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隶万象名义》收字层积状况研究

2013-07-16柳建钰刘芹芹李慧楠

关键词:玉篇字书层积

柳建钰,刘芹芹,李慧楠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 12101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字书具有浓厚的层积气息,后代集成性的字书都是先转录前代字书中的已收字,再增补一些未收字,然后按既定原则整理加工后形成的。要想理清楚古代字书所收汉字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建构相对比较科学的字书汉字发展史,必须在确立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等,对古代字书所收汉字的层积状况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具体说来,对古代字书汉字的层积状况进行研究,主要是要清楚地区分古代字书的文献结构层次,考察每部字书分别转收、新增和漏收了多少字和哪些字,描写字书汉字的层积事实,研究字书汉字流变情况,并进而探索字书汉字层积的主要原因及其基本规律。毋庸置疑,无论是对于楷书汉字研究,还是对于科学汉字学理论建构来说,这一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如上认识,本文拟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比较对象,对《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所收汉字的层积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名义》是由日本国弘法空海大师依据我国南朝顾野王《玉篇》并参以他书而编成的一部字书。顾野王《玉篇》以《说文》为本,总会众篇,校雠群籍,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字书,但原本早已亡佚,只有残卷存世。《名义》“分部列字的情况与《玉篇》残卷相合,所收一万六千九百多字亦与野王《玉篇》相当,注文中训释文字的义项也基本一致,只是删去了原书所引经传及野王案语。”(出版说明)[1]故清杨守敬称《名义》“直当一部顾氏原本《玉篇》可矣。”[2]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名义》材料不仅仅来源于《玉篇》,但来自其它字书的材料数量不会很多,《名义》的文献主体仍然是顾野王《玉篇》。因此,可以说,将《名义》与《说文》收字情况进行对比,实际上就是在将顾氏原本《玉篇》与《说文》进行比照。理清楚《名义》的文献结构层次,找出《名义》转收、新收和漏收了多少字和哪些字,对于描写顾氏原本《玉篇》收字的层积事实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所讨论的字头,是指字书中作为被解释对象的汉字。一般包括正字头、释文字头以及笺注字头等三类,正字头即字书作为被释对象的以大字单行排列的字头。释文字头即在释文中被明确指出的字头,绝大多数都是正字头的重文。笺注字头即刊修者在补充性的笺注中明确指出的字头。由于字书编纂时列字解说体例往往不同,因此,字书字头类型也会相应地出现一定的差异,在字头对比时需要灵活处理。

二、《说文》收字情況

许慎在《说文·叙》中明言该书收正篆9353字,重文1163字,合计10516字[3]。但自东汉以来,《说文》历经诸朝传写,伪讹之处颇多。宋徐铉校订的《说文》(即今所谓大徐本《说文》),字数已非许氏所言,且原标字数与实收字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制作大徐本《说文》文本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对《说文》收字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大徐本《说文》字头统计数据迻录如下。

表1 大徐本《说文》字头统计表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除了第五卷、第七卷、第八卷、第十四卷凡四卷标注字数与今计字数没有不同外,其它十卷都有或大或小的出入。第十卷正字头数及第一卷、第二卷、第六卷、第九卷重文字头数统计亦不同,第三卷、第四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第十三卷凡四卷正字头数及重文字头数均有差异。原标字数合计有正篆9420个,重文1280个,今计字数有正篆9431个,重文1279个,分别相差11个和1个,今计字数与许慎所记分别相差78个和116个。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许慎自己统计失误的因素,但出现这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还应该在于《说文》在近九百年的传写过程中,时人或多篡改。徐铉修订时,“详参众本,正误补阙”,将一部分前人妄增之字列入正文,致使《说文》字数古今龃龉。

大徐本《说文》还有32组共计64个重出字头。两字均为正字头者8组:吹(口欠)、否(口不)、詿(言言)、愷(心豈)、誤(言言)、右(口又)、(土水)、辶市(辵辵);两字一为正字头一为重文字头者24组:剫(刀攴)、鞈(革鼓)、揫(手韋)、踞(足尸)、孌(女女)、槾(木金)、蝥(虫蟲)、柅(木木)、恁(心食)、叡(玉爫又)、涶(水口)、蠵(虫虫)、歖(喜欠)、歗(欠口)、沿(水水)、羑(厶羊)、院(阜宀)、悊(心口)、(手丮)、幼欠(欠口)、(心心)、(艸火)(見彳)、輟(网車)。在计算大徐本《说文》收字数时,这些重出字头当首先予以去重。

