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2013-08-15邓怡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培育

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向前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因此,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1]它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政课,能使思政课得到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思政课的传播、培育和内化,从而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政课应承担的历史重任。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思政课教学的政治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正确的思想真正融入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形成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现代教育的理念,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汇到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事实证明,如果思政课教学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和正确导向作用,那么各种错误的思想文化就会渗透和融入其中。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因此,我们要抓好思政课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汇其理论和实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思政课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使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所包含的四个方面都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课的重要目标。只有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激发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所以,共同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基础。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要求。思政课就是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精神。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也是规范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3.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政治使命的主要阵地。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我们就“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基本内容最主要的方式”这一问题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回答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占67.5%。这足以告诉我们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理想信仰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

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课的当务之急

1.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一切都在经历着解构与重建的阵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在摇摆和迷惘之中寻求新的方向和秩序。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结构的重组,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使人们深感焦虑和迷惘。诸如此类,都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产生深刻影响:一是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失落和崩溃。由于他们深受“淡化意识形态”这一流行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仰危机和困惑,甚至走向忧患。二是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形态的丧失。我们就“是否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问题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回答“完全没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学生合计占到35%。由此可见,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占大多数,但是因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动摇,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出现反马克思主义情绪的也不在少数。

(2)陷入价值困境的状况。

因受各种不良思潮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明显偏差和扭曲,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特点。他们当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价值困境”。其具体表现:第一,利己主义张扬。一些大学生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渐趋淡漠甚至丢弃,开始滑向极端利己主义。他们没有责任感,过分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对于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的事,不愿去干。拜物、崇权倾向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2]。第二,生存方式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一些大学生摒弃人生目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注重市场经济的视角;在社会心理上,有着强烈的物欲化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出纵欲主义倾向,视金钱高于一切,从而成为金钱的奴隶,出现消费心理上的畸形。

(3)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固有弊端使一些人为追求名利和虚华,不仅抛弃了传统美德,而且还进一步极端化,甚至走向反道德的一面。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助长部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拒和抵触情绪。我们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这一问题在全校大学生中展开调查,回答“非常高”和“比较高”的学生合计只占到67.8%。其中,越往高年级摆出无所谓态度的越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有这种排拒和抵触情绪的学生所占比例很高。这种不良情绪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准,导致他们道德素养严重滑坡。其突出表现:其一,传统美德的丧失,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目标迷茫,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麻木;其二,正义感的流失,致使很多大学生不再称赞道德行为,不再仰慕道德楷模,也不再谴责坏人坏事;其三,耻感的缺失,致使一些大学生变得恬不知耻。他们即使做了缺德之事,也不深感内疚羞愧和自我谴责,反而显得心安理得、处之泰然。

2.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侵蚀和蔓延。

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乘机采用各种手段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扩张。这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冲击。一些对意识形态缺乏分辨能力和警醒态度的大学生经受不住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诱惑,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他们把我国主流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等抛于脑后,视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为圭臬。他们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无视个体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有的沉湎于消费和娱乐,形成病态的“消费主义”和“颓废主义”,并自诩为“躲避崇高”[3]。

(2)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多元价值体系的存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出现的局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民主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开拓精神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的功利原则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严重缺陷所造成浮躁之风,极易诱发很多低俗和庸俗的不良思想,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出现矛盾心态。他们既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来为社会做贡献,又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是否会得到保障,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便会不知所措。再加上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认识,受市场经济讲实惠、重回报的物质主义的冲击,价值观念出现严重失衡,尤其当他们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遭受挫折时,就会发生思想上的异化。

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当务之急,应该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因为,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核心价值体系强有力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思政课作为培养合格建设者不可或缺的阵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和影响力极为巨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不动摇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就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1.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等观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使部分大学生放弃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丧失精神家园。[4]全球主义思潮中的“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和“趋同论”等观点,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现实危机,认识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提高他们抵抗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影响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精神生活健康充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改革开放,导致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唤醒了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呈现主体多元化格局,从而引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主导价值标准在社会生活中弱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及价值观念的混乱。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不够成熟,理性不足,易走极端,在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下,容易陷入矛盾与困惑之中。目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如:大学生中存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竞争可以不择手段”等落后消极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政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精神健康的合格人才。

3.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以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就要充分利用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4.重塑大学生理想信仰。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下,要引导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使他们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重塑理想信仰。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把思政课教学与理想信仰教育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渗透方式。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参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刘明君,陈再国.多元文化冲突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

[4]李靖茂.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J].高教探索,2008,(4).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培育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