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高职生的人际交往主动性研究

2013-08-12马学果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主动性

马学果

摘要:对五年制高职生的人际交往主动性进行调查,分析高职生的主动交往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从知、情、意、行入手强化积极的交往心态和行为、开展个体矫正和全体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心理教育、营造主动和谐的校园交往氛围、优化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等教育对策。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人际交往;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12013)04-049-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采用目的取样和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苏南地区的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6所学校的1—4年级共672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42份,回收率为95.5%。其中:男生232人,女生410人;一年级占25.5%,二年级占21.5%,三年级占26.6%,四年级占26.4%;文史类占31.0%,理工类占33.3%,艺术类占35.7%。

2 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高职生人际交往主动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含17道题目。其中,15个封闭性题目,主要从熟悉程度(熟悉、陌生)、心理过程(知、情或意、行)等方面综合考察高职生的主动交往情况;2个开放性题目,旨在了解高职生对主动交往的认识。施测人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对抽样班级团体施测,现场回收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现状调查:

(1)主动交往的意愿具有积极性。调查发现,87%的高职生认为,“有必要”主动与人交往。84%的高职生表示,自己“经常”主动与人交往。由此可知,多数高职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意愿,这与工作实际相一致。主动交往,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早已经渗透在学校的班级管理和校园文化中。

(2)主动交往的动机具有多样性。62%的高职生主动交往是为了“提升交往能力”,21%的高职生主动交往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14%的高职生在“需要帮助”时主动与人交往。该结果表明,多数高职生都能认识到主动交往的积极意义。

(3)主动交往的对象具有选择性。35%的高职生倾向于主动和“认识或喜欢的人”交往,23%的高职生倾向于与主动和“可能帮到自己的人”交往,“一视同仁,平等交往”的高职生占39%。该结果表明,高职生的主动交往行为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认为有必要的、有“价值”的才交往。陈义静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

(4)高职生对他人的期待较高。84%的高职生喜欢与主动交往的人交往;然而具体到行为上,高达76%的高职生希望对方能先于自己主动交往。该结果表明,“90后”高职生在交往中存在自我中心、“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问题。

(5)部分高职生对主动交往心存顾忌。尽管88%的高职生认为主动交往是很自然的事情,不会给个人带来损失或不便;不过,13%的高职生表示主动交往会带来损失或不便。在对高职生主动交往的顾虑调查中发现,55%的高职生“担心没回应,怕尴尬或被误解”,10%的高职生“有心理压力”,6%的高职生认为“不习惯或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高达25%的高职生“怕对方有意图”。

(6)主动交往的方式尚停留在较低层次。在主动交往时,41%的高职生倾向于采用“你好”等问好式的言语交流方式,54%的高职生倾向于点头、微笑、手势等非言语交流方式。该结果表明,高职生主动交往的方式多停留在低层次、浅水平的问好式交流方式上,深度的交流,如谈心等相对缺乏。

(7)需要加强主动交往的方法指导。高达90%的高职生觉得“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主动交往教育。具体到教育形式,28%的高职生希望“开设必修课”,31%的高职生希望通过“系列讲座或沙龙”进行教育,19%的高职生希望“开设选修课”,希望以“社团”形式进行教育的占22%。

2 影响因素分析:

(1)熟悉程度。在认识层面,87%的高职生认为应主动和认识的人交往,而认为应主动和陌生人交往的高职生占41%;在行为层面,84%的高职生经常主动与认识的人交往,经常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高职生仅占26%。这表明,高职生主动交往的意识与行为存在显著的熟悉程度差异(P<0.001)。这与教育工作中的经验结果一致,高职生更乐于与认识的人、“有用的或有价值的人”主动交往,与陌生人、“无用的或没有价值的人”的主动交往行为明显被动、消极。

