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药用真菌产业发展前瞻

2013-07-23中国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菌物菌类食用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 玉

个人简介李玉,男,1944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0余年来,在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挖掘了大量菌物资源,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创立了“菌类作物学”。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菌类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促进了菌物科学的发展及食用菌产业化升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入全国各省区开展菌类资源调查,获2万余份标本与菌株,发现菌物新种49个,新记录种152个,完成了《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等三部志书的编研,出版了两部专著,使标本及菌种保藏量居于国内前列,成为我国这一领域重要的资源库。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出版了《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一、二及两部目一级专著。发表新种41个,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新种。对黏菌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全新的系统学观点,使我国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这一成果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02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40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创新集成了无公害黑木耳、香菇、灵芝等栽培上的6个标准技术体系,两棚制花菇生产等3种生产工艺,米菇间作等6项生产模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 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成果分别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0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农业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中俄及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和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形成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学术期刊相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将菌物学科与国际接轨,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4次,并被推选为将于2013年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药用菌及2014年第八届国际黏菌大会主席。国内外对李玉在菌物学的研究上给予高度评价。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论著总被引200余次。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李玉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1 食用菌的归属问题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和菌物的关系。食用菌早期放在微生物范畴,由于食用菌是担子菌中肉眼可见、手可摘的大型菌,包括虫生菌、木腐菌、草腐菌、菌根菌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菌物,如密环菌等一些较大的真菌,占地890公顷,重量10 t。据报道中国已知的菌物不足世界已知菌物的百分之一,所以中国菌物资源调查与开发面临艰巨的任务。

什么是菌类作物?菌类作物等同于果树作物、蔬菜作物等作为一个独立的作物而存在。菌类作物是指野生可驯化栽培的蘑菇。中国已知有967种,占世界50%,其中药用菌540种,占世界70%。市场上可见的菌类作物种类约240种,其中可栽培菌类作物有60种左右,包括香菇、平菇、黑木耳、滑子菇、杨树菇、杏鲍菇、姬松茸、大革耳、离褶伞、绣球菌等。

2 目前我国食用菌发展现状

我国食用菌产量近10年平均每年增产135万t,增长率近20%,2011年产值达到1 550亿元。据统计,2011年食用菌产量分布情况为黑龙江248万t,吉林120.9万t,辽宁155.8万t,河北207.8万t,山东315.1万t,河南249.1万t,江苏212.9万t,浙江116万t,福建212.1万t,湖北132.2万t,四川136万t。

当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652家企业中(包括半工厂化生产),日产量超过20 t及以上的企业总计29家,约占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总数的5%;而日产量小于5 t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包括半工厂化生产企业)约有400余家,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日产量5 t以上20 t以下的企业有200余家,占企业总数的30%左右。见表1。

表1 我国日产20 t及以上食用菌工厂化(包括半工厂化)生产企业情况

我国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我国每年农业废弃物有30亿t,如果其中的5%用于栽培食用菌,那么生产干食用菌1 000万t,食用菌中蛋白质如按照19%~35%计算,就相当于190~350万t蛋白质,380~700万t瘦肉,570~1 050万t鸡蛋,2 280~4 200万t牛奶,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菌类生产在食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培植业中实现了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观,实现了3R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秉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以及食物短缺、资源短缺和蛋白质不足的情况下,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食用菌产业真正的实现了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瞻

3.1 加强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

根据食用菌种类差异,规划发展主产区。就一个省来说,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如“东木西草”主要是指吉林省东部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冷资源,比较适合发展平菇、香菇、金针菇、灵芝、黑木耳、猴头菌、杏鲍菇、白灵菇、滑菇、黄伞等木腐菌;吉林省的中部和西部拥有丰富的秸秆作物和畜禽粪便,比较适合发展双孢菇、巴氏菇、鸡腿菇等草腐菌。

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的战略转移趋势。我国食用菌大部分盛产于南方省份,但由于北方拥有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等巨大的优势,因此“南菇北移”已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必然趋势。

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指导,进行产业规划。在产业规划过程中,要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来对相关产业(部门)进行整体规划,确保产业的集群发展,以获得产业最佳收益率。如在某一特定区域进行食用菌产业规划时需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规模、该发展规模需要的生产基质数量和质量以及保证的手段、交通运输能力、运输成本和市场销售能力;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技术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单位的研发能力、生产副产物的处理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等要素;产业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信贷保障体系完善度、各个部门之间关系等方面。

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与生产林的培育工作。每生产1 t鲜香菇,需要消耗0.75~0.85 t干木屑;每立方米椴木产100 kg鲜香菇;做好科学的规划,实现森林资源、环境和产业三者协调发展。

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区,确保遗传基础丰度。

3.2 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

栽培模式隐患:分散经营、管理粗放、难以控制。反作用:“肯定列表”制度、“良好标准”制度。解决办法为:形成配套而全面的标准化体系。

3.3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以科技研究为先导,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协同发展,加强生产设施改造,促进实用小型机械的研发,保护菌农健康技术研发。

3.4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

采用科普宣传的方式,提高公众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形成需求导向的全民拉动和保护的主导产业。由于过度的采集、采伐、放牧等,导致食用菌的生境破坏,从自我做起,广泛宣传,为保护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举办大型活动,例如“全国食用菌烹饪大赛”、“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等。借助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定期播放相关主题的科教篇,并制成光盘,进行广泛宣传。建立蘑菇学校。

3.5 加强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国家给与配套的“惠菌”政策支持,进一步推进食用菌产业的机械化发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

猜你喜欢

菌物菌类食用菌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用显微镜看世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教育部公布新增本科专业名单 菌物科学、食用菌科学获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贵州成立菌物学会 食用菌有“家”了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圆满举行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蘑菇,植物还是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