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

2013-08-15马冲亚刘吉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物种公园景观

马冲亚,刘吉平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6000)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激增,填湖造陆、污废水的涌入等现象屡见不鲜,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刻不容缓。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模式之一,是城市湿地资源利用的较好选择。未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将更加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和合理利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整合及协调。

一、城市湿地公园含义

城市湿地的定义,不同学者的界定也有所差异。城市湿地是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复合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城市湿地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上述定义只是从字面上将城市与湿地进行了联系,而没有从城市生态系统本质上和湿地进行深层次的联系。

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大类。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

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1.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廊道—模地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结构。景观的功能就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都可以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一种元素,没有静止。物种、能量和物质在景观结构组分之间的流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因此,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的生态规划,在遵循其自身景观生态模式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结构规划和生态功能分区。

2.生态承载力理论

生态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这一前提下,能够承受的社会经济活动量的阈值。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受旅游者人数、旅游经济收益等活动因素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类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受阈限,湿地生态系统就面临着退化。所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考虑到生态承载力,保证生态质量,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恢复能力,也包括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城市湿地公园在设计时,应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湿地公园的自然主导性,从中寻找影响设计过程的内容。一方面保证整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湿地公园景观。

4.生态恢复理论

湿地的生态恢复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正在退化或丧失的湿地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或重建,使其达到原有或预设的状态。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现象。当城市湿地可能发生或己经发生了退化,各种生态恢复的方法就成为生态系统修复和改善的有效途径。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广泛应用恢复生态学的方法,以求城市湿地原有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城市湿地公园总体生态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首先考虑公园的总体规划,从生态资源角度进行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区在规划设计中要求有不同的条件配置。根据城市湿地的生态环境特征、生态健康状况、生态功能等特性对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

1.湿地核心区

湿地公园的湿地核心区是城市湿地的重点保护区域,禁止各种旅游活动,避免人为的干扰。核心区是相对湿地敏感性较高、生态系统较完整、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区域。作为生物的主要栖息地,可以在核心区的外围设置观景活动,以及定期的主题观光活动,但不能够进入。湿地核心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和定位观察工作。该区内除必要的科学观测设施外,尽量不建设任何人工设施,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湿地景观区

在城市湿地核心区外围建立湿地景观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加强保育和恢复工作。此区域内依据最小干扰原则,设置一定的人工保护措施,允许定期、限时、限人数的旅游活动。

3.综合服务区

在湿地展示区的周边,利用相对敏感度较低的湿地区域,将其规划为综合服务区,开展以湿地为主题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以植物造景为主,开展适宜的休闲活动内容。同时因地制宜地安排服务游憩设施,尽量减少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加强游客的安全防护工作,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湿地公园的单因子生态规划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借助自然之力,以整体的合谐展示城市湿地生态之美,使湿地与周围生态环境合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城市湿地设计中,可利用原有的水源、地形、地势、植被等景观要素进行设计,同时遵循美学原则,重视景观的季节变化,力求达到一年有四季,季季不同景的境界。景观系统中以树为主,树、花、草错落有致,规划不同的植被类型不仅愉悦游客的视觉感受,并且可以吸引不同的鸟类栖息,提高观赏度,丰富物种多样性。

2.城市湿地水文的设计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湿地水文设计建立水体相连,不仅可以优化水质,为鸟类的生存特别是游禽和涉禽的栖息提供场所,而且可以增加景观的多样性。水体相连成为物种迁移的廊道,使湿地成为一个动态联系的整体系统,进而可以增强城市湿地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

3.城市湿地园路的设计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讲,湿地公园的园路是有别于园路两侧生态环境的线性系统,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在湿地园路设计时,应模仿自然边界的不规则,同时考虑人类活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园路取材应保持环境的原始风情,就地取材,使原木材料与公园环境相和谐。涉水园路采用悬挑与架空原木栈道方式,避免与湿地水面的接触,保证动植物迁徙通道的连续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城市湿地岸线的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岸边环境是湿地与毗邻环境的过渡地带,也是物种比较丰富的空间。因此,岸线设计是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需要细致考虑的一个方面。有些水体景观为了避免水体的漫溢,采用混凝土砌筑岸线的方法,这种方法人为地阻断了生物的迁徙通道,破坏了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还有的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在岸边铺设大面积的草坪,增加了城市湿地的生态负荷。因为草坪需要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管理,同时降水可能冲刷草坪上残留的化学成分流入湿地,污染水质。城市湿地岸线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可能采用自然形式,有利于湿地及周围生境的保护。

5.城市湿地生物的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要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在保护湿地功能的基础上考虑湿地植物的季相变化。植物在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本地植物种类,既可避免外来物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威胁,又经济实用。而在一些被污染的城市湿地,植物的选择还要考虑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所以要进行合理的选择。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植物种类组成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所以要增加针叶、阔叶、灌木等植物种类和树、花、草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并加强对城市湿地植物群落的人工维护。同时其他物种的入侵伴随着湿地演替过程的始终,往往设计之初的物种数量和一段时间的物种数量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建立湿地恢复的长效机制,要时时进行监控。

动物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动物规划时,要依据生态学的能量传递原理进行合理分析,给予动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6.城市湿地建筑的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数量和规模应严格控制,尽量少建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和其他人工设施,园区内的人工服务设施实行清洁生产管理,废水集中排放,并进行达标处理;适当地建一些湿地科普宣传设施,如在公园的制高点建原木观景塔,可以俯澉湿地公园全貌,便于人们更亲近了解湿地;多建有利于生物繁衍的生态型建筑,如林中的鸟巢、植物角等生物家园,采用天然的原色木材与湿地环境相得益彰。另外,湿地公园的能源可以采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设施。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领域,它涉及生态、美学、文化和技术等众多方面。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基于前人的探索与创新,我们有能力扮演重要角色,围绕着如何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来展开,展示湿地的有关科学知识,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湿地、对城市生态持一种积极面对的态度,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1]吕宪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3):170-172.

[2]孙广友,王海霞.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5):94-100.

[3]崔保山.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可持续性问题[J].生态学杂志,1999,(2):43-49.

[4]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等.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3):271-279.

[5]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规划师,2003,(7):75-77.

猜你喜欢

物种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