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认同

2013-08-15冯淑珍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全球化民族

冯淑珍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也称华夏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就是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我们认同中华文化,从而就说明我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是什么把我们的心凝聚在了一起,虽经历千难万险,终能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的,是我们共有的中华文化,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但是,在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们看到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冲突、碰撞、交叠、融合甚至趋同,中华文化也裹入其中无时无刻不受到这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始变得模糊背离或者敏感极端,只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自觉罢了。

于是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两种极端的现象。

第一个方面,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模糊和背离,于是对外来文化的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

其实从近代开始,我们的祖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直都是在曲折中进行的,从鸦片战争时期首先产生的民族屈辱意识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民族文化批判意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民族危亡意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自强意识,从“文化大革命”的极度革命意识到现代化建设今天的民族复兴意识,中华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反思和发展而不断前进[1]。虽然如此,我们祖辈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还是留给现代的我们心里一种或深或浅的批判或者自卑。这种怀疑和自卑使得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背离,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些场景: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也开始把礼物送给了中国的小朋友,一些中国的情侣过起了西方的情人节,以往中国传统庆典上忌讳的白色被今天婚礼上的中国新人欣然接受,于是我们觉得喝红酒才有格调,喝白酒好像很落伍,诸如此类。对于这些文化的温和融合,中华民族还是持有了文化大国该有的宽容态度。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威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空间,民族国家的文化边界正在被消解,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了一个民族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涵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一旦这种文化遭到侵蚀和消解,必然会给民族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一旦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那么这个民族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2]。

我们听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宣扬的美国精神,看到韩国在讲“大韩民族”,以及日本提到的“大和民族”,会有一部分人对这样的文化扩张毫无防备,并为这些国家所描绘的极乐世界趋之若鹜。但是在冷静的分析之后你会发现:美国的确在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是也就是因为这短短两百年的美国历史文化,使得他们在自身的文化认同方面同样也是自卑和敏感的,所以他们才会宣扬所谓的美国精神;和美国相比,韩国和日本都是弹丸小国,为什么他们也强调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获知,长期以来,由于他们都是孤立无援的边陲小国,身边又大国林立,想想都是一件让人必须枕戈待旦的事情,这些都使得他们有更深远的民族危机感,他们必须通过不断强调自身的文化认同,以此来证明他们民族的存在。于是我们看到韩国屡屡在国际上申请文化遗产,这些做法对于他们的国民来讲意义却是非凡,他们不仅通过这样的一些文化认同更好地凝聚了民族力量甚至培养了很妄然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扩张的目的。

我们要看到这些发达国家在自己文化认同方面的长处,在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如此着重强调自身的民族文化,这无疑给了我们中华文化认同一种警醒和启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自己的文化个性,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维护自己利益的一项庄严使命。

第二个方面,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敏感而且极端,于是守住中华传统文化固步自封。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拒绝交融的停滞不前,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中华文化在近代的确经历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当近两三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蓬勃兴起,而我们的清政府还做着自己天朝大国的美梦,当四海之内不再对中华文化亦步亦趋,我们却还自负地拒绝着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汲取。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华民族大门的时候,我们几近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命运。

那么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果还守住传统文化而固步自封,中华文化也就不会向前发展,就不会闪烁出古老而长青的光芒让优秀的中华儿女世代传承。

一、培养文化自觉是诞生文化认同的前提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3]。

中华文明几千年,我们的祖辈们留下了多少带有深厚民族烙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流传至今,幸运的是,中华文化却在人类纷纷扰扰的历史长河中,以她独立而坚强的姿态一路前行,从未间断地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

在民族危难存亡之际,我们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言来团结中华儿女抵御侵略;在自身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会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自勉;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到今天的“以人为本”,从“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到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惑,穿越时空,我们总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丰厚的精神支持。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中华文明的子民有这样一种奢侈感:(中华文化)从不同的记忆起点出发,都会延续到我们脚下。能够讲这句话的民族,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多了。”[4]这句话每每读来,不仅体会到的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这种厚重与紧密的联系,更让每一位现代的我们对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都肃然起敬。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兼收并蓄却又特立独行的,近代以前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都是世界很多国家文化发展的标杆,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品格和魅力,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在中华文化认同的问题上勾画出一个明晰的对象。

二、重视文化交融是强化文化认同的条件

一个国家要成为真正的强国,不仅要拥有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力为核心的软实力。我们常说软实力因为居于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所以也叫做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欠缺软实力,那么它就只拥有一个物质外壳而缺少内涵,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强国。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的今天,哪个民族的文化能更多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哪个民族的文化就会更多地成为未来世界价值判断的标准,而这必将会在以后的国际较量中为自己的民族赢得更多的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托夫勒教授等认为,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不再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目标,知识的控制是明日世界争夺的焦点。谁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谁将成为国际权力斗争的赢家,谁将掌握未来。尽管这代表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极端观点,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不可否认中华文化中有落后消极的成分,外来文化中也有更进步更优越的因素,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趋同化。当我们在这些批判与继承,拿来与摒弃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无形中被加强了。我们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西方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文明,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虚心借鉴,努力赶超,自主创新,例如我们今天不得不使用以英文为脚本的计算机语言去编写程序,解决现代生产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深刻的文化自觉,主动用我们自身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去影响世界文化潮流的发展方向,而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迷失方向或走向没落。例如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同时,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国学慢慢的开始兴起,并成为一种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地对世界产生影响,在国外兴起的的孔子学院,有很多的外国人开始潜心学习中国文化;我们看到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复兴,长期受殖民统治的香港澳门的同胞开始从大陆获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国日渐强大的背景下,在你来我往的文化博弈和交融下,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认同逐渐的加强了。

三、加强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认同的保证

世代的中华儿女要从中华文化的认同中找到归属感,从认同中不断获取凝聚和前行的力量,那么中华文化只有不断地向前发展,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加强,这种长期坚定的文化认同才会存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长期以来我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从来都没有放松过。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我们是昨天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今后中华文化的发扬者,于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跻身世界伟大民族之林。

[1]欧阳康.全球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太平.论全球化和民族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余秋雨.文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全球化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