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2013-08-15郝俊英赵清明

关键词:规章制度科学化人性化

郝俊英 赵清明

(吕梁学院 教育系,山西 吕梁 03300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一所学校能否成就千古盛名,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全赖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师。因此,如何在既有的条件下,使更多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很多学校管理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调查分析,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优秀教师,必须具备若干因素,如工作年限、个体积极的学习与反思,以及良好的学校环境等,而良好的环境则是高效管理的结果。

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是一个机构通过协调各要素实现目标的活动。学校管理是对有关人与物进行组织协调,以便实现学校目标的活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目标能否实现,而高水平的管理,则是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协调统一。

一、科学化管理

谈到管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的正常运行,也离不开规矩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学校顺利成长的必要保障,然而,规章制度却不能贪多,更不能随心随性而建,因此,虽然科学化管理有诸多要义,但首先必须是规章制度科学化。

基础的科学性指规章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规章制度,是根据工作需要而不是因人而制定的,更不是为了管住人而制定的。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人们谈到管理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控制,因而把管理简单地等同于控制,似乎控制住了工作人员,管理就卓有成效。[1]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些学校为了规范教师的言行,制定了繁琐的规章制度。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十分严格,每天三签到,还要全天坐班,并有人进行检查,特殊情况要请假,必须由有关人员批准方可出校门,如果出现了规章制度不允许的行为,将对相关人员予以惩罚。有这种规定的学校绝不是少数,其动机当然是为了让广大教师把全部心思与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防止开小差,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需要老师的时候能找到老师,以顺利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这种规定难免引人争议。诚然,教师能否坚守本职工作,与规则有关系,但更依赖于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其他诸因素。教师是成年人,其道德发展通常已达到自律水平。据调查,教师不能恪尽职守的实属少数,如果把对少数人的要求作为常规制度予以推广,反而会在情感上伤害大多数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过多过细的规章制度容易产生诸多弊端:首先,会造成教师对规章制度的依赖,教师无需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只要考虑是否符合规章制度就可以了;第二,过多的规章制度让教师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不被尊重;第三,导致管理人员与被管理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恶化,导致学校丧失对广大教师的凝聚力。凡此种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铁板一块固然安稳踏实,但也使得团体丧失了活力与动力,规章制度不在量多,而在质高,建立规章制度也要坚持“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既能保障学校健康正常的运行,也要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觉得自己是学校管理的一员,是主人,是被信任的。这种精神上的认可所带来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学校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依据,执行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干扰。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个体行为,保障机构目标的。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有两个:督促规范个体行为,即预防功能;对于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的个体有所惩戒,即处罚功能。规章制度重在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要落实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因为特例的存在,将会使它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质疑,而上行下效的影响力,足以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广大师生是管理效果的承受者,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具有科学性,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学校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完整性、实效性等征求他们的意见。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师生心声的规章制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才具有科学化的特征。

二、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等方面,其根本要求是把人当人看。该思想深受文艺复兴影响,又经美国人本主义者的发展,现在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

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其他社会活动都是人对物的活动,如果我们要在这类活动中贯彻人性化管理思想,只要把工作者当成人看就可以了;而教育活动则是人对人的活动,人性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现代教育理论则认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又忽视了教师。双主体理念虽然解决了这个矛盾,但在现实中又难以把握。教师和学生处在跷跷板的两端,双方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才能共同发展,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不符合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近年来,随着生本理念的快速发展,师生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需要能否实现,情感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领域中也要重视对教师管理的人性化。

实现学校管理人性化,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师主体的思想。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但他们首先是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特征,有需要、情感、意志、人格等。[2]他们的需要也应该得到满足,情感也应该得到发展,人格也应该得到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让广大教师体验到温暖和关怀,才能让他们以校为家,心无旁骛,才能既留住人,又留住心。

实现学校管理人性化,要在评价活动中贯彻因材评教的思想。评价是对人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评价的功能也由原先的甑别选拔转变为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也相应实现了一些转变,这无疑是进步的象征,然而即便如此,在现有评价机制中,依然有一些需要纠正的错误观念,如简单地从工作年限上来评价教师,从而产生新教师等于差教师,老教师等于优秀教师的简单片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容易打击新教师,也容易使老教师产生错误认识,阻碍其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一旦继续延伸,就会产生老了就好了的错误认识。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那么,在评价教师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因材评教呢?只有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才能充分聆听他们的心声,只有倾听到他们的心声,才能制定出被他们认可的制度,只有制定出被他们认可的制度,才能保证制度被他们身心合一地执行。

管理科学化与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长期坚持科学化基础上的人性化,人性化保障下的科学化,才能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1]金友鹏.略论高校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秦德林.简论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J].上海教育科研,1988(6).

猜你喜欢

规章制度科学化人性化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墙化”更需“强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第三部分 规章制度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总经理办公会通过的劳动规章制度有法律约束力吗?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