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被低估了的诗人:格高气清韦应物

2013-08-15梁晓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名作欣赏 2013年35期
关键词:韦应物风骨美的

⊙梁晓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4]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中唐诗人韦应物,作为山水田园之作冲淡美的代表作家,在其主体情感和审美追求两方面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倾向性转变。但这种转变在当时因度越流辈,远离攒意取精、争工字句、追步盛唐的时代风气,使得他的作品并不被人所推重;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罕及其风格的独特价值和转折意义。他是一位无论从文学史意义还是风格特征方面都被低估了的诗人。

一、别有风骨在心田

韦应物以恬淡闲雅的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此,当人们论及他自成一家的成就时,往往把他入世情怀的一面与其山水田园之作割裂来看。其实,一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了解韦应物的“冲淡”,反而应该“舍近求远”,先剥开其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这一面,去透视那更深一层的、看似距离颇远的内在的风骨。有内在的风骨支撑,冲淡的外表方有了坚实的依托。

何谓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历代评家多有阐述或涉及,有代表性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的探究“: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强调以骨而立,因风感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以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感叹,提出诗歌革新的主张。孔平仲在《续世说·品藻》中评及许景先之文,称其“虽华可爱而微少风骨”,强调了风骨不是丰肌腻理,是从反面对风骨的阐释。具体到韦应物诗中,风骨体现为风调之高,筋骨之力。

皎然在《答苏州韦应物郎中》一诗中,把韦应物的作品与当时平庸颓败、笔力薄弱的诗风作比,给予韦诗极高的评价:

诗教殆沦缺,庸音互相倾。

忽观风骚韵,会我夙昔情。

荡漾学海资,郁为诗人英。

格将寒松高,气与秋江清。

何必邺中作,可为千载程……

皎然以格高、气清对韦诗的真髓做出高度评价,批评诗坛时弊,韦应物的诗是否当得起这样的美誉?对比之下,易见分晓。

《唐才子传》载,韦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①。其实韦应物本是刚肠嫉恶之人,任洛阳丞时,“立政思悬棒”(《示从子河南尉班》),将自己与造五色棒悬门上,豪强犯禁,即以棒打杀的曹操相比,“周览思自奋”(《同德寺阁集眺》),“坐感理乱迹,永怀经济言”(《登高望洛城作》)。出任滁州刺史,“效愚方此始”[《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有着对自己责任的清醒认知。这些,都是他诗篇中分量的来源。但当认识到“徒有排云心,何由生羽翼”(《谢栎阳令归西郊赠别诸友生》)时,他索性以淡雅自适的生活情趣,简淡的诗歌风格,坚守自己的那番情怀。以他流传最广的《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关于此诗的内涵,自古解说分歧:有说通篇比兴,更有具体化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的表达;有说只是偶赋之景。其实,附会之言固是胶柱鼓瑟,但若说毫无诗人现实体验的影踪,亦难有说服力。“自”,或被解作恬然之态,悠闲自得,或被释为无可奈何的忧伤。种种解说,皆忽视了诗人内在的风骨在诗中的体现。其实,在某些方面,这首诗的意境颇似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独,是清高文人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永恒母题。但在人踪绝迹、寒意包裹当中,凸显了渔翁生命的刚健和力度,而不是落落寡合的伤感自怜,甚至会使人联想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的舍我其谁的风采。

至于韦诗中的“自”,颇含深意。又可以张九龄的《感遇》一诗为韦诗作笺注: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这是人们心目中的高格调,也就是“自”的深意。“春潮带雨”,“野渡无人”,此时的“自横”之舟,显示了一种生命的硬朗质地。在韦应物的《幽居》一诗中,也以“自”表达其无思无累之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清新自然,别有神致,被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赞为“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而韦应物更进一步,甚至“不知春草生”,可知其心情恬淡,自乐幽居,故雨来不知,草生亦无挂,鸟则任其聚散,时而与道人、樵者为伴,怡然陶然。其中的自得之意,是其能够风骨挺立的深层次原因。正所谓无欲方能刚!

