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早期英国贫困问题研究动态综述——兼评《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与连续性》

2013-08-15

关键词:救济英国研究

郝 颖

1550-1750年英国经历了都铎王朝及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发生了宗教改革、内战及对法战争等事件,使英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英国没有进行翻天覆地式的变革,而是在保有原来社会大的框架之下,对社会的不合理因素进行小修小补,采用了渐进式保守的改革方法。这种“渐进式”也在近代英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上体现出来。巴里·科沃德的《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变迁与连续性》[1]正是把握了英国这一特点,叙述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国外学者对济贫问题的研究

(一)《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变迁与连续性》概述

在史学方法上,该书主要采用了阶段性分析,以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为界限进行前后的对比,例如对1640年前后乡绅的变化,本书基本上是以17世纪中期为界限,通过两个阶段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分析叙述。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更直观清楚。另外,作者采用了著名专家的观点,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概括分析修正,并表述自己的观点。但本书采用了部分假设,而数据的统计也多是侧重社会的上层以及一些重要的城市,因此不能做到全面、准确。但毋庸置疑,这本书在了解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社会变化上,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工具。

该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以17世纪四五十年代为界限,即以英国革命为界限。英国近代社会早期的社会结构是该书的一部分,首先在“近代英国社会早期秩序”中做了一个总述,提出了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农业型经济、低就业、技术落后及贫困、等级制度、两级分化等。而且作者还提出了“当代人描述他们想象中的社会”及“他们看得见的社会”这两种描述历史的角度,而“他们看得见的社会”则属于真正的历史。其次在该部分的第二到第六这几个部分中,则分别叙述了地理性流动、农业社会、对比的社区、家庭与亲属的关系及地方社区与国家这些方面的表现形式、变化及其引起变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阶段性的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物质条件的改变,人口增长及通货膨胀,叙述了中等阶层及下层人民的变化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如乡绅的发展与团结、小农的衰落、商人及专业人士的专业化等。而“贫困与饥馑”则是通过救济法来叙述穷人与富人的关系,而救济成为穷人与富人连结的纽带。“富裕与繁荣”则体现农业社会发展产生的新因素:城市的出现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第三部分主要是叙述人们观念的变化。随着教育机会的增多,人们识字的水平得以提高;英国宗教改革时的宗教传教布道,也为人们识字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科学改革时,近代科学理论及经验主义方法论的传播,也促使人们去学习。

第四部分是评价部分,简要叙述了该书的主体内容和近代英国早期社会没有发生改变的内容以及变化发展。提出了1750年的英国社会与1550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英国仍然是农业社会,多数人仍然从事农业劳动;人们生活仍旧受到收成好坏的影响;贫困仍旧是社会的主旋律;财富依旧不平等;如果没有英国革命的冲击,君主、宗教、贵族仍旧居于统治地位;家长制及顺从仍旧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尽管英国早期经济发展了,但是仍旧没有打破英国国内经济的框架。这些都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主体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化,社会结构由两层发展成三层阶级结构;伴随着无地人民从事制造业、贸易等行业,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物质条件的追求也有所增强;由于文化水平的提高、新教主义的影响、乐观信念的出现及人们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都真实地反映了人们观念和态度的变化。这样作者就为人们描述了一个大的框架不变,小的内容有变有发展的英国社会,从而得出英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欧洲社会的一般特证的结论。

从这本书的总体内容中,可以看出贫困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影响深远。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基础是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贫困问题主要是因为收成不好,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低。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贫困者自身需要发展,多出去寻求工作,迁移他处,由于资金问题,多是短距离迁移,或迁移城镇、或迁往林区等,这些迁移模式对城市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为近代英国早期的二元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贫困问题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安定,暴乱、骚动等反抗活动层出不穷,统治阶级为了政治上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也为了维持社会秩序,通过一些济贫法令给予经济支持。地主阶级则通过租赁土地获得了发展,但由于受内战及对法战争的影响,其地位受到中下层尤其是商人、专业人士及其他无地的社会阶层的威胁,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等级制度发生改变,由贵族、平民两层式向贵族、中间阶层、平民三层式转变。再者,贫困问题也导致了两级分化,不平等的财富分布。富有的阶层通过婚姻、智力(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加富有,而穷人则更加贫穷。贫困者由于资金缺乏,文化水平较低或者是文盲,也是导致穷人和富人分化的原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改革、科学改革等都使穷人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最后,贫困问题也与人口波动与价格波动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力比16世纪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农作物收成及农民的收入都有明显的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样,在英国近代早期自然灾害、瘟疫明显减少,从而降低了人民的死亡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婚育观念转变,结婚率上升,结婚的年龄下降,从而促使人口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人口过快增长势必导致物价的上升,尤其是食物价格,食物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是导致人们贫困的原因。结婚年龄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生率。由此可见,贫困问题的研究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其他国外学者对济贫问题的研究

