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霉菌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2013-08-15周美英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制霉菌素霉菌性肠炎

周美英

霉菌性肠炎是由于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的过度使用,导致机体肠道菌群失调,霉菌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的溃疡性伪膜性肠道炎性疾病。在中医上属于“泄泻”的范畴,病情往往轻重交替,反复发作。患者腹痛、腹泻、大便黏液样改变,重者可见水样便甚至血样便,中有漂浮的伪膜,次数增多。大便常规可见霉菌阳性。近年来,霉菌性肠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肠道疾病之一[1]。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利用中医药抗霉止泻汤随症加减治疗霉菌性肠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霉菌性肠炎患者90 例,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中标准,顽固性腹泻、大便稀黄、可带有黏液或泡沫、呈豆渣样改变;大便次数多,连续2 次以上镜检发现霉菌菌丝或霉菌孢子生长,或在大便培养时有真菌菌落生长;有脱水、发热表现,身体其他部位可见霉菌感染,或消化道外感染;有抗生素、激素治疗史,病情迁延加重甚至成为慢性;并排除细菌性肠炎和儿科患者。利用SPSS18.0 软件编程产生随机号码,除3 后剩余个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结合组,各30 例。治疗组平均年龄(35.0 ±4.6)岁,平均病程(19.0 ±6.9)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34.0 ±7.6)岁,平均病程(20.0 ±8.5)个月;结合组平均年龄(36.0 ±9.6)岁,平均病程(19.0 ±8.5)个月。3 组年龄、性别比、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整个研究满足伦理学标准,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符合中国法律及临床试验研究法规[3-4],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试验组采用中药抗霉止泻汤随症加减治疗(黄连、白术、甘草、地榆、蛇床子、党参、炒麦芽、地肤子、茯苓、陈皮、枣仁、焦神曲、焦山楂、干姜、生姜、大枣,大便稀者加车前子,气虚者增加黄芪用量,腹痛者加制附子),由本院药房机煎,2 次/d,于早晚饭后服用,7d 为1 个疗程,连服2 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制霉菌素片,3 次/d,100 万U/次,治疗14d;结合组为试验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制霉菌素片,100 万U/次,3 次/d,治疗14d。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疗效标准共分为3 级。治愈: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腹泻消失,大便成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细菌培养正常;好转: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但达不到治愈标准,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成形,大便常规正常,细菌培养正常;无效: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腹泻未止,其他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19 例,好转9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16 例,好转10 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结合组治愈23 例,好转6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6.6%。3 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9.653,P <0.01);治疗组和结合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3 组平均止泻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为(5.1 ±1.8)d,对照组平均止泻时间为(5.3 ±2.4)d,结合组平均止泻时间为(4.1 ±2.2)d,3 组平均止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65,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组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3 讨论

霉菌为肠道正常常驻菌,但由于其含量少,受到肠道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一般不表现致病性。在某些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以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中,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导致机体菌群失调,霉菌大量繁殖,造成霉菌性肠炎,严重者还可造成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制霉菌素片为西医常用的抗霉菌药物,它对霉菌有直接抑制作用[5],且价格低廉,易于被群众接受。但目前制霉菌素片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直接应用时对肠道黏膜侵袭性大,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对机体长期、潜在危害较大,在应用时常考虑与其他肠道保护剂合用,也可以考虑制霉菌素片的中医替代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霉菌类似于“湿热”。患者脾胃虚弱,脾虚则湿生易受邪。长期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机体摄入过多大苦大寒之物,损脾伤胃,减少脾胃阳气,出现胃失收纳、脾失健运之用,导致水湿不排、水谷不运。患者出现水样便,腹泻次数增多,呕吐,食欲不振等[6]。因此,健脾利湿、温养为主是本病治疗的原则。中药抗霉止泻汤从运脾益气利湿出发,方中地榆、黄连、蛇床子、地肤子为君药,清热解毒、抗杀霉菌。现代医学也证明,地榆可以缩短出血时间,减少肠炎溃疡面渗出,促进新皮生长[7];黄连的有效成分黄连素不但可以抑制细菌生长,还能杀灭原虫和真菌,同时消除细菌R 质粒,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8],另外黄连还可以松弛肠道平滑肌,使内容物在肠道内留滞时间延长,改善大便稀、黄症状[9],对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均有良好效果;蛇床子所含蛇床子素,具有明显的抗炎止痛效果,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10];地肤子含有的三萜皂甙,对真菌繁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方中使用干姜温中,党参、茯苓、陈皮、焦三仙健脾理气;并用枣仁安神辅佐,甘草调理肠胃,全方共奏健脾胃、除湿利水、抗击霉菌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用中药抗霉止泻汤或者与制霉菌素片合用,疗效均较明显。但两药合用,平均止泻时间明显减少。临床上在霉菌性肠炎治疗时可以考虑优先选择中药抗霉止泻汤或抗霉止泻汤结合制霉菌素片治疗,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

1 郭威,于洋.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2 和C -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3):863.

2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 (6):381 -384.

3 汤旦林. 人体试验的伦理与设计中的一些问题[J]. 中华医学杂志,1993,73:579 -581.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S].1999:4-23.

5 燕丽,闫平. 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66 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 (15):2312 -2314.

6 吴朔,田继东. 近二十年小儿霉菌性肠炎治疗研究概况[J]. 甘肃科技,2005,21 (6):154 -156.

7 黄柳向,刘振杰. 仙榆汤治疗慢性持续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 (17):7 -9.

8 吴红梅. 黄连素治疗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70 例临床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 (5):715 -716.

9 傅金球,谭英征. 盐酸黄连素佐治腹泻的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28):3567 -3568.

10 汪文来,于智敏,鞠大宏,等. 蛇床子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 (6):704 -705.

猜你喜欢

制霉菌素霉菌性肠炎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治疗中度鹅口疮患儿的临床效果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预防肿瘤患者放疗后口腔感染的分析
甲硝唑联合制霉菌素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多雨季节谨防家畜霉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