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3-08-15夏晋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业

夏晋华,陈 雨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环境工程系,郑州 450008)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肩负着培养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等一线需要的建筑工程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筑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如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建筑专业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业概况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发展异军突起,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建筑业完成产值分别为7.59万亿、9.52万亿、11.77万亿,而三年来我国的GDP总量是33.53万亿、39.79万亿、47.15万亿,建筑业的产值占GDP总量分别为23%、24%和25%[1]。由此可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传统产业而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根据我国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年到2030年,我国每年需新建住宅5.76亿平方米至6.53亿平方米;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基本建设年均投资20万亿以上,按近年来建筑业的增加值8%~12%计算,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以上[2]。因此,建筑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定位

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约有6000万,根据技术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对建筑企业关键岗位“建筑八大员”等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约1200万,目前注册在岗人员350万左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不足100万,造成很多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几个关键岗位由一人担任或由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严重制约了企业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建筑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根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达到28%以上,对于建筑业来说,10年期间要达到2000多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数量,任务非常艰巨,这也给培养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探索出符合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使国家人才中长期人才战略得以实现,是“十二五”期间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河南省目前规模建设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对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河南省现有各类建筑企业7200多家,其中建筑施工企业5700多家,勘察、设计、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投标代理等企业1500多个,从业人员达600多万,需“建筑八大员”等高技能型人才120多万,而现在全省建筑业各类技术人员仅有40万,面对80多万的人才缺口,供求矛盾极其突出[3]。

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十二五”规划纲要,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中部崛起的主阵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要实现由建筑大省变成建筑强省的目标,亟待解决大量的建筑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筑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在具有高素质技能型“建筑八大员”层次上。

三、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教育部(教高16号文)提出了要培养出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明确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要积极推行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途径,是职业教育彰显职业性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吸引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5]。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当前高职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之贯穿于专业、课程、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对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1.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院校一部分是由普通大专、中专发展而来,一部分从成人高校改制而成,受学校定位不清、师资水平不高和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状况。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总课时一般在2500个左右,实践课时只占30%左右,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抗震等与设计有关的内容占了大部分。因为扩招的原因,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基础并不好,学好这些需要良好数学基础的理论课程非常困难。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设计单位工作的情况很少,绝大部分面向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试验员等“八大员”岗位工作,学生比较清楚他们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因此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建筑工程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如建筑制图识图训练、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实训、生产实习、水电安装实训等,这些实践课程往往被放到次要的地位上,甚至还会被各种原因被压缩或取消。轻视实践教学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的培养定位模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难以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原因之二是实践教学需要较大的投入,校企合作有难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计划,造成学生在学校里应该重点掌握的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非重点的也没有学好。由此也就造成了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和胜任职业岗位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被动局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建筑人才,正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的原因所在。

2.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教育部(2006教高16号)文件精神结合建筑企业对“建筑八大员”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主线、两项结合、三种手段、四个阶段”的十六字方针。一条主线也就是培养过程以具备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为主线;两项结合是指在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景相结合;三种手段指的是在教学上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手段;四个阶段指的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认识实习、课程单元实训、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共四个阶段来形成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1)突出一条主线,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实训中心或者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比如在实训中,对模板、钢筋、脚手架、砌体、混凝土等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都要进行详细的个例讲解与操作示范,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施工进度与流程图、编写施工计划书、列出材料用量及工程量清单等,然后分组进行具体操作。通过实习实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强化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提升。

建筑工程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工序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工程质量验收、安全施工、工程量核算等。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资料整理、安全教育等方面。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开展,这就要求实践教学分阶段来完成,比如这四个实践环节在职业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应的四个阶段是:认知阶段——认识实习,理解阶段——课程实训,熟悉阶段——集中实践环节,强化阶段——顶岗实习,在教学中重视落实四个实践环节,从而来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

(3)坚持两项结合,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项目监理制、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筑市场越来越规范,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进入工地、公司就能整理资料、编制预决算或开展现场施工管理等工作。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景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知识内容与作业过程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相近,使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从而很快适应与胜任职业岗位,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强调资格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

毕业资格要求学生既有学历证,又有职业资格证,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相结合。比如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职业资格培训考取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试验员等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提前完成学生到技术员角色的转换,以展示高职毕业生的特长,增强就业竞争力。

(5)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校企合作是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安排教师接受专门培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学,来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双师型”教师是工学结合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对高职教学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用的作用。所以对职业能力课程和实习实训教师要提出如下要求并进行培养:业务能力强,水平高;对建筑领域职业岗位与核心能力以及施工工艺非常熟悉;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中的首要任务。

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教师通过到实训基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利于获取最新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更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空闲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深入建筑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锻炼,参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构建实训基地,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后能较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企业通过实训基地也可以物色到合适的员工,可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实践证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建筑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建筑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保质保量地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2011年建筑业产值报告[R].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2-02-06.

[2] 2020 年全球建筑市场展望[R].新华网,2010-10-13.

[3]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R].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06-25.

[4]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11-16.

[5]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R].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08-26.

[6] 王秀兰,杨庆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7,(4).

[7] 朱吉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2005,(7).

[8] 郑红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业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