拈出几首同样为大历诗人的作品对比来看,有的在趋竞无成时就会发出失意的哀鸣,如:

无媒献词赋,生事日蹉跎。

不遇张华识,空悲甯戚歌。

——钱起《长安落第作》

应怜在泥滓,无路托高车。

——韩 《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

有的在重复歌功颂德的滥调,如:

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

——司空曙《和耿拾遗元日早朝》

还似海沂日,风清无鼓鼙。

——卢纶《送浑别驾赴舒州》

对比之下,更凸显了韦应物诗中蕴含的正道直行的襟怀、微妙深沉的哲理和不可名状的宇宙律动。

在韦应物的诗中,与内在情志的刚健质朴相应,体现于外的是一种冲淡之美——质朴无华的语言,闲静散淡的意境。

——卢纶《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

有对一官半职抒发毫不掩饰的贪恋,如:

相看恋簪组,不觉老风尘。

——钱起《送郎四补阙东归》

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

二、追根溯源探冲淡

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以“雄浑”和“冲淡”开篇,统领其余诸品,概括了古典诗歌阳刚、阴柔两大美的体系,具有特别的概括和引领意义: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十四诗品·雄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二十四诗品·冲淡》

阳刚说来自《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象》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易·乾·文言》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易·系辞下》

与雄浑体现的阳刚之美相对,冲淡反映着阴柔之美。阴柔之意在《易经》中同样有描述: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易·系辞下》

乾刚坤柔。

——《易·杂卦》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易·坤·文言》

阳刚、阴柔既是一对哲学范畴,同时也概括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审美视角。阳刚、阴柔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阴阳合德”(《易·系辞下》),刚柔相辅相成,在美学范畴上体现为雄浑和冲淡之美,都代表了美学的高境界。其中,雄浑之美在山水文学中往往体现为刚健有力的风骨,昂扬博大的胸怀,正道直行的气节;冲淡之美则具有养性的意义,在山水文学中往往体现为优雅淡远的情操,超然旷达的态度,潇洒自适的情趣。“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②在韦应物的诗中,冲淡之象与伟岸之气是相联系的。

相比较而言,冲淡之美所体现的“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二十四诗品·绮丽》)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中影响更大。这与古典文学作家在诗学见解上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偏重于清远含蓄的审美情趣有关。老子即把朴素作为美的生命来揭示: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35章

庄子也把朴素恬淡作为最高境界的美: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淡而无味的“道”,其包孕的内容又是无限的,是一种更高级、更深层而韵在言外的美。这种辩证思想,构成了对冲淡美的认识的理论支柱。“具备万物”(《二十四诗品·雄浑》),“拾物自富”(《二十四诗品·疏野》)的道法自然思想,自然会发展为对“畸人”“高人”“幽人”“可人”之类山林隐士的人格美的向往,他们“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却不污其体,不渝其贞,正如老庄所言:

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庄子·刻意》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庄子·天地》

形固可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齐物论》

但是,在魏晋六朝人的审美倾向中,“冲和”“旷淡”“平淡”等概念多用于品评人物,将之作为士人人格修养的极品。而在描绘山水的文风上,追求的则是秀媚、光鲜、明净、亮丽的格调。所以,在当时,陶渊明远不及“词采华茂”“富艳难踪”的曹植、谢灵运受欢迎。在韦应物之前,冲淡的风格也并不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白居易《与元九书》即云:“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谁能及之。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但清丽之美发展到极致,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盛极难继的局面。在普遍趋于薄巧的大历诗风笼罩之下,韦应物却以冲淡之音描摹山水,令人生空谷足音之感。

韦应物山水诗对冲淡之美的追求,恰显示了审美思潮发展演变的走向。韦应物之后,先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冲淡一品,深是推崇,并在描绘各种风格的形象比喻中,贯穿了平淡空灵的审美趣味。而到了宋代,《二十四诗品》的理论价值被首肯并加以弘扬,平淡而有至味的风格更被作为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诗人们倾心追求和认同的理想典范。虽然宋人诗观远非“冲淡”所能尽,但平淡诗观却不能不处于宋人诗说之重心。从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到苏轼,均推崇平淡之美。审美趣味趋于平淡清远,是和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密切相关的,是在特殊的人文背景下所决定的诗学理想。面对王朝落日之景观,或是在深感无力改变现实时,士人往往因失望而对现实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冲淡之作所给予人的怡淡冲和的审美感受,无疑成为寄托精神的很好的象牙之塔。道家主张的存神养气的生活态度,禅悦那空寂自在、不落言筌、不着色相的体悟方式,作为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都对冲淡美的发展有所影响。