(2)以往交往经历。从知、情或意、行等三个层面j重点考察了在以往的主动交往经历中,对方的回应对高职生主动交往的影响。在认识层面,当主动交往而对方没有回应时,70%的高职生能积极认识,认为“对方不是有意的,应理解对方”,20%的高职生表示“早知这样,就不应主动交往”,10%的高职生持“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的想法。在情绪情感层面,当主动交往而对方没有回应时,49%的高职生觉得“尴尬”,18%的高职生感到“沮丧”,6%的高职生觉得“后悔纠结”,仅有27%的高职生表示“坦然”。在行为层面,当主动交往而对方没有回应时,63%的高职生“愿意继续主动交往”,15%的高职生“视心情而定”,10%的高职生表示“对方主动交往,自己才回应”,5%的高职生“在需要帮助时会主动交往”,6.6%的高职生明确表示“不再主动交往”。事后访谈也进一步印证,愉快的交往经历。会强化高职生对主动交往的积极认识、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行为;相反,不愉快的交往经历,会强化高职生对主动交往的消极认识和情绪体验,会挫伤高职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交往退缩行为。

(3)外部事件。当学校突遇到重大事件(如文明城市评比),向学生明确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交往要求时,在认识层面,70%的高职生能积极认识,认为“自己本应该这样做”,24%的高职生认为是“作秀、形式主义,但会应付配合”;6%的高职生表示“无聊、麻烦、不愿配合”。该调查结果表明,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高职生的交往心态明显受外部事件的影响,也体现了高职生青春期的逆反和叛逆心理。调查发现,当因外部需要,要求高职生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在行为层面,61%的高职生会“发自内心地主动打招呼”;39%的高职生会因为“学校、老师的要求”、“怕被教育”、“讨老师喜欢”等外部原因会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该结果表明,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高职生的交往心态及行为明显受外部事件的影响,部分高职生还没有将主动打招呼的外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

三、对高职生人际交往主动性的教育对策

1 从知、情、意、行人手,强化积极的交往心态和交往行为。在认识方面,培养积极健康的交往心态。强化高职生主动交往、平等交往的观念,摒弃消极被动、功利化的交往心态;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建立“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积极人际交往模式;积极看待交往挫折,培养乐观型解释风格,学会积极归因,将主动交往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在情感方面,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高职生体验主动交往的愉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提高人际交往的效能感和幸福感。在意志方面,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强高职生交往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应对交往挫折,克服交往困难,将主动交往这一优秀习惯坚持下去。在行为方面,加强主动交往和挫折应对的方法指导,强化主动交往行为。引导高职生把握交往原则;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提高修养,增强交往魅力;学会换位思考,把握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和白金原则,即“用自己期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一样对待他人”,“用对方期待的方式对待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2 个体矫正和全体发展相结合,开展发展性心理教育。学校的人际交往辅导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治疗性功能为辅。除了有针对性地矫正个别学生的主动交往困惑,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调查表明,不同年级高职生主动交往的问题侧重点有所不同。一年级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和信任感的建立;二三年级主要是矛盾冲突后人际关系的重建;四五年级主要是职场的交往适应和信任感建立。学校可以团体辅导形式进行专题性辅导或训练,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增强成功交往的积极体验,逐步消除孤独感,摒弃交往顾虑,提升主动交往的能力。

3 营造主动和谐的校园交往氛围。第一,统合师生队伍力量。在教师层面,德育领导、班主任、心理工作者、辅导员队伍等应统一认识,通力合作,为高职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性、保持性、引导性的积极教育环境,同时,以身作则,主动交往,提供学习榜样;在学生层面,应以班级、系部、学校的学生队伍为抓手,将主动交往贯穿到常规教育中。第二,课内渗透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在学校一系部一班级三个层面,涵盖教学区一宿舍区两区域,培育幸福感恩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在课内,有计划地开设人际交往选修课、必修课、主题班会或多学科渗透;在课外,可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校园广播、黑板报、校报、校园网等媒介,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社团、专业兴趣小组、开展社会调查、走进社区等第二课堂,强化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感受幸运,体验幸福。

4 优化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高职生的主动交往行为与学校、家庭、社会密不可分,应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积极配合,共同致力于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发挥教育合力。学校应通过校通信、电话等平台,把握开学报到日、家长会、家访等契机,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如运用卡片、宣传单、标签、方法指导等方法与家长共享教育资源,交流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将家校合作落到实处。家长也应把握好家庭这一第二课堂,主动与学校接洽,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外教育阵地。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主动性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