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光庭的步虚词

2013-08-15余红平

关键词:仙界仄仄虚词

余红平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分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步虚词作为道教文学中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围着香炉或烛灯步虚旋绕时所吟唱的诗词乐章。吴竞在《乐府古题要解》称步虚词乃“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1](P1099)。作为斋醮“科教三师”之一的杜光庭,其在步虚词创作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他创作的步虚词,不仅具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

一、宗教主题:旋行云纲,冲虚修真

唐代是道教高度发展的极盛时期。唐王为巩固李氏天下,自诩老子后裔,追崇老子为圣祖,以抬高其家族声望。唐王朝不仅大建道教宫观,还经常举行各类斋醮活动以强化皇室的权威。据《旧唐书·礼仪志四》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炼醮祭,相继于路。”[2](P934)唐玄宗不仅在宫中设坛,还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斋醮从宫廷流出,在民间得以流行。杜光庭的步虚词就描绘了各种气氛浓烈的斋醮坛场,如:“一炁化之元,邈在两仪先。宝埒驰金马,真香喷玉莲。飞空按龙辔,梵响导芝軿。绵永长春劫,翱翔无色天。初真难晓谕,以此戒中仙。”在这首步虚词中,我们看到了“玉莲喷、金马驰”的斋醮画面。首句点明“一炁化之元,邈在两仪先”,早在天地创立之先,道就化育万物,所谓道生万物,而后描写烧香诵经,礼请神灵的场景:香烟绕绕如玉莲,金马飞驰传奏言,飞空之上,龙驾芝軿仙车,顺着诵经之声驭仙而至。

他的另一首步虚词“高真明道德,垂世五千言。解释惭凉薄,殚诚测妙元。霓旌严教典,羽唱彻云軿。瑞鹤仪空际,祥风拂暑烦。穹窿兹响应,宝祚亿斯年”,却是一番“霓旌严教典,羽唱彻云軿”的斋醮场面。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称“霓旌”,这里指斋醮现场林立的各色旗帜。道场宏大而威严,道人诵经声通达云端,天上神仙也听见了。随即由实转虚,以一句“瑞鹤仪空际,祥风拂暑烦”道出步虚体验:天上仙鹤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带来风,一扫夏日烦躁。天下万物皆由道生,世间一切皆有道性,因此,一扫暑热闷燥的其实不是瑞鹤祥风,而是其身上富含的道。修道修心,道性可使道徒心静如明镜,断绝贪念欲望,驭情于道。

步虚者多以步虚旋绕,步罡踏斗仪式的表演,存思通神,模拟登升,神游仙界,探求进入仙界而永生的可能,以永除世忧。步虚词正是以“文学化的想象,在仙言仙语中具现飘渺之乐、奇幻之美”[3](P11)。杜光庭在其不少步虚词中,都描绘了这种神游仙界的体验和超凡脱俗的仙界景象,如“旋步云纲上,天风飒尔吹。飘裾凌斗柄,秉拂揖参旗。狮子衔丹绶,麒麟导翠辎。飞行周八极,几见发春枝”,形象地再现了步虚神游时的内心体验。步虚旋绕白云之上,天风迎面吹拂,衣袖凌空飘舞,众星斗擦身而过,手持拂尘向参旗众星揖身行礼。狮子口衔丹绶嬉戏天庭,麒麟驾翠辎信步云端,在天上飞行一周,处处可见春枝新发,而人间寒暑交替,不知度过多少年。杜光庭借步虚神游仙界,藉此建立人界与仙界、肉身与仙人的对照,希望能够鼓舞世间百姓经由奉道修行而成仙以升登天界。

不仅仙人生活自由自在,仙境居处也是一幅仙界美卷,如“濛濛如细雾,冉冉曳铢衣。妙逐祥烟上,轻随彩凤飞。几陪瑶室宴,忽指洞天归。伫立扶桑岸,高奔日帝晖”,细雾蒙蒙中,铢衣轻飘,逐祥烟而上,与彩凤同飞,当是一幅轻盈美妙的升仙图。宴于瑶池,居于洞天,伫立扶桑之岸,永沐太阳之辉,自是另一幅仙乐图。

