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特色及其启示

2013-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京师外语教学外语

王 艳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一、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一直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的舰船大炮打开了国门。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涉外的事物也越来越纷繁复杂,晚清政府遭遇一系列的外交窘迫,国家对外语外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的清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提出“悉夷”“以夷长技以制夷”,希望能够学习西方,了解西方,继而打击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而这些条约中都有关于两国交涉使用文字、文种的规定,《天津条约》第五十款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这对于英国人,是确保其利益的一道保险。但是,这一条款也使得中方丧失了中外文字的平等权,必然要在今后的外交活动中吃大亏。培养外语外交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以奕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为了适应外交和洋务的需求,培养对外交涉的翻译人才,1862年6月,在奕等人的努力下京师同文馆正式建立。其下设教学馆、印书处、实验馆、观星台、书阁和翻译处。教学馆包括: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天文算学馆、格致馆、化学馆等。教学馆的核心是语言学馆。从1862年建立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并改称为“译学馆”,京师同文馆存在了40年,其从事的外语教育活动是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

二、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特色

1.由浅渐难,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

在同文馆建立之初,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英文和汉语。京师同文馆曾先后聘请了15位英美教习担任英文馆的总教习,总教习相当于现在的教导主任或教务长。教习位次在总教习之下,是馆内教学的主力。另设副教习,兼具教学和学员的身份,由优秀的学员升任,职责是带领新生并协助翻译西书。

同文馆建馆的最初目的是培养“舌人”,最初仅学习西方语言,学习年限为3年,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需要,总理衙门意识到只学习西方的文字是不够的,只有学到西方有用的技术才能“以夷制夷”。于是,从1866年起,对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进行了扩充,增加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1876年,丁韪良担任总教习后,由他拟定了一份“由洋文而及诸学”的八年制课程表: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另外,还有一个专门针对“其年龄稍长,无暇肆及洋文,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的五年课程表,所学各课程与外语无关。

八年制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由浅渐难,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的原则。从这个课程表可以看出,丁韪良把英语教学分为了三个阶段:前两年为第一阶段,是学习语言结构阶段,主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简单的翻译练习;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是学习语言功能阶段,主要是为政府部门翻译报刊和公函,并且增加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第三阶段为五—八年级,是语言综合运用阶段,以练习译书为主,并且广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整个八年的学习周期中,英语学习贯穿始终,并且由浅渐难,循序渐进。英语是学习其他非英语课程的基础工具,学生只有能用英文听所有课程而始终无阻,方许兼习别艺。

2.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

同文馆在外语教学上采用了当时西方盛行的“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语法—翻译法以翻译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采用大量的语法、翻译、写作练习,其实质是注重学生实际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流派和教学理论的产生,都是各个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反应。同文馆在最初建立的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语法翻译法正好符合清政府对外交人才的要求规格。

3.学用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参加各类语言实践活动。其中较多的是翻译实践,包括笔译和口译。同文馆的课程设置里,就有翻译条子、翻译选编、翻译公文的内容,就是为总理衙门翻译日常外交信函、电报、公文等。同文馆的外文大考也以公文翻译为主。以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外语大考为例,英文馆考试内容就是中外照会互译和将汉语条子译成英语。这些翻译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对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翻译西书是京师同文馆最重要的笔译实践活动,八年制课程表规定,学生从第五年起要翻译西书,据统计,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同文馆的师生共翻译西方各类科技书籍24部,其中,教习自译4本,师生合议5本,学生自译15本。学生自译的书籍超过一半,这足以看出同文馆外语教学的成效。译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有关历史、法律知识,如学生杨枢、长秀的《各国史略》,副教习汪凤藻、凤仪的《公法便览》;二是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如副教习贵荣、胡玉麟等的《格物测算》;三是外语学习类书籍,如副教习汪凤藻的《英文举隅》等。

口译是对外交涉人才所需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京师同文馆不但注重学生笔译能力的实践练习,更加注重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京师同文馆或安排相关语种的学生参与清政府对外交涉事件的现场,或直接出任翻译,或做翻译见习。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堂谕记载:“嗣后各国会晤,应派熟悉该国语言之京师同文馆翻译官及学生一二人,在旁静听,以免译员翻译参差。”京师同文馆的学生还担任政府使节出洋考察的翻译、交涉和沟通工作。有的学生甚至被清廷委派担任出洋使节。1876年,清廷首派同文馆的郭嵩焘担任驻英大使,自此,京师同文馆学生担任使节与使馆翻译的机会大大增多。此外,总理衙门还选送京师同文馆学生留学欧洲,学习各国语言文字和算学,期限三年。

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学用结合,一方面,全面检验了课堂教学成果;另一方面,锻炼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驾驭英语的实际能力。

三、京师同文馆外语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课程设置和内容应符合时代的需求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是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它的创办者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结构,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以英语为载体,有目的、有步骤地将近代自然科学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变,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有学科体系和结构,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要求确立新的培养目标,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加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教学改革,改变学校现有专业和课程设置,只有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才能实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外语教学

在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另一方面,一些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四六级的同学,由于在三、四年级英语学习得不到延续,到大四毕业时,英语已处于“半遗忘”状态。即使有些学生英语水平尚可,但是和所学专业的内容无法结合。京师同文馆“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值得我们借鉴。高校可以在高年级开设国际化课程和双语课程,聘请外籍教授来校授课。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和国外大学合作进行交换生项目,互派学生到境外学习,互相承认学分。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外语教学,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3.积极为学生创造英语实践的活动

京师同文馆的教学始终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了大批活跃在外交和翻译领域的人才。在我们当代的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并邀请外教参与;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英语演讲及其他比赛;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的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学习者们用外语进行实时交谈等,以求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1]丁伟.我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探索者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

[2]高晓芳.晚晴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顾卫星.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历史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4]雷钧.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2,(12).

[5]梅婷.京师同文馆教学模式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6).

[6]王薇佳.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开端:论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及其影响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猜你喜欢

京师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师得家书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