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CT 血管成像检查中的护理干预*

2013-07-31刘立艳李宝玖万业达

天津护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伪影满意率肢体

刘立艳 李宝玖 李 艳 万业达

(天津市天和医院,天津 300050)

血管疾病特别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在我国呈增加趋势。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一种用于血管疾病诊断的非侵袭性影像检查技术,可清晰显示血管疾病,且病人痛苦小,目前为临床普遍采用。对在下肢CTA检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期增加病人对检查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的了解,提高配合检查的主动性,达到保证图像质量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首次行双下肢CTA检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2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20例,男7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7.2±12.86)岁。B组 120例,男 73例,女 47例,平均年龄(69.4±13.44)岁。入选标准:意识清醒、可以合作;初次行双下肢CTA检查;无碘对比剂使用禁忌证、碘过敏试验阴性者。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A组采用CT检查常规护理方法:病人签署《碘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选择一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埋置20G留置针;静脉注射1 mL碘对比剂行过敏试验,阴性即可进行CTA检查;告知病人为保证图像质量,检查过程中尽量保持身体不动。B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下肢CTA检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护士做自我介绍及检查室环境介绍;向病人说明下肢CTA检查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告知病人下肢CTA检查的注意事项;告知病人下肢CTA检查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指导病人在出现不适时应如何应对;了解病人的病史及肢体状况。护理干预用时大约20 min。

1.2.2 扫描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成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30~260 mA,采集层厚5 mm,螺距1.375:1,X线管球旋转速度0.5 s/r,进床速度27 mm/r。病人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第11胸椎中部至足背。注药30 s后开始扫描,扫描时间28~35 s。数据在AW4.2工作站处理,行容积再现(VR)、最大投影密度(MIP)、曲面重组(CPR)并结合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分析。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50 mgI/mL,总量150 mL,注射流率 4 mL/s。

1.3 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对重组后的VR、MIP、CPR图像由两位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定,分为三个等级。重组图像血管光滑、连续,主要分支显示清晰,无运动伪影,完全满足诊断要求为优;重组图像血管较为光滑、连续,主要分支显示尚清晰,轻度运动伪影,不影响诊断要求为良;重组图像血管欠光滑、连续,主要分支不能清晰显示,有较重的运动伪影,影响诊断为差[1]。

1.4 满意率调查 调查了解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内容包括:对检查环境是否满意;对检查过程是否满意;对检查的注意事项是否清楚;在检查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不适;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适能否应对;对护士采取的护理措施是否满意。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评价 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对病人重组后的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定。B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A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病人重组后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

2.2 病人满意率 在检查结束后,由病人对各环节的满意情况作出回答,结果显示B组病人的满意率高于A组,P<0.01,见表 2。

表2 两组病人对各项护理干预措施满意人数比较(n)

3 讨论

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下肢CTA检查的病人采取CT检查常规护理与CTA检查针对性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1 护理干预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 下肢CTA是一项不被病人了解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适时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病人了解一些有关CTA检查的知识,提高了病人主动配合检查的意识,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本次观察的病人均为初次行下肢CTA检查,对检查室人员、环境均感陌生,护士的主动介绍可以消除病人的陌生感。病人对CTA检查的目的及意义不了解,护理干预时护士向病人讲解下肢CTA检查可明确下肢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范围,可以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但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检查。护理干预使病人对CTA检查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此项检查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当病人得知自己的配合会有助于检查时,更提高了病人的主动意识,增加了病人的依从性。另外,CT机X线管球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特殊的噪声,常常导致病人紧张、恐惧。护理干预时,告知病人这是检查中的正常现象,并嘱病人不要紧张,安心接受检查。CTA检查相关知识的护理干预,为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2 护理干预保证了图像质量 双下肢CTA检查扫描范围大、时间长,并需在扫描的同时,高流率注射碘对比剂,以使血管清晰显示。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病人自主或不自主运动产生的[2]。运动伪影可导致CTA重组后图像血管壁失去光滑和连续性,影响诊断。如何更明确地指导病人克服运动伪影,是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

由于需要高流率、大剂量注射碘对比剂,会使病人产生不适,如咽喉部、会阴部或全身热感,病人会产生恶心甚至尿失禁的感觉。对于A组病人,护士虽已告知尽量保持身体不动,但注药时突如其来的不适感仍令病人不能积极应对,这可能是与告知不够明确有关。检查结束后,有2例病人主诉咽喉部突然发热、感觉恶心、烦躁,不知所措,因而挪动了身体。致使图像出现了运动伪影;3例病人主诉,会阴部热感非常强烈,以为自己尿床了,本能地收紧了会阴部,使图像出现了运动伪影。B组病人在检查前已明确知晓了检查的全过程,对即将出现的不适已具备心理上的预判能力,能够平静对待注药产生的不适感,病人能够做到保持肢体不动,无运动伪影出现,保证了图像质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病变程度不一,肢体症状也因人而异。部分病人仅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无特殊不适感;部分病人下肢明显紫绀、发凉;甚至有些病人已出现肢端坏疽,患肢异常疼痛、怕冷。了解病人病史及肢体状况很有必要。因CT扫描间为18~22℃的恒温环境,突然进入会感觉寒冷,尤其在夏季,寒冷刺激会加重病人患肢疼痛,出现肢体抖动。对A组病人护士未能及时了解病人的这一状况,未积极采取保暖措施,致使病人患肢受到寒冷刺激,肢体因缺血导致了不能忍受的疼痛,3例病人无法坚持在扫描期间保持肢体不动,图像出现了严重的运动伪影,影响了图像质量。对于B组病人,护士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病人的肢体状况,对坏疽、怕冷的肢体积极采取了保暖措施,减轻了检查过程中病人的疼痛感。B组病人未出现较重的运动伪影,保证了图像质量。

3.3 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老年人,本组病人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病人配合检查的主动性差、反应差、理解能力也较差,需护士在检查前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干预。A组有21例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从病人反馈的信息分析,导致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对检查室环境不熟悉;对检查各程序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更好地配合;护士未能及时做出指导,病人感觉被动;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适不了解,不知如何应对。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低下,这表明护理工作在指导病人配合检查方面的欠缺。护士通过护理干预做到了及时指导病人配合检查,满足了病人对检查知识的合理需要,提高了病人的参与意识,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将护理干预应用于CTA检查中,能帮助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检查,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改善了图像质量、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护理学已更多地介入到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护理工作可以为医学影像检查的成功起到保障作用。

〔1〕付俊杰,白人驹.护理干预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0,18(2):63-64.

〔2〕雷淑妃,孟志华,石广兴.CT检查中护理干预实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125-126.

猜你喜欢

伪影满意率肢体
肢体语言
核磁共振临床应用中常见伪影分析及应对措施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减少头部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propller技术应用价值评价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