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清一种结构读懂一组形象 读出一番感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纪实及反思

2013-08-14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张华东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革命家自然段学者

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张华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的文章。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他被朱自清先生称作“一团火”(屏显朱自清先生的诗),你我齐读这首诗(师生齐读)。同学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团火,走进这篇慷慨激昂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是一篇诗人学生赞颂老师的文章,语言非常精彩!对于精彩的语言怎可不读?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是“朗读”(板书),通过朗读做三件事:读清一种结构,读懂一组形象,读出一番感悟。(板书“结构、形象、感悟”。)

首先,来读清一种结构。请大家自读课文,并思考这样一道填空题(屏显:我发现本文有段。)读的时候可结合注解和屏幕解决字词障碍。现在就请大家沸沸扬扬地读起来。(屏显重难点字词,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来看这道填空题,由于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所以需要同学们前后左右交流交流。(师随机巡视,适度点拨。)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本文有20段。

师:这位同学对抽象的数字非常敏感!请大家标清。谁还说?

生:我发现本文有3段。第1、第2自然段是一段,从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是一段,从第8自然段到第20自然段是一段。

师:分得真清楚!等一等,请问为什么把一二自然段单独分出来?

生:因为这是对闻一多先生一开始的总结。

师:哦,开始就总结?

生:是概括。

师:哪都可以概括?开始是什么?

生:是总起。

师:所以说是“我发现本文有……”

生:总起段。

师:聪明!大家齐读前两段,体会总领全篇的作用。(生齐读。)以此类推,你还发现有什么段?你来说,坐在角落里的那位同学。

生:过渡段。

师:真好!解释一下,哪段?

生:七八两段。从过去的学者说到现在的革命家。

师:过渡还叫什么?

生:承上启下。

师:齐读这两段,体会承上启下使文章连缀紧密、清晰自然的作用。(生齐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有什么段?

生:总结段。

师:聪明!哪段?

生:最后两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一生的成就和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

师:给了他高度评价。齐读总结段,体会收束全文、前后照应的总结作用。(生齐读。)由此可见,文章前有总起,中有过渡,后有总结(屏显:总起、过渡、总结),层层衔接,丝丝入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结构?

生:总分总。

师:由此可知,作者介绍了先生哪两种身份?

生:学者和革命家。

师:从哪两个角度介绍的?

生:说和做。

师:把握这些,就叫作提纲挈领,就叫作纲举目张,我们写作也应如此。下面我们来“读懂一组形象”。哦,有人悄悄地告诉了我。(板书:学者、革命家。)首先来看学者,请问,什么叫“学者”?

生:应该是学习的学生。

师:我们在座的都是学习的学生,也包括我,遗憾的是我们还不是学者。准确地说,是……(随机请一位学生)读一下。

生:在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师:先生取得一定成就了吗?何以见得?请读出来。

生: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师:请大家用横线画下。接着来?

生: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师:准确,画一下。还有?

生:他又向“古典新意”迈进了。

师:依然画一下。我们来读一下先生的成就。(生读。)简单概括一下,先生的成就主要是什么?

生:3本书。(屏显3本书名。)

师:取得这么丰硕的成果,靠的是什么?一个字告诉我。(有学生总结出积累、艰辛等词,学生大笑。)

师:一个字哦?

生:学。

师:再结合些课文。

生:做。

师:一字成方圆,一语论千秋!所以我们才说“做学问”,还有“做官”“做生意”,一个道理。也就是说天下事仰而奇之永不能成,俯而就之才能成功!请问,先生是怎样做的?

生: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师:读得多好啊!沉稳中带着风度!用括号括上。先生这样做的时候说没说?

生:没说!

师:做出成就后说没说?

生:没说!

师:那就请在画括号部分和三处画横线句后都加上一句“但先生什么也不说!”下面连读。(生读。)大家读得还不够劲儿,我突然觉得大家应该把最后一处改成“但先生还是什么也不说”更好。我们再来一遍。(生读。)

师:多聪明!同学们读得掷地有声,落地有情!自然就把最后的“还是”重读了,语感很强!此时此刻,你看见一位什么样的学者?

生:我看到一位废寝忘食的学者。

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先生读书时啊!青灯古卷,废寝忘食!说得好!

生:我觉得他是锲而不舍。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他几年辛苦,才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还有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师:说得多好!这就叫“锲而不舍”!

生:我看到一位谦虚的学者。

师:谦虚使人进步!何以见得?

