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教体系:职教与社会经济发展联动共生的内在诉求

2013-08-15徐勇雁

职教论坛 2013年22期
关键词:技能体系职业

□徐勇雁

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职业教育的办学面貌、办学条件、培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近1.4万所,年招生1076万人,在校生近3100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07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基于多种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在观念、投入体制、办学体制、衔接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经济效能的发挥。

(一)职业教育观念滞后

各级政府还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抓职业教育,就是在抓经济转型、抓生产提升、抓产业发展、抓各行各业依托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仍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单纯、狭隘的教育问题,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是学校的事情,因而没有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就如何主导和推进自己所属行业的职业教育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进而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责任主体的缺位、实施主体的错位,最终导致预算内教育经费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师生的自信心。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办学体制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机制是“灵魂”。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产业升级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又主要取决于行业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观念、态度和举措。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投入体制中,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主动谋划职业教育不够,主导推动职业教育不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不够,大力开展职后培训不够,存在政策滞后、规划滞后、投入滞后、管理滞后等问题。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侧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做法严重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动共生。

(三)职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本科以上层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接不畅,致使学生在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后,难以继续升入高职就读。按照有关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只有5%,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也很难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就读。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且限制了高学历、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通道,架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设立本科层次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培养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最大限度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必要选择。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所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的体系建设和整体布局中来,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及其用人单位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尽快建立起职业教育的新体制、新机制;必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为依据,按照新的发展要求调整完善职业教育结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对经济建设具有影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建立科学的教育结构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应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素。

(一)必须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前提

目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职业教育窄化,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仅仅是技能的教育训练;一种是把职业教育泛化,认为只要培养目标是去从事某种职业的都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实现向现代性的转变,关键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一线劳动者的实际需求。从全球产业演变的路径看,既存在技术进步和技能替代的路线,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科学管理方法;又存在着技术进步和技能深化并重发展的路线,如德国和瑞士的高端制造、工艺产品、奢侈品生产。从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先进技术、复杂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服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使现代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和技能进一步呈现紧密联系、难以分割、互为补充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调整升级的阶段,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是关键的发展方向,高技术应用人才替代低技术应用人才是一线劳动者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从整个产业升级对技术和技能的需求出发深刻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其内涵完善的核心是凸显现代性特征,实现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应遵循三条原则:第一,职业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需要具有清晰的历史传承关系;第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第三,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符合民族传统习惯并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基于此,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这个概念包括四层含义:即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面向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对象应服务于生产服务一线;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现代人才理念,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全新人才理念。二是现代国家制度,要加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三是现代培养模式,要深化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现代教育资源,要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的进程,建设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和资源。五是现代运行机制,要以集团化办学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理治理结构和科学决策机制,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六是现代评价体系,要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界的专家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开放评价体系。[1]

(二)以产教融合为主线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表现形式上看,由于产业结构形态不同、产业发展演进方式的不同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差别很大,但其本质共同点是产教融合。无论是美国的创新型经济,德国、瑞士的高端制造业,还是韩国的创意、设计产业,其产业竞争力都基于高度的产教融合,形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一致性。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是要把握产教融合这一本质。

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一方面,当前劳动供给结构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从教育结构来看,在初中及以上学历中,技术、技能型劳动供给不显著,学历教育中,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比例为21.93:15.87:66.2,职业教育比例远低于高等教育及其它类别;职业教育毕业生为6670743人,仅占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总数的16%左右;非学历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为10.64:89.36,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非学历教育中占有绝大比例,然而,当前我国培训类机构普遍存在时间短、规范程度低的特点,对于提高劳动者技能及解决就业的贡献很难量化。[2]另一方面,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结构性失业突出。一是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性劳动者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化推进的突出因素。正如前总理温家宝所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二是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突出。“十一五”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由于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性不高,造成每年都有部分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搁置和浪费,还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应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无论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观架构的设计、行业企业参与制度的设计、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设计,还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都需要在不同层面体现产教融合的思想。

(三)必须以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各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形式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以课程、项目的方式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中来开展,其典型特征是通过完备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实现普职高度融合,这与美国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一类是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双轨制或类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自中等教育后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相对独立又相互沟通的体系,职业教育涵盖中等、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层次,这是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相适应的。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职业学校系统仍然相对封闭。一方面是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另一方面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3]第二,从层次上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和终结性教育,缺乏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也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在纵向上,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在横向上,要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实现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贯通,构建贯穿人的一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上,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共同发展。最后,需要建立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体系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衔接。

(四)以健全的制度建设为保障

健全的制度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还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的程度不够,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还缺乏制度支撑。第二,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而且缺乏有效协调。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受资源投入不足的制约,迫切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统筹力度。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率很低;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与普通本科院校比较相距甚远,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资源条件依然十分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和中高职经费投入不能统一协调,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4]此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督导评估、就业准入和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也亟需完善。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加快职教国家制度建设进程,包括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从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投入保障等多个方面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1]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第2期职业院校校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EB/OL].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10969600.

[2][3][4]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技能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