新附字乃徐铉所加。在其字数统计方面,第六卷、第十三卷也有不同,但新附字总数为402个,并未变化。

依上,不计新附字,大徐本《说文》共收不重复汉字9431+1279-32=10678字,较许氏原记字数10516尚多162字。

三、《名义》收字情況

关于《名义》的收字总数,各家众说纷纭。周祖谟说是16000余字,刘尚慈统计为16938字,周祖庠认为是16917字。吕浩认为,《名义》各部所辖字头数及重文数之和为16429字,除去152个重出的字头,还有16277字。而且《名义》实际收字还要少于这个数[4]。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名义》本身在分部列字方面就比较混乱,字头脱漏、重出者有之,误合、错讹者有之,窜入它字释文者亦不下百条。加之学者各自的计数原则和统计方式不统一,所以会产生收字数量最多相差600多字的现象。

在制作《名义》文本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也对《名义》收字情况进行了考察。

《名义》前十一卷有双字头现象,凡14组28字,如王叅璪、就、備等等,今一并按正字头计算。

表2 《名义》字头统计表

和大徐本《说文》一样,《名义》也存在字头重出的现象,而且数量明显增多。《名义》共有重出字头280组,涉及561字,是大徐本《说文》的将近9倍。如班()、偛(人人)、灋(廌水)、迺(辵ㄋ)、臤(臤貝)、欽(欠金)、挈(丰刀手)、(大大大)。在统计时均当按一字计算。

综上,《名义》共收不重复汉字15925+630-280=16275字。

四、《名义》收字层积情況调查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说文》所收小篆、籀文、古文及奇字均属于古文字,一个古文字字形转写为今文字时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字形:隶定体和隶变体。比如小篆“”可以对应两个字形:、礻舌,前者是篆文隶定字,后者是传承隶变体。尽管二者属于异写字,在统计字数时原则上只能视为一个字[5],但字书收字时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字来处理的。本文也将其视为两个不同字形。

将《说文》《名义》非重见字头数据进行统合,使用函数公式进行字头离析,拣选出《说文》《名义》二书两见者。在此基础上,对二书单见者进行人工甄别,析出具有异写关系者。通过如上步骤,我们基本上理清了《名义》收字层积的具体情況。下面予以具体说明。

1.转收字

这里所说的转收字,专指《名义》所转录的《说文》中的已收字。转收是编纂集成性字书时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后代字书转收前代字书所收汉字是字书层积性的主要表现。考虑到字书编纂时汉字字形会因为多种因素产生异写形体,这里将转收字按照字形同异分为两大类。

第一,字形全同。

《说文》《名义》二书字形全同者凡8453字。这说明《名义》一书中有51.94%的汉字属于转收字。比如《名义·示部》收字127个(不含重出),其中字形全同者有67个,约占52.76%,比如示、祜、禮、禧、禛、祈、禱、祘、禁、禫等等。

第二,字形存在异写关系

《说文》《名义》二书所收字存在异写关系者凡1508字,占《名义》收字总数的9.27%。异写字一般分为构件易位字和构件变异字两大类。其中,构件易位字是指构件数量、功能等属性相同而构件摆放位置不同的一组异体字。构件变异字是因为笔形或笔顺、笔画数量或组合关系等汉字书写属性变化产生的一组异体字[6]。下面分类例释。

(1)构件易位字。

为了同中求变,一些字会发生上下、左右结构的彼此转移或包容关系的有无,虽然构件位置变化了,但造字理据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异体字。《名义》在转录《说文》所收字时,受当时书写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构件易位字。比如:齒差齹(前为《说文》形,后为《名义》形,下仿此)、大此此大、、、、、、、、、虦虥、蜃蜄、蠏蟹翑、翄翅、裵裴、褻、、嗷嗸摲、蹴蹵、鐆等等。

(2)构件变异字。

①笔形不同的异写字。为了便于书写,使笔势畅通,节省书写时间,有时候一些字的笔形可能发生改变,有不少不同字体的楷化字都可归入此类。比如:厎、升、允、皃、、走、足、鏦、召、考、莊荘、逆辶羊、縐、眈、璽、镾、兮、亥、巛川、、秃禿、奸、靑青、赳。