杜光庭曾说:“得道者,自仙登真,从真证圣,登圣极果,与道合真。无寿考之期,无终尽之数,斯须而经亿劫,指掌而越万天。……《步虚词》云:‘八天如执掌,六合何足辽。’皆其事也。”[4](P383)他的步虚词正是描述了“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辽”的境界,如“始青黎元盖,金香结朱烟。飞晨总翘辔,稽首玉帝前。帝心浩以舒,锡吾太灵篇。是谓不灭道,万天秉吾权。吾行空洞中,下仙昧其渊”,通过“黎盖”、“朱烟”、“翘辔”等词汇铺陈,再通过“金香结珠烟”的环境描绘,“飞晨总翘辔”、“稽首玉帝前”的恢弘画面,来刻画在仙境中冉冉飞升的神仙仪态,以及美不胜收的巍巍仙境。

如果说在前面几首步虚词中,杜光庭以华丽辞藻和诗意语言“赞诵神仙的缥缈轻举之美,仙境的奇观异景之妙”[5](453),而另一首步虚词“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行溢三千数,时丁四万年。丹台开宝笈,金口为流传”则一改其风格,借用大量道教术语理性地描述其心目中的神仙境界。“太极”、“至道”、“真仙”、“丹台”、“宝笈”均为道教术语。太极分天地,至道可修仙。修道升天,羽化成仙怎么样呢?就可以过着天上仙境行溢无数,时丁万年的逍遥日子了。由仙境转究其根,自是老君金口传道,酬恩亲道之情自然流露。

祈福消灾,扬善惩恶,是宗教重要的目的。在杜光庭的步虚之作中,处处可见其希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经国理身的道教理想。如在“华夏吟哦远”、“宛宛神州地”、“水噀魔宫慑”三首步虚词中,杜光庭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其斋醮目的之所在。“至诚何以祝?”答曰:“多稼永丰穰”,“四海永澄澜”,“国祚永安荣”。祝愿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四海永太平。在步虚词《宝箓修真范》中,杜光庭也表达了“万物消疵疠,三晨效吉祥”的美好祝愿。通过宗教仪式颂神降灵,为众生拔度苦难,去灾却患,祈福求好,体现了杜光庭作为一个宗教家的情怀。

杜光庭曾在其诗歌作品中描述丹术修炼的过程,其在步虚词中也描写了内丹修炼的情景,如:“绿鬒巍丹帻,青霞络羽衣。晨趋阳德馆,夜造月华扉。抟弄周天火,韬潜起陆机。玉房留不住,却向九霄飞。”杜光庭时期,钟吕丹道盛行,道教由外丹转为内丹修炼。“绿鬒巍丹帻,青霞络羽衣”,黑发披巾,羽衣流霞,仙风道骨,飘逸潇洒,这是对内丹修炼存想之法的描述。在宋以前,内丹功法步步都离不开存想。第三第四两句,朝趋太阳,夜到太阴,收日月精华,采阴阳二气合于一身。杜光庭主张“练阴为阳”,“练阴气尽,即超九天而为仙,仙与阳为徒也。练阳气尽,则沦于九泉而为鬼,鬼与阴为徒也。故当保守阳魂,营 护 阴 魂,以 全 其 生”[4](P365)。日 为 阳,月 为阴,“取日月往复之数”[6](P668)谓火 候。火候为内丹道之秘要,是能否修道成仙的关键所在。内丹以祛病健身为初效,以延年益寿为中效,以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只要掌握火候,就能“却向九霄飞”,实现阳神飞升的修道目的。

二、艺术内涵:步虚有韵,气极清净

诗歌讲究意境,意境须借助意象实现。杜光庭的步虚词以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视角,借助大量道教意象,创造了独特的神仙道教意境,体现出极其浓郁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以及遍及天下的修道宫观,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在杜光庭的步虚词中,所出现的道教意象包括太极、真仙、丹台、至道、虚皇、五老、瑶室、洞天、旋步、丹帻、玉房、道场、仙兵、宝箓、洞玄章、妙坛、鹤袍、羽客、四极等。

在借用道教意象的同时,大量佛教意象和佛教术语在他的步虚词中也被广泛使用。杜光庭以佛言道,以佛入道,予佛教术语以道教之义。如“大梵三天主,虚皇五老尊”,大梵天是佛教色界中初禅三天的通名,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杜光庭借佛教“大梵三天主”之教义,言道教“虚皇五老尊”之信仰。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认为宇宙万物乃由“气”所生,“轻清上属天”,气清轻者上升为天,而诸天界中当属三清天即玉清、上清、太清为最高。三清中,玉清之主元始天尊,又称“上合虚皇道君”,为三清之首,道家之主,就连地位与三清平齐的东南西北中五位老君尊神都尊重他。又如“蒙蒙如细雾,冉冉曳铢衣”,“铢衣”最早出现于佛经《长阿含经·世记经·忉利天品》:“忉利天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7](P49)后演化为佛、仙之衣。