生:因为虽然他取得那么多的成就,但他什么也不说。

师:是啊!同学们,作为学者,先生这样苦苦钻研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告诉我。

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师:虽然找得很慢,但准确啊!(生大笑。)

师:也就是说此时的国家在先生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衰微的人。

师:什么样的人?

生:病人!

师:准确!先生要做什么?

生:开药。救他。

师:用什么救?

生:用文化!

师:用文化药方来医治多病的国家,4个字概括,是什么?

生:望闻问切!

师:哦哦?(师生大笑)真是可爱!是“文——”

生:文化救国!

师:这其实并不陌生,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伟大的名字,谁啊?

生:鲁迅。

师:金庸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学者,做研究,也能为国为民的时候,他就是学者中的大侠!这也才能对得起那两个字——

生:卓越!

师:太聪明了!(板书:卓越。)我们心有灵犀,水到渠成!可当偌大一个中国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摆不下的时候,“文化救国”就显得那么无力,那么无奈。因此,先生毅然挺身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放下纸笔,走出书斋,去干什么?

生:革命家。

师:干“革命”还是“革命家”?(生大笑。)

生:革命!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他革命家的形象。请问,什么叫“革命家”?

生:革命家就应该是那种拯救一个国家衰败的政府的人。

师:说得很政治啊!请你给我们读一下。(屏显“革命家”的解释。)

生:具有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思想,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师:先生做这方面的事了吗?何以见得?这个问题需要大家交流概括,目的就是又快又准。(生交流,师巡视。)

生:我认为第一件事是写政治传单。

师:请读一下。(生读“1944年10月12日……”一段。)读得真可爱!第二件?

生:第2件事是演讲。

师:在哪演讲?

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师:啊?(生大笑。)

师:你直接读一下。(生读“在群众大会上……”一段。)多有气势!还有吗?

生:我给他补充一下。(读“是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一句。)

师:这表达多流畅!

生:先生做的第3件事是……

师:第2件事还没说全。

生:我就想说第3件事。(生大笑。)

师:好好!你说!

生:第3件事是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师:正确。第2件事还少了一点儿,谁能补充?

生: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师:非常好!就是这3件事。概括起来——(顺次屏显3件事。)

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师:同学们看,先生做这些事的表现和做学者时的表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我。

生: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师:什么意思?(生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师:看注解啊。

生:很不一样。

师:就是说,先生当学者是做了也不说,而干革命呢?

生:说了也不……(师生大笑。)

师:文中的话告诉我。

生: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师:真准确!下面我们连读一下。我说,先生干革命的表现是,接下来请班长为我们读;我说,先生是这样做的,女生接读起稿政治传单;我说,先生是这样说的,男生接读大骂特务;我说,先生最后是这样做的,齐读游行示威。我们配合一下,放下书,看屏幕。(师生配合读。)

师:激情似火,响遏行云。读得好!此时此刻,你看见一位什么样的革命家?

生:勇敢无畏的革命家。

师:勇敢无畏。即使枪林弹雨,我也毫不畏惧;纵然流血牺牲,我也在所不惜。

生:生死已经置之度外的革命家。

师:就是“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自由之花的绽放是用无数先烈热血的浇灌啊!

生:他是有一腔热血,为了自己的国家可以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家。

师:这就叫“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啊!这就是我们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表现。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能拍案而起,当民族危亡的时刻他能挺身而出。这才对得起那两个字——

生:大勇!

师:真正的勇敢并不只是不怕死,而是要为了人民,为了正义而死。同学们,一组形象分析完了,简单地总结一下,作为学者,先生追求和传播的是知识文化;作为革命家,先生追求和争取的是民主自由。需要文化救国,他可以耗尽青春,甘洒热血;需要革命救国,他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说,就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唤醒民族的不屈魂;做,就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时刻立于时代的潮头!这就叫——

生: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师:真默契!最后,我们来读出一番感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理应得到人民的赞颂,但他更需要人民学习他。那么,就让我们以这样的开头说几句自己的心里话。(屏显:先生,您的言行感染了我,我也要。生或思考或略写,教师巡视,提示要调动自己的情感,组织自己的语言。)

师:想好了吗?

生:先生,您的言行感染了我,我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有成就的学者,虽然,我现在只是个学生,但我一定要扎实基础,争取做一个像您这样的学者,得到更高的成就,虽然我不能在战场上挥洒热血,但我也有一腔爱国之情,作为学生,我一定要关注国家大事,努力锻炼自己,在最紧要的关头,我要挺身而出。(全场掌声。)

师:时刻准备着!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这哪里是一次普通的发言,分明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吗!