关于近代早期贫困问题,国外研究开始较早,并有相关书籍出版,主要涉及济贫法及济贫政策的研究。英国历史学家E.M.列奥那德的The early history of English poor relief,对英国政府的贫困救助举措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与分析。S.and B.Webb的代表作English poor law history,对英国近代早期颁布的济贫法令进行了分析。这两本著作是从英国颁布的法令着手研究,通过对法令的分析,对当时的济贫政策进行辨析。此外,斯莱克的《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的贫困和对策》[2]分析了贫困的概念,以及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流民、犯罪等)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济贫法令的颁布以及慈善组织对穷人进行的救济。

二、我国学者对济贫问题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济贫问题的研究没有专著,但在一些有关福利制度的相关书籍中有零星提到。例如陈晓律的《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3],将早期济贫法令的颁布作为英国福利制度的起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叙述了英国福利制度与济贫制度的相关性。当然,国内关于济贫问题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章。

(一)对贫困问题的看法

向荣认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英国这一时期的贫困远没有以往史家所描述的那样严重[4]。对十六七世纪英国的贫穷观,不能仅仅用“冷漠、无情”来描述。当时所倡导的独立自助精神、社会使命感以及理性主义的态度仍有重大意义[5]。徐滨认为旧济贫法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的经济观念,这与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变化越来越不相容,社会贫困救济的观念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济贫法改革[6]。张佳生认为,当时济贫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神恩济贫走向世俗济贫”世俗济贫更多注重区别对待对安定秩序的渴求和资本观念的增强是这一新特征形成的内在要求,该文从思想动机、政府立法和社会行为等三个层面分析了英国济贫中区别对待这一特征的形成和完善,指出区别性济贫是英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过渡的重要变革源泉[7]。

(二)关于社会问题

首先是流民问题。尹虹的《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认为大量流民给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带来严重威胁,政府为此采取了 “棍棒加面包”的政策,残酷的血腥法令与扶危济困措施同时并举,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某些效果[8]。丁建定认为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经历了从“惩贫”到“惩贫”与“济贫”政策相结合的转变历程,在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济贫实践及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体现出货币救济、实物救济与劳动救济相结合,政府救济与慈善救济相结合的特征[9]。其次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李世安认为英国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效地缓解了贫困人口造成的压力,为以后的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10]。

(三)关于救济政策

李建彬认为都铎时期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政府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贫困问题,担负了救济贫困的封建家长制的使命。这些措施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为都铎王朝时期的繁荣和强大奠定了社会政策的基础[11]。罗淑宇在《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救济政策》一文中,对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市政当局的救济理念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丛志杰在《对英国济贫政策演变的政治学分析》一文中对英国济贫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英国济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劳动者的最低收入,满足了贫困者的基本需求,但这并不能解决贫困和两极分化问题[12]。柴彬在《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社会视野中的教区》一文中,从经济和社会的视角研究了都铎时期英国的教区,分析了教区的社会救济活动[13]。

综上所述,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社会思想上,例如当时社会阶层的贫困观,宗教思想及古典经济学的观念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及其影响。第二,政治学角度,通过对当时政府对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及颁布的法令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提出了城市政府的管理方法。第三,从社会问题的解决角度,如对流民问题、劳动力转移及人口迁徙的分析,指出济贫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应急政策。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外文资料获取困难,国内研究不够全面,没有相关的专著。其次,研究多集中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对法令的研究不够,还应涉及法律史、心理学等方面。最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应该涉及贫困者本身,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但因为资料不足,研究者甚少,应该加强研究。

[1]Coward B.Social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1550-1750[M].Longman,1988.

[2]Paul Slack.Poverty and polic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M].Addison-Wesley Longman Limited,1988.

[3]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向荣.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J].历史研究,2004(4).

[5]向荣.论16、17世纪英国理性的贫穷观[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6]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济贫法改革与古典经济学影响[J].史学集刊,2004(3).

[7]张佳生.由神恩到世俗:都铎时期英国济贫中区别对待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8]尹虹.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J].历史研究,2003(3).

[9]丁建定.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J].南都学坛,2010(5).

[10]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5(2).

[11]李建彬.英国都铎时期的社会贫困与慈善、救济政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12]丛志杰.对英国济贫政策演变的政治学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13]柴彬.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社会视野中的教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5(6).

猜你喜欢

救济英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英国的环保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关系救济
论私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