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特色经济的内涵及特点探讨

2013-08-15吴爱军

关键词:小城镇特色区域

吴爱军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管理系,湖北 荆州 434020)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我国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引擎将是新型城镇化。小城镇由于地处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人口聚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小城镇特色经济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它在未来城镇化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小城镇的概念及其特色经济的内涵

(一)小城镇的概念

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1984年国务院转批的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二是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三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根据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1]。

姜英等(2004)在研究后认为:所谓小城镇,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服务的中心[2]。该定义模糊了上述有关小城镇的广义与狭义定义,主要指在农村地区范围内,能够鲜明地将经济和城市建设已经具有明显优势的县城及以上城市划分出来。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很多县级政府所在地已经达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地位;而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经济发展还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介于集镇与建制镇、县城之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侧重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强调县域经济的提升,而县域经济的提升又有赖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群聚效应。

小城镇位居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连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节点,是我国农村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的中间体,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小城镇的有序发展将较好地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类“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二)小城镇特色经济的内涵

什么是特色经济?严格地讲,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比较概念,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特色”经济。关于“特色经济”的定义,已经有相关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部分列举如下:其一,特色经济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能使资源、科技和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吸引,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并进而使区域体现为本身的区域特色的经济[3]。其二,特色经济,就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态、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三,特色经济是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扩大,形成一定的规模,获取高效益的经济[4]。其四,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特色产品为前提,以特色产业群的开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经济[5]。

上述四种关于特色经济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探讨,都强调了在特定地域空间内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为支撑,充分利用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具有主导产业优势,经济效益显著,并能够确保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现为区域经济规划的多样性,各类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强调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但一个县域的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县城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广泛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作为分布广泛的小城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布局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基本上处于内生的、源发性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处于较发达地区,随着产业分工,小城镇承担了区域经济整体布局中的一个节点功能,产生了一批“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镇域经济,对促进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在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相关产业的发展、布局还处于依赖自有资源为主建立起来的。

综上所述,小城镇特色经济是指在现有镇域范围内,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适应当地生产力,以特色产品为基础,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以市场经济规模化发展为导向,形成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比较优势经济。

二、小城镇特色经济的特点

(一)外生性

外生性主要指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依赖于本地自然资源或者超出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经济要素的范畴,由外向型经济、外来产业链布局等产生的具有区域性的经济特色。

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后,沿海地区一大批县域内的小城镇在产业链的分布中承接了一定的产业定位,从而形成产业集聚,达到相对的区域“特色经济”。如广东虎门镇,在服装产业方面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虎门服装市场已经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装产业结构网络。拥有相关服装配套行业147家,各类面料辅料批发市场9个。到2010 年,虎门镇工商注册服装加工企业2000多家,吸引外来转移劳动力50万人。

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小城镇特色经济的布局和发展,除了吸纳消化本地劳动力的转移外,还吸引了大量的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小城镇特色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也较好地避免了城市化、超大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现代城市病”。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奇迹离不开众多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特色上的贡献。

(二)内生性

内生性主要指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源发于本地传统的产业传承,或者依赖于本地自然资源的主要产出,衍生出一系列产业,形成区域内优势明显的特色经济。

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任何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传统上为石化行业生产一些化工填料,20世纪90年代,抓住石化行业大发展的机遇,及时调整思路,从初期的转型生产石化设备的零部件,到中期生产终端产品、成套石化设备,到目前形成了原料采购、配件加工、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仓储运输、产品设计等一条比较完整的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使府场镇形成了“以石化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为显著特色的镇域经济。府场镇成为唯一 一个设在乡镇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产业集群第16位。

府场镇坚持“工业集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府场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走出了一条“工业拉动农业,小城镇拉动农村”的城镇化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资源的优势性

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上,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防止脱离农业产业化的盲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与城市雷同的产业,产生恶性竞争。

湖北监利新沟镇所属监利县,是典型的农业资源大县,区域资源的相对优势体现在粮食、水产品丰富,传统上主要开展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新沟镇依托福娃集团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粮食加工业、棉花加工业、油料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81.04亿元,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凸显出“农业产业化”的特色经济特点。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将当地的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要基地之一。

湖北宜昌龙泉镇依托稻花香集团,以白酒产业为主导,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其中稻花香集团2011年完成销售收入124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百亿农产品加工企业。镇域工业形成了以白酒为主导的食品、饮料、包装、纸品、机电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围绕当地农业资源,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形成配套产业链。龙泉镇也因此在2012年荣获“中国白酒名镇”称号。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小城镇经济依赖当地的农、林、渔、牧、矿等自然资源,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广度和深度,在某一个重点方向形成突破,形成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加工、水产品加工、基于矿产的工业经济等相对的“特色经济”。这些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资源的优势性密切相关。资源的优势性决定了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的基础,要想形成具有相对特色的经济,必须筛选、提炼当地的资源突出点,以“差异化”的思维,形成一定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通过深化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凝聚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步骤,逐步打造成小城镇区域内的特色经济。

(四)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特色经济主要依赖于当地的优势资源,特色经济随着所选择产业的技术提升、结构升级等方式达到产业链深化、延伸,从而确保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由于小城镇特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天然弱质性,在金融支持、技术层次、人才吸引力、市场信息敏锐度、产业集聚配套的便利性等方面的制约,同时为了避免与城市发展雷同产业,应该选择以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突破方向。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周边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用工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实行就地城镇化,解决一系列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养老等重大社会问题,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自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东莞所属小城镇工业园中前期引入以中低端制造为主的外向型产业纷纷倒闭,形成了大量厂房闲置、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的局面。我们在布局中西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吸取我国经济先期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有赖于县域经济的壮大,而县域经济的强大则有赖于众多的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强我国小城镇特色经济的研究和建设,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实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选择。既可以有效地避免目前已经开始显现的大城市病,又可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得我国经济社会能够长期、协调地平稳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57765.htm.

[2]姜英,孙克劣,邢炎.浅谈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阎恒.论特色经济[J].中州学刊,2001(5).

[4]张君丽,李澜.西北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芳.特色经济内涵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2).

猜你喜欢

小城镇特色区域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分割区域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