笔形不同的异写还带有较强的类推性,这是汉字类推律发挥作用的表现。“汉字字形演变的全过程中,几乎都有类推律的参与,它是使文字在纷纭中保持相对的规则,在多样中保证字形的相对统一的力量。”[7]比如俗书口厶多混,故凡从“口”之字多变从“厶”,比如句勾、員貟、圓圎、船舩、斝斚、或、淢、逺遠、拘抅、雄、袁、涓等。(不过也有返改字,如“強”本从虫弘声,后错误返改为“强”)“叔”隶书作“”(《礼器碑阴》),楷化即“”字,因此凡从“叔”之字也均俗写,比如淑、裻、踧等。“屯”隶书作“”(《曹全碑阴》),楷化作“”,故从屯之字均俗写,如鈍、庉、純等。这类异写字多是后人沿用汉隶写法所导致的。

②笔顺不同的异写字。笔顺指运笔时笔画出现的先后次序。笔顺的变化会导致异写字的产生。比如汉字书写时一般先撇后捺,所以会产生诸如內内、等异写字。调整笔顺,使得字的书写顺序符合人的生理习惯,追根究底还是为了方便书写。

③笔画数量不同的异写字。又可分为两类,其一为笔画数量增加者,如京亰、景、輬、禓、怨、夭叐、戾、虫、炯、菑葘、奭。增加笔画往往是为了使整个字的形体结构更加平稳方正,协调美观,也可能受到形近字的类化影响,比如“涉”受“少”影响而写作“渉”。还有可能是书写者运笔习惯使然,比如土圡、伎等。其二为笔画数量减少者,如德徳、稻稲、錢銭、餞、纔、惠恵、專専、弁亠廾、桑桒、燒焼、顙、悉、瓜、番畨、烝、戫、瀹、滔、淊、曵曳、勤、疒术、匃匂、揭掲。相对而言,笔画数量减少者要明显多于增加者,这是因为简化是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

④笔画组合关系不同的异写字。包括笔画交接不同、构件组合不同两类。前者如笮、尼、恩、烟、姻女囙、廷、庭、黑且、釜釡、熙熈等。後者如夙、高髙、亭、亳、耴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义》在转收《说文》所收字时,占收字总数将近十分之一的汉字形体已经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其原因与《名义》一书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笔者曾经指出,《名义》作为有体系的中古手抄本字书,保留大量前代及当时的手写俗字字形,不啻是一本比较完整的俗字字样大典[8]。《名义》所转收的这些异写字,与《干禄字书》以及中古碑刻、写本文献中的俗写形体基本保持一致,真实反映了唐代民间用字字样的具体状况,考虑到这些字“自有它的习惯,自成它的条理”,掌握其异写规律,理清其变异过程,对于考察中古字书汉字的字形流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新收字

对比《说文》所收字,《名义》一书中单见者凡6373字,这些字都是《名义》新收字,占收字总数的39.16%,这不仅表明汉魏六朝时期汉字数量正在不断激增,而且也说明顾野王在搜辑新出字形方面着实下了不少工夫。

从新收字分布来看,《名义》新收的6373字分布于331部之中。其中,只新收1字者凡113部。新收字数在100字以上者凡19部,分别为:艸部(441)、木部(210)、虫部(197)、水部(192)、手部(190)、鸟部(187)、心部(156)、人部(149)、肉部(141)、金部(138)、口部(127)、糸部(123)、鱼部(116)、衣部(113)火部(110)、圡部(108)、石部(107)、足部(106)、言部(106),它们共包括3017字,占《名义》新收字总数的将近一半。据何瑞统计,宋本《玉篇》新增字5298字分布于139部,其中增字在100字以上的部首有14部,分别是水部、艸部、竹部、口部、心部、手部、虫部、木部、山部、石部、人部、鸟部、目部、犬部[9]。它们共包括2261个新收字,占《玉篇》新收字总数的42.68%。笔者对《类篇》新收字也做过统计。《类篇》新收之6585字分布于336部,其中增字在100字以上的部首共计24部,分别是艸部、女部、木部、水部(以上四部新收字均超过二百)、心部、口部、手部、言部、竹部、山部、虫部、火部、隹部、衣部、糸部、人部、足部、肉部、金部、鸟部、石部、目部、疒部和土部。它们共包括3524个新收字,占《类篇》新收字总数的一半以上[10]。

