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期心理分析

2013-08-15刘晓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适应期毕业生意识

刘晓筝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1464)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作为我国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重任。面对时代挑战和肩负的历史重任,部分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2到3年的社会适应期内,心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些矛盾和困惑既有来自工作的,也有生活上的。对这些矛盾和困惑进行分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勇敢地迎接挑战,完成历史重任。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期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有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认识模糊,难以确立自己较清晰、较稳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而频繁地调动工作,转换职业岗位。还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后,往往有一种压抑、苦闷的情绪无法排解,他们普遍感到很不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在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对于即将离开熟悉的校园走向复杂的社会充满一种恐惧感和彷徨感,他们不知该作何准备,从何做起。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就是大学生从学校文化圈走向社会大文化圈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因为学校与社会的隔离,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心理表现。

第一,依恋心理。许多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期盼早日进入社会,踏入职业领域。但在实际接触社会实践后,却发现现实情况有时与自己的理想模型不符,甚至差距很大。大学生在校园内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都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从熟悉、清静、封闭、整洁、有规律的校园生活一下子进入陌生、复杂多变、开放无序的社会环境,一切都要重新认识、适应。毋庸置疑,生活环境的转换冲击着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所以有些大学毕业生会出现一种失落感,他们变得十分留恋学校的生活。这也是在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大学毕业生喜欢返校寻师拜友的原因。这一现象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初期,总是充满了一种对大学生活的依恋心理。

第二,自我否定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接触社会生活之后,他们发觉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存在差距,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心理。这种心理其实萌芽于大学生毕业之前。在与大学毕业生接触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毕业以后能干什么?”“我觉得我什么也不会做。”这些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本身就较低,如果社会评价比这个自我评价水平还要低的话,就会使大学毕业生产生一种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确实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也干不成。实际上,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自我评价水平是很高的,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社会评价较低,常常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走运,没有遇到好领导,没进入好单位,自己的前途没希望了。自我否定并不完全等于自卑,自我否定可使人产生新的动力。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已有的价值系统,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从而作出新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否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

第三,失望心理。对未来感到失望,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新时期的大学生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太高,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有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希望尽快实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期望,然而,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落空。此时,一些大学毕业生及时调整自我认知,重新认识客观环境,调整目标和方向,摆脱以往的期望值,重新确立起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期望值。但也有许多大学生紧抱旧的期望值,将之作为认识事物的基准。这样一来,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就会出现一种失落感,特别是刚踏入社会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在失望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常常得过且过,情绪低落,感到工作和未来没有方向,十分迷茫困惑。这是在未确立新的目标之前的可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表现。这种心理表现的影响虽然是消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都是副作用。失望心理并不完全是说大学生对未来的完全失望。相反,正是由于许多大学毕业生出现失望心理,才帮助他们认识到原来的旧目标并不适合自己,从而会积极调整心态,进而会重新选择新的发展方向和理想目标。

第四,寻求理解和机会的心理。大学毕业生在经过自我否定的阵痛之后,他们会产生抛弃原来价值体系的想法,产生了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欲望。于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又一次燃起了学习和工作的热情,积极寻求多途径的理解和各种各样的机会。有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在工作或生活中、社会活动中引起别人的关注,更快地出人头地;有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积极主动,兢兢业业,以求得到领导的赏识、重视;有的大学毕业生积极寻求方法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充实提高自己;还有的干脆有了放弃原单位、原职业的想法,需求另外的发展途径;有的大学毕业生积极备考研究生或者报外语学习班准备出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以上种种都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作出重新选择的必然现象。

第五,攀比和嫉妒心理。受社会某些落后思想的影响,许多从各个院校来到同一个单位的大学生们,相互之间出现了攀比、嫉妒的不良现象。现存的教育门户之见,在现实生活中演变为人们对不同院校及其学生产生不同的评价,如一流院校和二流院校,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本地院校和外地院校,本专业和非专业等,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轻视心理,这些偏见和评价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一到工作单位,便形成了一个相互攀比的心态。一旦某校的学生被重用,马上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一场风波。攀比和嫉妒心理会阻碍大学生实现健康转变,形成意识障碍,不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工作,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度过适应期的心理准备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整个适应期的心理表现实质上是他们内在的心理发展同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只有通过适应期,大学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心态向职业人心态的转变,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大学毕业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准备。

第一,健康的个性意识。个性就是人的实质上的自我,它通过一个人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健康的个性意识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方面。环境适应能力,即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适应环境的转换和要求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地适应新环境。自我评价能力,即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要求既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又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把握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个性心理的主要标志。自我控制能力,即自我调整能力。它要求不因工作不顺心而泄气,也不因工作取得一些成绩而骄傲自大;不因别人的吹捧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别人的贬低而感到失落;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火冒三丈,也不因别人的嫉妒、诋毁而失去理智,它要求大学生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问题,在待人接物时都要时刻保持一个宁静的心态,始终保持追求理想目标的执着热情。

第二,积极的创造意识。国外某位心理学家曾告诉人们,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只有几枚硬币,都要时刻牢记不要以此作为衡量自己财富多少的标准。所谓的真正财富,并不是存在于外部的物质财富,而是存在于人自身内部的潜在能力。他告诉人们,真正的财富是无法衡量和评估的人的潜力,特别是人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是人们的真正财富。只有不断地去创造,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永远不会满足现状,在其看来,社会和工作中始终存在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有创新意识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因为自己一人的得意或失意而放弃实践探索,他们无论身处于生活舒适的环境中,还是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都会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魄一往无前,去开辟未知的领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艰难险阻。

第三,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再维持在过去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分配模式。当代社会实行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是一个能够极大地促进能力发挥、效率提高的时代。与此同时,还要承认存在利益的争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运行机制中,要实现机会均等基础上的利益均等,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基于个体能力充分发挥基础上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每个人都应该抓住时代机遇,尽其所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第四,全方位的开发意识。所谓开发意识,就是要克服社会定势的消极影响,以开放包容的学习心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思想和信息。开放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参与社会信息流通渠道,另一个是自我的开放。前者标志着个体与社会的联系程度,是个体社会化成熟度的表现之一;后者是一个人自身容纳力的体现。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能够同时接受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但不影响自己的判断,那才是真正的圣贤。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量以及速度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工作、生活,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和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开放意识就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开放意识并不是不加辨别的回收意识,而是能够捕捉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并作出冷静分析、科学判断、正确选择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意识。

第五,坚毅的牺牲意识。牺牲意识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复兴民族的历史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甘于奉献的牺牲意识,把自己的远大理想落实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如果没有为社会主义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就难以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牺牲意识不是对个性意识的否定,相反,只有充分发展的个性意识才会具有健全的人格,才会具有崇高的牺牲意识。可以说,牺牲意识正是一个人能够把握掌控自己的表现。

三、结语

新世纪的大学生有着较高的自我评价水平,他们大多怀着很高的期望值走向社会。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往往低于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这样他们在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种不平衡感。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的观点,事物的不平衡性,正是推动事物发展变革的动力来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再出现新的不平衡重新走向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毕业社会适应期的心理问题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具体反映,是他们已有的认识基准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任何认识都是渐进的,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渐升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他们掌控事物的能力逐渐提高,上述的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仇静莉,晁怀翔.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2]李兰涛,严伟能,彭建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肖荣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0,(12).

[4]张莉.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5]文佳佳.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6]金广春,陈罗.论当前大学生求职就业心理及调适[J].科技资讯,2006,(35).

[7]重工.不宜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J].人才资源开发,2009,(03).

[8]刘强,董琪.解析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及就业心理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23).

[9]高月.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猜你喜欢

适应期毕业生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