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不同

2013-08-14崔小伟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异化

崔小伟

摘 要: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的物化思想同后来苏联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研读二人的思想理论,不得不惊叹卢卡奇和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共识,也不难发现物化思想与异化思想存在着诸多不同。从三个方面相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异化;物化;马克思;卢卡奇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71-02

一、异化思想与物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任何思想的形成与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只有抓住时代问题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名垂青史。深究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不同,与其二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一)异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家为了迅速累积资本,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19世纪40年代,私有制问题是个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此时思想已转移到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学的立场与分法是不赞成的。他指出:“私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不予论证的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都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没有私有制就没有私有者,而政治经济学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门发财致富的科学。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政治经济学。因而整个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没有必然性的事实基础上的。”[1]93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点是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从经济事实出发说明贪欲和劳动、资产、地产等全部异化的本质联系。

对于私有制的历史性问题,许多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从人的劳动属于人而推论出个人占有符合人类本性,是合理的、永恒的结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他们将私有制视为既成事实,而马克思不同,他着力探讨私有制的起源,将私有财产视为历史性的现象,是一种异化。也正是对私有制的探讨使马克思转向异化劳动。由于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全面创立自己的唯物史观,也没有发现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运动规律,因而异化劳动成为他对私有制进行探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完成于1922年圣诞节前夕。卢卡奇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力图恢复被第二国际歪曲和遗忘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与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无关系。

1.相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及城市中下阶级步入工人阶级的行列。经济的相对发展,使工人阶级的待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人们只注重对商业的崇拜与追求,使人们的眼光越发短浅,这就造成了人们只关注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

2.卢卡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他对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市场的真实面目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唤起了他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向往,此后他本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中去。1918年到1924年,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相继发生了起义和革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卢卡奇在反思一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的同时,进一步追问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取得成功。而这一切同无产阶级内部的理论之争密切相关。

3.以伯恩施坦为首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公开声称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改。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不是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出现了大量中产阶级。由于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加之在军事技术上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幻想只要坚持渐进的和平改革策略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而第三国际坚定地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取得成功,并号召全体无产阶级应尽快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也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领袖所遗忘和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工人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另一方面私有制也加深了劳动的异化。相比较而言,卢卡奇所处时代资本主义已有了长足发展,在总结一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失败的经验教训,倡导恢复被第二国际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提出了物化理论。

二、概念内涵和特点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但二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其概念内涵和特点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马克思异化思想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世界关系”[2]55。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揭示了劳动本质的异化。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对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2]55劳动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力量都已融入到劳动产品中去,劳动的过程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们因为强制劳动,因而出于一种不情愿甚至是反抗的状态,这样的劳动过程更没有什么轻松愉悦而言,更多的是感到不幸和无奈,所以劳动本身发生异化。第三,“人的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58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人不能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自由自觉地活动,而是丧失这一特性,而这一切都只为生存,他的劳动也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2]59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同时也是同他人相对立。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概念和内涵

卢卡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所得出“物化”这一概念。“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刻画这一概念,按照他的看法,‘物化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的世界通过似乎不依赖于人的客观规律统治着人。人因而不再是历史过程中的主人,而是变成历史过程的消极悲观者。”[3]

物化思想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们只痴迷于对商品的追求与享受,个人拥有的多少成为评判一个人价值的终极指标。由于一味追求对物的拥有,人们忽视对未来的思考。其二,人成为孤立存在的客体被原子化了。“由于工作的专门化,任何整体形象都消失了。”[4]171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一个工人已不能完完整整地去生产任何一件商品,人们只是负责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个阶段而已。这样的结果致使其在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已不再拥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和形象。人们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控制了其自身。“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面对着的是由他自己(作为阶级)‘创造的现实,即和他根本对立的‘自然,他听凭他的规律的摆布,他的活动只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的)利益而利用个别规律的必然进程。但即使在这一种活动中,他也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4]213-214其三,法律和国家也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这一现象遍布于资本主义的各行各业。而这一切想要得到发展和维持下去的话,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为其建构一套与之相应的国家机器和法律来做保障。当这一过程实现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法律和整个国家都随之物化。

马克思通过探究私有制出现的历史根源问题而提出了异化理论。在商品生产占据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劳动产品在异化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本质都发生异化,因此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卢卡奇从主体对立关系的方面阐述被物化的现象,并表明这一现象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角落。

三、消灭异化的途径与方式

异化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终究会被消灭,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两人的共同认识。但在对异化和物化消灭途径和方式上二人存在根本差异。

(一)马克思消灭“异化”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要消灭异化,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制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者要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要有支配自己产品的权利。同时,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马克思运用异化思想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矛盾,从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的克服,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消灭了异化。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便是无产阶级经过斗争实现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就铲除了异化产生的温床,从而彻底消灭异化,实现劳动者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消除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层面,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领域都存在。“物化在全社会的普通化的最深刻的表现便是物化的内化,即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意识。”[5]人的社会、人的地位、人的产品不是作为人的活动产物来出现,而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以一种非人的力量来呈现出来。物化不仅渗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渗透到了人的意识当中,使人产生物化意识。物化的普遍化的直接后果是物化的内化,即物化深入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使无产阶级丧失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

他认为物化就是对总体性的丧失,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变得支离破碎,使社会不能从总体性高度去解析各种社会现象,因此扬弃物化必须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卢卡奇把物化的消灭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并且将无产阶级的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显然是不同于马克思的。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二者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消灭方式都明显存在不同,我们在惊叹卢卡奇出众的理论思考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为马克思的伟大所折服。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集·走向历史的深处: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陈振明.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评析[J].学术论坛,1993,(5).

[4]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刘敬爱.论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质发展[J].前沿,2008,(4).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异化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论瓦尔特·本雅明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