从以上数据能够看出,从《名义》到宋本《玉篇》再到《类篇》,其增字格局上基本保持一致。这些部首绝大部分都是古今一贯的常用高频构件,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这也充分说明:一方面,人们在造字时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笔画较为简易的部首的选择倾向性增强;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讲,汉字义符的类化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汉字义符系统也在不断得到明显的优化。

按照收字来源看,《名义》新收字主要来源于各类典籍。来自于小学典籍者如蔝、蔬、衱、鸙、恀、逼、粥(《尔雅》)、彴(《尔雅》郭注)、忄詈、筕、蛒、鍏(《方言》)、罳、弣(《釋名》)、目舌、璟、錀(《埤苍》)、、柊、、劤、讑、艆(《广雅》)等等。从小学典籍中搜辑新收字,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名义》本身的典范性。而来自于非小学典籍者数量也不少,如“祚”出自《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悾”出自《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鄀”出自《左传·定公六年》:“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蜷”出自《管子·轻重丁》:“是以外内不蜷,终身无咎。”“鴖”出自《山海经·西山经》:“(符禺之山)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玢”出自司马相如《上林赋》:“珉玉旁唐,玢豳文鳞。”“馥”出自左思《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名义》所收的一些字还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在文献中出现的新字,比如扂、、、瓻、等等。《名义》一方面补收《说文》未收或漏收之字,一方面又吸收了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孳乳产生的新字,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可资利用的宝贵文字资料,这种做法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名义》新收字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说文》已收字的异构字,二是《说文》已收字的分化字,三是与《说文》已收字无异体分化关系的新字。

(1)《说文》已收字的异构字。大多由表义构件或表音构件的更替造成。比如:诃 -呵。《名义·口部》:“呵,呼多反。怒责也。诘也。”《原本玉篇残卷·言部》“诃”字下引《说文》曰:“大言而怒也。”又曰:“《字书》或为呵字,在《口部》。”据此,则《名义》据《字书》收入“呵”字。口言为义近形旁,可以通用,“呵”乃“诃”换形异体字。《史记·田叔列传》:“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汉书·食货志下》:“(吏)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颜师古注:“呵,责怒也。”

(2)《说文》已收字的分化字。比如:棱-祾:《名义·示部》:“祾,力矜反。祭也。福也。”“祾”字首见于《广雅·释天》,《名义》据《广雅》收入。《玉篇·示部》训作“祭名。神灵之威福也。”按,此义本作“稜”。《汉书·李广传》:“威稜憺乎邻国。”李奇注曰:“神灵之威曰稜。”《后汉书·王允传》:“刚稜疾恶。”李贤注:“稜,威稜也。”《玉篇·禾部》:“稜,俗棱字。”则字本当作“棱”。《说文·木部》:“棱,柧也。”胡吉宣《玉篇校释》认为,“柧棱漏角,故生威义。以言神灵而变从示。”可见,“祾”实乃“棱”分化字[11]。

摧-慛:《名义·心部》:“慛,才回反。悲也。忧也。”“慛”字亦首见于《广雅》,《释诂一》:“慛,忧也。”又《释训》:“慛,慛悲也。”《名义》据《广雅》收入。《玉篇·心部》:“慛,昨回切。悲伤也。”按,此义本作“摧”。《说文》:“摧,挤也。一曰挏也。一曰折也。”《玉篇·手部》:“摧,在回切。折也。《诗》曰:‘室人交徧摧我。’摧,沮也。”汉苏武《诗》之二:“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晋潘岳《寡妇赋》:“顾影兮伤摧,听响兮增哀。”又,《说文·人部》:“催,相俦也。”《玉篇·人部》:“催,迫也。”摧、催同源。由迫义引有悲忧义,后乃换形从心分化作“慛”。《司隶从事郭究碑》:“喆人其徂,万夫惨慛。”《繁阳令杨君碑》:“嗟乎何及,哀兮慛伤。”其他如甗山甗、敦、平評、馁、草騲等等。

(3)与《说文》已收字无异体分化关系的新字。这类字总体来看比较少。比如高頁(《页部》:“高頁,口倒反。大也”)、自頁(《页部》:“自頁,辅贰反。首子”)、嗕(《口部》:“如属反。羌别种也”)、骨圭(《骨部》:“口圭反。六畜顶中骨也”)等等。

字书新收字的整理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项工作不仅可以确定单个汉字产生、变异与消亡的具体情况,还有助于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汉字造字理论,并可以纠正大型字辞书的失误,沟通汉字字际关系,提供文献用例和收录依据[12]。《名义》一书中的新收字字数众多,来源多样,字际关系也比较复杂,这部分汉字是《名义》所收字整理和研究的核心内容。