杜光庭作为道门领袖,从实践出发,较早提出了三教融合主张。“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地。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为尊,亦不以象教为异,亦不以儒宗为别也。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8](P52)儒释道三教经过长期发展、冲突、碰撞,到唐代依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争论不断,但也意识到,融合发展对自身宗教发展的意义,最终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思潮。杜光庭在融合儒释二教的基础上,提出“修道即修心”,主张“性命双修”,开创了宋元道教新气象。其步虚词创作中佛道意象融合之举,正是杜光庭三教融合主张的真实反映。

特别要指出的是,步虚词名为词,实为诗。杜光庭对这一独特诗歌样式运用自如,以其丰富想象,大胆夸饰和华词丽藻,呈现飘然绚丽的天上仙境,散发出浓厚的浪漫气息。在他的步虚词中,仙界是清极之地,仙人逸动,歌咏起舞,仙兽神游,奇妙非凡,又有“狮子衔丹绶,麒麟导翠辎”,“瑞鹤仪空际”,“飞舄蹑云根”,“妙逐祥烟上,轻随彩凤飞”,“飘裾凌斗柄,秉拂揖参旗”,一幅祥和的仙界美图。“昔在延恩殿,中宵降九皇,六真分左右,黄雾绕轩廊。广内尊神御,仙兵护道场。孝孙今继志,咫尺对灵光”,更是通过祥烟缭绕,万仙降临,仙兵护场场面和气氛,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步虚词同时大量采用空间和时间夸饰,构建仙界恢弘和仙人自由的景象,既有仙界的“始青黎元盖”,真人眼中的“华夏吟哦远”、“九天风静默,四极气澄清”的恢弘气势,又有仙人“旋步云纲上”、“飞舄蹑云根”的自如,“飘裾凌斗柄”、“羽唱彻云軿”的潇洒,“晨趋阳德馆,夜造月华扉”的闲适和“宝祚亿斯年”的豪迈。大量夸饰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仙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使人们对奇瑰异美的仙界产生深刻鲜明的印象,达到宣扬神仙可学、神仙可致的宗教目的。

不仅如此,杜光庭的步虚词节奏鲜明,音调抑扬,韵辙和谐,多是每首八句,每句五字,每行音节匀称整齐,无论诵读或吟唱,均节奏鲜明,或由三音节两顿歇组成,如“蒙蒙/如/细雾,冉冉/曳/铢衣。妙逐/祥烟/上,轻随/彩凤/飞。几陪/瑶室/宴,忽指/洞天/归。伫立/扶桑/岸,高奔/日帝/晖”,或由两音节一顿歇组成,如“旋步/云纲上,天风/飒尔吹。飘裾/凌斗柄,秉拂/揖参旗。狮子/衔丹绶,麒麟/导翠辎。飞行/周八极,几见/发春枝”。其在声调的调配上也很讲究,通过字句中平仄不同的声调相间更替,形成抑扬之感,读的时候富有顿挫感,唱的时候充满旋律感,如“蒙蒙如细雾,冉冉曳铢衣。妙逐祥烟上,轻随彩凤飞。几陪瑶室宴,忽指洞天归。伫立扶桑岸,高奔日帝晖”,其平仄调配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他通过这种平起式的平仄变化,使得其作品动感起伏,富有铿锵悦耳的音响效果,为步虚词入乐吟唱提供了旋律基础。加上他的步虚词用韵统一,多以二、四、六、八偶句押韵,朗诵上口,吟唱动听,气韵和谐,方便道士法师记忆,信众口传心记。其步虚词经后人配以广成先生江南故乡的丝竹乐器演唱后,形成了富有江南细乐之韵律的广成韵,表现出独特的音韵美,至今仍在斋醮科仪中广为使用,成为道教音乐一脉。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李丰楙.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A].正统道藏[M].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3.

[5]孙亦平.杜光庭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施肩吾.钟吕传道集[A].正统道藏[M].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3.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闵智亭.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仙界仄仄虚词
清晨之光
喜贺祝融车登上火星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汉画像考古资料中的“天”与“地”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