”伤知音之难求……皆神余象外,妙趣横生。

此外,《荀子》文章结构谨严,说理精微;《韩非子》文笔深峭,议论透辟,也都各具特色。

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刘知几.史通·杂说上[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4]朱彝尊.经义考新校[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左传孟子庄子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