三、浮云流水清景间

韦应物善于淡淡地抒情,淡泊含蓄而不枯索,感情深厚而不浮泛,如《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偶逢故人,感慨良多,但诗人并不着力渲染,只是娓娓叙来,就使那种历经人世沧桑后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联,用极平实的语言,涵盖了宽广的时空,在毫无着力之处,富于不尽的至味。

具有冲淡之美的抒情之作,不会是白开水似的泛滥感情,不会去撕心裂肺地号啕顿足,如《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离别之情,从何而言?“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用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没有异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却弥漫了全诗一种苍凉惆怅之感。“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世事更险于江涛,韦应物又何尝没有体验过这人生况味?但这一切在他笔下,都化为了欲说还休的感慨,溶解在迷蒙的树色和余音袅袅的钟声里了。

再以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期间所作的《游溪》为例: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

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如烟的白鹤,如洗的碧空,淡淡清风,青青远树,悠闲钓者,构成一幅清幽平和的图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美不胜收、游兴未尽的姿态历历在目。

韦应物诗风的冲淡也表现为节奏的优游不迫,很少急管繁弦。他善于以舒缓的抒情节奏,将人心至情、感慨微意,优柔往复地表现出来,如《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相逢且对酒,相问欲何如。

数岁犹卑吏,家人笑著书。

告归应未得,荣宦又知疏。

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

揆以常理,仕途不顺,定然心境不佳,写来节奏容易或急促迫切,或压抑顿折,然而诗人用平叙的语调,节奏缓慢,如话家常般一一陈述,全诗风格冲和而怀抱毕陈。如《游开元精舍》也是娓娓叙来、又富沧桑之感的佳作:

夏衣始轻体,游步爱僧居。

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符竹方为累,形迹一来疏。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一句,思路深微,静谧的环境似乎是自然景物有意识的显示和留存。一枝独秀的残花在春意闹后的沉静中,悠悠不尽地回味着春光的余韵,契合诗人符竹为累、暂得解脱的心态。淳朴恬澹,而美境内涵。

冲淡,非浅淡平易之境,其实来自一种艺术上的自信。“几乎淡到没有诗的地步”③,更要求作品表现力上以简御繁,寓浓于淡,舒卷自如。韦应物诗中多采用白描手法,不见雕琢刻削之迹。像“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在那莹澈的诗意境界中,诗人也仿佛退去妄心,藻雪精神,从自然的启迪中,感受到“偃仰遂真性”(《寄冯著》)的解放。淡,是对浊的超越,是对生活真趣的追寻。

冲淡之作,不仅意味着至味内含,也应蕴藏着充沛的生命力,即体现出内心的成熟与充溢。韦应物笔下出现的往往是很平常的事物,但平平淡淡的形象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带给人新鲜的感受。“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新秋夜寄诸弟》),“下”字本是最普通的词,仿佛不假思索就可随口道出,但细细品味,只有“下”字才可将眼前之景与诗人所暗示的凝重的思绪融为一体。而“柔条已含绿”(《春中忆元二》)的“含”字则天然具有一种包容雍和之度。“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寄大梁诸友》)的“驰”字,又给山川增添了多少盎然的生趣!“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长安遇冯著》),衣上沾染着灞陵春雨的友人,何其浪漫!韦应物从不刻意在形象情韵上追摹盛唐,更不以骈俪的点缀掩饰诗情的贫乏,却显示了对浓的升华,对饰的超越。

从“冲淡”的外在形式的简单,探索到其中深厚的艺术功力,这是审美进步的表现。而韦应物虽然没有在理念上预先设置一种文学使命,却以他的山水之作显示了对审美高格的追求。“冲淡”之美,是一种不张扬的、内敛性的美。在淡然的叙述中,在洗尽铅华的文辞中,去达到极境、至味、远神,这更考验诗人自然的心性和心灵的厚度。冲淡之美在当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许是先知先觉者的某种宿命吧。

①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9页。

② 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③ 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1](唐)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韦应物风骨美的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夕次盱眙县
打破平衡
《韦应物 淮上即事》
风骨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寄李儋元锡
二十世纪《文心雕龙》“风骨”主流阐释的批判——兼论美学本体视域中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