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①

2013-08-15孙广耀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孙广耀

(佳木斯大学 学生工作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不仅仅是其字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和“信仰”两个概念的简单组合,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和“信仰”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我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交织,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漠等问题。有学者指出,信仰是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信仰问题不解决,人类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经济的繁荣只导致物欲的膨胀”[2](P96)高校作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平台和阵地,只有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全面推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在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方面占领高地。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勾勒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同时也赋予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凝聚青年力量、引领大学生携手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启明灯”

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的青年,他们生于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新社会,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中,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思想活跃,接受信息渠道广泛,容易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态势,我们该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怎样才能真正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地,让大学生在面对复杂形势、面临是非选择时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怎样才能让大学生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明辨良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棘手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破解。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构筑他们健康的精神家园。[3]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西方社会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过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大学生信仰的争夺日趋激烈,对大学生造成了深刻影响,给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伴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一些低俗的、负面的思想也难免随之涌入,如封建迷信、邪教异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暴力文化、低俗文化等不良思想泛滥,致使大学生的信仰领域真假难辨,善恶混杂,美丑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动摇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些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势必会危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地位渐趋弱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形式灌输给大学生。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的教育机制和授课模式呈现出薄弱环节,并且难以真正收到实效。在许多高校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被弱化,一方面是作为施教者的高校普遍将专业课和技能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走过场、投入不多;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更加关注物质利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把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环节、投入到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活动中,不愿在政治理论学习、信仰教育方面浪费时间。

此外,高校在信仰教育环节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解认知存在误区。如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简单与共产主义信仰“划等号”、对信仰本身的概念和科学内涵认知不清、对信仰教育的基本知识理解不透等等,不能依照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和规律来指导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片面加以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将生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空洞的条文、枯燥的文字、简单的说教,以致理论脱离实际,造成学生厌烦。

(三)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P108)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可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也与授课教师的宗旨观念不强、理论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欠缺有关。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素质明显与新形势、新时期和新任务不相适应,存在滞后现象。有的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缺少深入理解,教学难免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有的教师理论知识烂熟于胸,可是缺乏对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了解和追踪,缺乏掌控课堂的能力和实际授课经验,课堂教学生硬死板,不受学生欢迎;更有甚者,个别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人员,自身就不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质疑的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或哗众取宠张扬所谓“个性”,发表不负责任、非理性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观点,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信仰教育。它的性质、功能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核心问题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宏伟蓝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保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地位,建立一套适应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构筑高校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参与育人的格局,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责、多位一体、全校共同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构建“3+1”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模式

当前,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被认为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三种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三者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差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合理运用,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合力,会大大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但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统一,既互相渗透又不彼此干扰,真正发挥出“1+1+1>3”的效能,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既有理论说服力又有实践指导作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因此,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需要在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强化舆论导向,发挥大众传媒在信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一方面要丰富教育手段,合理利用网络、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另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新媒体加强对不良社会思潮和负面舆论的统领和批判,减少“传播噪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传媒“3+1”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模式。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古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施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在教师聘任中严把“入口”关,只有自身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正确理解和坚定信念的教师,才能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才会对大学生起到正面的积极的引领作用,才能用先进的理论去教育、影响和感染青年学生。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建立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刻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原著,夯实他们的理论功底,增加他们进修、培训和提高的机会,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会对这一项事业投入满腔热忱,以正确的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理论水平、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才能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活力,确保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EB/OL].2013-01-20.http://gx.people.com.cn/n/2013/0120/c348830-18048585.html.

[2]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4.

[3]肖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周胤.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