3.漏收字

相对于《名义》所收字,在《说文》中单见者凡776字,也就是说,这些字《名义》漏收了。比如《玉部》璚、琁、珛、璂、玧等字漏收,《木部》杻、樗、梤、槑、條、檼、木置、槏、槍、木省、栚、棅、樐、橃、楫、欚、校、樔等 40 多字漏收。众所周知,任何一部字书,在收录字头方面要做到包罗无遗都是很困难的。可以说,字头漏收是字书编纂过程中一个无法彻底避免的现象,大凡后代字书在前代字书基础上进行编修,总会出现一些漏收字。比如《类篇》是中古时期集大成性的官修字书,其母本——《集韵》收字时务从该广,“凡经、史、子、集、小学、方言采撷殆遍”(段玉裁《<集韵 >校跋》语)[13],但《类篇》还是漏收了一批已在其他字韵书中出现过的字,比如匚其(《说文》)、尚殳(《名义》)、、惿、忄彗、燇(《玉篇》)、歹龍、辶公、閿、辉(《广韵》)、米黄(《集韵》)等。尽管如此,《名义》漏收《说文》中已经出现的字竟达七百多个,出现这种失误,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名义》收字层积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包括对《说文》《名义》收字数量的计算机辅助调查以及对《名义》收字层积状况的分类描写和解释。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历代字书收字确实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们会转收前代字书已经收录的字形,另一方面,它们也能与时俱进,非常注意从文献中搜辑前代字书漏收的字,这使得历代字书具有非常明显的层积性。另外,正如李荣先生所指出的,“书籍传抄刻印的过程,就是文字不断‘当代化’的过程,也就是文字演变的过程。”[14]换个角度来说,字书的层积过程,其实也就是汉字字形不断当代化和变异化的过程。《名义》中存在大量《说文》所收字的异写形体,而且这些字形又是当时社会用字状况的真实反映,这种在层积中不断变异的字书收字现象,是如上观点恰如其分的注脚。

就存在状态而言,汉字可以分为语篇中的汉字和字书中的汉字两种,这两种状态下的汉字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字形变化。相对于前者,字书中的汉字,其材料是封闭的,而且受层积性特点的制约,其字形变异线索相对来说也比较显豁。考察和研究这部分汉字的变异现象,理清其形体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理应处在全面整理历史汉字程序的第一位。本文之所以要探讨《篆隶万象名义》的收字层积状况,其原因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注 释:

① 大徐本《说文》释文字头共有178个,如珫、炬、炒、尖、免等等。因释文字头是从徐铉注释中提取出来的,并非许书原有,本文暂不将其作为对比数据处理。

② 《说文·丄部》:“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此条在说解中指出“二”为“上”字古文。因为此非徐铉释文重文,故今予以补入并计数。

④ 《说文·骨部》:“骴,鸟兽残骨曰骴。骴,可恶也。从骨此声。《明堂月令》曰:‘掩骼薶骴。’骴或从肉。”按照《说文》重文列字说解体例,此处当脱“月此”字篆文形体。今予以补入并计数。

⑤ 原书第十卷、第十五卷均缺。卷次排至第五十卷后,复从第十五卷之下开始计数。前五十卷每卷所收字数最多355字,最少仅89字。后十五卷每卷所收字数最多798字,最少340字。前五十卷应该是空海拆分《玉篇》十五卷之后形成的。

⑥ 原书卷卅二和卷卅三位置颠倒。

[1](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1.

[2]杨守敬.日本访书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38.

[3]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9.

[4]吕 浩.《篆隶万象名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28-29.

[5]李运富.汉字汉语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68-69.

[6]易 敏.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60.

[7]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777.

[8]柳建钰.《篆隶万象名义》俗字小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8-52.

[9]何 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定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164.

[10]柳建钰.《类篇》新收字考辨与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35-36.

[11]胡吉宣.玉篇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2.

[12]柳建钰.字书新收字整理研究刍议[J].海南大学学报,2012(4):63.

[1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0-151.

[14]李 荣.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J].中国语文,1980(1):6.

猜你喜欢

玉篇字书层积
低温层积对3种椴树属植物种子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基于层积的文冠果种子破除休眠研究
低温及赤霉素处理对丝绵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无字书图书馆(节选)
《玉篇》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综述(2000—2016年)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雁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