生:先生,您的言行感染了我,我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我要像您一样做一个在埋没真理的人的面前不屈服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学生,但我相信,如果我有这种精神,能把学习刻苦钻研学好!

师: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大的志向,此时老师对你真有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起敬!(全场掌声。)

…………

生:先生,您的言行感染了我,我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人。虽然我现在做不到,但我相信以后会做到的。

师:支持你!勉哉,夫子!咱班有没有最不爱发言的人?哪位?我要请他说一说。(一生举手。)

师:你啊!(生大笑)这不是此地无银吗?满足你!

生:先生,您的言行感染了我,我也要做一个不怕困难,说到做到的人,要为我们的国家付出自己的一切。

师:你多可爱!就像寄存在人间的天使一样(全场鼓掌)!充满着智慧与善意!还有哪位最不爱发言?(有同学指某位坐在边上的一位不举手的女生。)

师:说说看,你也要怎样?

生:好好学习!

师:我给你补充一句“天天向上”(全场鼓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永恒的道理!

师:那种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岁月确实离我们远去了,但是竞争并没有休止,今天,更多的是科技和文化的竞争,这真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此时此刻,老师真有些激动,我就感觉到建立在认同感上的交流原来是如此得和谐与美好!大家说得都很棒,真可谓杳杳情怀,荡荡余音!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侃侃而谈,风度翩翩啊!(板书:省略号。)好!(下课铃声响起。)

师:可怕的铃声已经打响,这节课我们只能暂时上到这里。但这个伟大的人物真的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读书是为明理,是要让我们的精神成人。在此,衷心祝愿你我能早日拥有如先生一样的诗人气质,学者风度!

反思:在这堂课中,我想尝试解决一个思考了很长时间的问题:什么是“以读贯穿”。语文的学习和语文课堂永远需要读书,这无需多言。而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对于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又该读什么呢?当然,这需要由具体的篇目和实际的情况来定,不可泛泛而谈。那么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来说,又该读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读清一种结构。好作品的检测指标通常有三个:感觉、文字、结构。对于中学生来说,结构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关系到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它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弄清楚结构。特别是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而典型,由此进入,会很顺畅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前有总起,后有总结,中间有过渡,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内容截然分来而又有机统一,这样的思路多么精彩,这不是简单的精彩而是精彩得简单!而这样一种结构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说出,岂不是浪费!必须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那才真是自然。怎么感受?读!因此,我设计了第一个环节:读清一种结构。用填空的形式落实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一概而论,形式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篇目的不同特点而定。

其次,我们要读懂一组形象。对于写人物的文章来说,必须把人物分析清楚,这是毋庸置疑的。由前面的结构进入,学生会很自然地抓住“学者”和“革命家”这两条线索,从而开始我们的这个环节的教学,也就是对人物的分析。但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分析人物”要分析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更没权利去分析一个人物的成败与品德,对于人物,我们不应该苛求,而应该理解,进而才能更好地学习。像这篇文章,我们理解什么,学习什么呢?这就要从“说”和“做”两个方面入手。怎么把握呢?还是读!“做”的方面很容易读,因为那是外在的;“说”的方面不容易读,因为先生作为学者并没有说,只是在做革命家方面才说。因此,我加入了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连读,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加深对人物的体会。“体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反复地读才行,只要路线规定好了,再读得充分,学生就一定能读懂这组形象。也就是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组形象。

最后,我们要读出一番感悟。我一贯主张读书要有自己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才能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否则那是最大的浪费。因为文学作品最大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劝人向善,一个是启迪智慧。应该说这两个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以感悟为前提,因为没有感悟,你就不可能知道要向善还是向恶,还是向什么;没有感悟,你就不可能受到启迪。所以我主张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和落实。像这篇文章,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经历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这些不是我们要感悟的内容,而先生那种学习的品质和追求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感悟的重点。但问题是,这种对学习的品质和追求的精神的感悟绝对不可以生硬地讲说,那样就变成政治课了,那是相当可怕的。这种感悟必须是学生自己生成的,而能真正主宰学生自己感悟的就是他自身的读,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争取在前两个环节完成的基础上,及时持续地读,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次尝试,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观,那就是语文课应该——书声朗朗,以朗读为学习的主线;议论纷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情意浓浓,以感悟为学习的状态;风度翩翩,以运用为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领着学生走向知识。

猜你喜欢

革命家自然段学者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秋天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学者介绍
美丽的秋天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
老一辈革命家与军队条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