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2016-05-21柴玉玲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卢卡奇工人阶级马克思

柴玉玲

[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考察工人阶级的概念、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工人阶级的生产生存状况,提出了阶级斗争与阶级解放的理论。而卢卡奇的研究强调主观意识,遵从物化意识——总体性意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意识革命的逻辑思路。这是一个明显的重大偏移:从社会存在滑向了个体与主体,从有意识的“阶级”滑向了阶级的“意识”。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来考察工人阶级的概念、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工人阶级的生产生存状况,提出了阶级斗争与阶级解放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哲学思想的相应发展,这种思想在不断地被质疑、修正从而以各种形式发展。卢卡奇遵从物化意识——总体性意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意识革命的逻辑思路。这是一个明显的重大偏移:从社会存在滑向了个体与主体,从有意识的“阶级”滑向了阶级的“意识”。

一、马克思:从“自在”到“自为”

综合马克思的论述,大体可以析离出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特点的阐述。第一,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个社会构成成分。第二,工人阶级是资本的奴隶,是资本的延伸和工具,“工人作为独立的人是单个的人,他们和同一资本发生关系……他们一进入劳动过程,便并入资本。……他们本身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1]“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第三,工人一方面是自由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他是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自身的再生产。第四,工人阶级对资本具有依附性,并生产出社会关系。“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2]第五,工人阶级生产的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3]第六,“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生产总体”,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就不再只是个别的工人,而可以抽象为一个“工人阶级”概念,用以哲学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实质。[4]其中,工人作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工人之间的协作程度等问题,在后世的学者那里都得到新的阐发。马克思没有形而上学地对“工人阶级”的概念下一个定义,他更关注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考察工人存在的具体性和社会发展规律,把工人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马克思已经明确勾勒出了“工人阶级”这一概念:工人阶级,作为一无所有的可以而且只能支配肉体的自由人,作为资本的奴隶和延伸,为资本家阶级生产剩余价值,并生产出压迫自己的社会生产关系。

但这里工人阶级只是作为“自在”者而存在的,它甚至没有自己的自我阶级意识。显然这是一种不足,所以,上述概括并不全面。应该说,它只是说明了工人阶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在性”,并没有考虑到主体存在的“自为性”。在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理论中有一个地方被后世学者广为引用,那就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自在”与“自为”的阶级概念。在《贫困》中,马克思对阶级概念类别作了区分,一类是自在阶级(class-in-itself),一类是自为阶级(class-for-itself)。“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5]在马克思看来,具备共同的阶级意识是一个阶级形成的必要条件。那种未获得该种意识的阶级,即在结构上可以看作一个阶级,但是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阶级即自为阶级。所谓“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实际上是论述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自发状况向自觉状况发展的两个阶段。在初期阶段,工人阶级的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没有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具有独立政治力量的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当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获得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进入到自觉的、有组织的政治斗争阶段,当阶级意识紧密地与阶级行动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一致的阶级行动去维护和争取共同的阶级利益,这时的工人阶级才可能成为政治上成熟的阶级——自为阶级。由此可知,只有处于自觉阶级意识状况的阶级才能称做自为阶级。本阶级共同的阶级意识是阶级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阶级意识也是一个阶级的阶级地位和觉悟程度的衡量标准。自为阶级不但在客观层面上,而且在主观上要对自身所处的阶级关系有明确的认识,确立自己作为归属的阶级之一员的角色感,即阶级意识,之后才可能产生阶级意识驱动下的阶级行动,从而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卢卡奇: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性

与此相应,卢卡奇认为,必须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巨大热情,必须进行总体性革命,不仅要在经济上实行变革,而且要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全面实行变革。他从工人阶级的主观条件——阶级意识那里找到了突破口。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反思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果。阶级意识的问题表现为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资本主义的危机只能由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行动来解决。

整体来看,虽然都使用“阶级意识”这个范畴,但马克思强调“阶级意识”中“阶级”的客观性及其对立,而卢卡奇强调的却是“阶级意识”中的“意识”,即主观性,和以“总体性”标举着的非矛盾性、统一性。卢卡奇的阶级思想是意识的、主观的、更偏重于文化的、温和的,因而减弱了马克思的斗争色彩。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建立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础的劳动分工,并从劳动分工导致的社会矛盾运动中推演出阶级斗争的历史推动作用,最终归纳到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光荣使命。

与此不同,卢卡奇关注的是“意识”本身。首先,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总体工人”的概念,把“阶级”概念整体化、抽象化了。卢卡奇的“阶级意识”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抽象,而不是具体的利益集团。这个概念是他的“历史辩证法”与“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指出,所谓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而是与一定社会存在相关联的“总体的阶级”意识。卢卡奇说,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到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6]那么,这个“总体的阶级”是什么呢?它不是个人的、不是感觉的,甚至也不是“平均的”,无疑,它只是一种抽象,是一个概念或理念,这是马克思所极力反对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

其次,卢卡奇从而能够强调纯粹的阶级“意识”。上述唯心主义的设定方法,使卢卡奇自然地、符合逻辑地导出他的阶级“意识”,即“纯粹意识性”的阶级观念和工人观念。马克思对阶级概念的具体使用的特点是把阶级与私有制、剥削、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突出强调的是阶级对立与阶级剥削。卢卡奇并没有沿着马克思的道路从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的角度而是从纯粹意识的角度对阶级进行分析。卢卡奇认为阶级意识与一般的社会意识有所区别,他将阶级意识同阶级成员个人的实际心理和意识区分开来。针对阶级之间的关系,相对于马克思的阶级对立冲突理论,阶级意识提倡超越冲突之上的力量。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并不是生成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矛盾性,忽略了阶级意识产生的基础性结构,直接跳过这一基础性问题,径直宣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

第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改造社会制度以及解决哲学、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巨大力量,能指明走出资本主义死胡同的道路和方法。“当最后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的自觉意志才能使人类免遭灾祸。”[7]这样,从革命的角度即人的解放的道路上看,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变成了卢卡奇的意识领域的革命。从而,无产阶级对于世界的改造就是偏重于意识的、至多是文化领域的改造,解放必须在意识领域里边进行。“对无产阶级来说,它的‘意识形态不是一面扛着支进行战斗的旗帜,不是真正目标的外衣,而就是目标和武器本身。”[8]显然,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强调意识的历史作用,显示出人本主义思想的意蕴。

马克思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阶级意识的,遵从社会分工——阶级形成——阶级斗争——阶级解放的逻辑思路;而卢卡奇更多地从意识到意识或从主观到主观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阶级意识,遵从物化意识——总体性意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意识革命的逻辑思路。这是一个明显的重大偏移:从社会存在滑向了个体与主体,从有意识的“阶级”滑向了阶级的“意识”。马克思从社会矛盾的批判走向现实领域的阶级斗争,卢卡奇从物化的批判走向意识革命。卢卡奇发现了工人阶级及工人阶级概念的“意识”形态特征。显然,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稍微过头了,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一直过高估计意识形态斗争的作用,以致它们似乎取代了实际的政治实践和阶级斗争,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直观中。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70.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73-674。

[3]马克思.资不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56.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56.

[5]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3.

[6]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07.

[7]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131-132.

[8]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32.

猜你喜欢

卢卡奇工人阶级马克思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主持人的话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