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进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议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7期
关键词:策略性性知识程序性

杨 璐

关于改进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议

杨 璐

杨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四川成都610068)。

语文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品味、重熏陶的教学方式逐步深入了中学课堂,但另一方面,人们在否定了过去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样的语文知识后,却感到语文教学内容空洞,无实质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改过程中,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可能需要做一些改进。

一、引进广义知识观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分类,广义的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含义中,知识、技能、能力、策略都属于知识的范畴。这种知识观无疑扩大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既包括了“真知”,也包括了“真知”所知道的“行为”。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他认为:“我们认为这种知识观之所以适用于语文课程,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笔者认为,要建立新的知识体系,首先就应该扩大知识含义的外延。因为当代社会不仅需要静态的、固定的知识,同样也需要动态的、过程的知识,即建立起一套广义的语文知识内容体系。在这套知识体系当中,既要有陈述性知识,还要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事物本身是什么的知识,它能够反映事物的内容、性质、状态等。比如,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原理、理念、概念,就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进行、如何操作的知识,它教会人做事的步骤和操作的过程。例如,在行文时,如何立意、取材、构思,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如何分析人物形象,都属于程序性的知识。而策略性知识即是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教会人认思考、确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反思性,第二是元认知。策略性知识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反思。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知识为陈述性知识,十分明确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则占比很少。例如,从魏书生总结的语文知识树便可略知一二。他将语文知识分为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和文言文知识。除了阅读与写作中的结构、表达方式等知识点可以勉强算作程序性知识外,其他的几乎都是陈述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则没有涉及。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学生只掌握陈述性知识当然是不足的,那么,关键的问题是,语文知识如何转换成语文能力?广义知识观中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正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韩雪屏先生曾指出要重视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重要而且困难,在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技能进行不断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另外,还要注重积累个人经验,形成个性品质。”而广义知识观中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技能的等价物,因此,获得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当前的语文课本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较少,这就导致了表面上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但语文能力和素养并未真正提高。

此外,笔者认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知识存在状态上面来观照,都属于“语识”状态的知识,即可言说的显性知识,这是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而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还需要通过自身的感悟、练习、体会,最终内化为“语感”状态的知识,即学生自身的缄默知识,自己真正会运用的个人知识。

总之,从广义的知识观来认识语文学科,改变了以往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脱节的局面,真正搭建起了从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的桥梁。

二、注重语文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的社会,一个人要在信息和知识如此密集的情况下筛选出重要且有用的东西就需要掌握极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因此,要想成高素质的人才,拥有策略性知识是必备条件之一。从《学会生存》一书中,不难发现,在未来社会中,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得掌控自己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它不仅是个人发展、完善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理解知识,规划学习成了最为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只有拥有该能力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合格的人才。

学会学习的关键就是掌握策略性知识。上文中已提到,策略性知识即是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学会策略性知识的目的在于它能有效调控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反思,调节思维、想法、注意、记忆等等,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不断优化学习进程。所以,掌握策略性知识是成功学习的关键所在。

但是另一方面,学习者必须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策略性知识是为前二者服务的,所以,这三种知识的学习应该密不可分。例如,在鉴赏一篇诗歌作品时,诗歌的背景知识、意象、语言等内容是陈述性知识,学生口头表达或写出鉴赏的内容、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是程序性知识,而选择哪些内容鉴赏、采用何种思路进行鉴赏则属于策略性知识。但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课本中陈述性知识占主要,教师自行补充程序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几乎没有。

因此,需要具体研究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习方法,第二是学习调控,第三是元认知,这三个系统共同调节学习过程。其中的基础技能当然是学习方法,学习调控是作为转化的中间环节,核心部分则为元认知。因此,在这个部分,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元认知。学生只有学会了元认知策略后,才能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学习也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他的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自我调节、自我反馈的基础上的。

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将策略性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韩雪屏教授曾提出了识字策略、假想读者的策略、言意转换的策略、言语创新的策略等、感知语言的策略、还原语境的策略、全程阅读的策略等。笔者认为,策略性知识作为一种显性知识,是由隐形知识转化而来,而这些隐形知识都是需要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将平时的点滴经验、感悟记录下来,通过言语将自身的缄默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逐渐积少成多。因此,策略知识的总结并非一朝一夕由个人能够总结而得,需要业界各类人士的搜集、总结,才能逐步完善。

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序列化

除了缺失有效的语文知识外,笔者认为,语文知识还存在编排混乱,缺乏层次和体系的问题。众所周知,除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只在小学低年级出现外,其他的许多知识,如阅读、写作中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年级出现。例如,五种表达方式:抒情、记叙、议论、说明、描写。这些知识学生从初一开始学习,到高三仍然在学,学习内容并无明显差异,只是将这些知识放在了不同的文本中分析。再如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学生更是从小学开始学习。因此,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低年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浓,而到了高年级却越对语文不感兴趣,因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反复出现的,只是承载知识的文本变得长一些,内容深刻一些。

因此,语文知识的清单应该是随文的。课程标准需要列出一份完备的知识清单,这份清单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知识按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进行分列。每一个知识点除了要有明确的定义以外,还要明确出哪些年级学习该知识点,该年级学习这个知识点具体到哪种程度。

同样的,在教材的编写时,应该进一步对知识清单进行细化。在教材的最后或者每个单元的最后简要列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使各种繁杂的知识在学生大脑中逐渐形成体系。

责任编辑:郭一鹤

猜你喜欢

策略性性知识程序性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初中语文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分析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两大法系背景下宪法程序性比较及其启示——以宪法权利保障程序为例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