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智哲学看委婉语

2013-07-16

关键词:意向性心智话语

刘 鹏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委婉语常被视为禁忌语的对应物,可归为修辞格,但其实质就是一种语言替代现象。学术界对委婉语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描写”到“解释”的研究历程。前者主要涉及起源、定义、性质、分类、修辞特点、语用功能及翻译等。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在汉语界有 广泛的影响,如陈原[1]343,陈松岑[2]73,王逢鑫[3]196-203。这类研究奠定了委婉语研究的基础。随着语言学研究从描述向解释的转向,更多的研究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来探究委婉语,主要表现为借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礼貌原则、顺应理论等)以及其他如心理因素等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委婉语运用的心智条件、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与禁忌语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委婉语产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审视,以期为委婉语的理解和应用提供心智层面的解释依据。

一、心智哲学与委婉语研究

心智哲学是与人的身体构造、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心智状况等密切相关的理论,是一种“涉身哲学”,研究认知主体心智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同时也关注同大脑和心智相关联的语言能力问题。其秉承认知科学的涉身哲学观,借助“语言”媒介,试图发现人类心智和智能的本性和工作机制,从而解决心身(mind-body)问题、人类的意识、意向性、心理随附性等哲学问题[4]。语言研究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大脑功能和认知状态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心智与语言关系的解说,以说明意义是如何建立在更具生物学意义的心脑关系之上。从根本上说,语言所表达的就是人的感知和感受[5],也就是心身关系问题。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从心智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探索语言运用背后心智运作的机理。因此,我们可以对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开展研究,对其产生机制作出心智方面的阐释。

1.意向性:委婉表达的起点

意向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6]。John Searle把意向性同语言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比意向性活动和言语行为对事物的表达,发现二者类似的结构层次,并指出意向性在语言层面的结构特性就在于某一种心理模式及其对内容的描述构成了意向状态[7]357。John Searle还把意向性视为构筑社会的基础,认为其中语言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8]16-25。总体上说,意向性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意向性具有关指性,即是关于什么的,具体体现为话语表达的取向和话语关注的焦点内容。意向性是心智的一种特性,正是通过这种特性,心智可以指向一个客体对象并表示对它的信念、愿望、希冀、憎恶、赞扬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心智与世界的关联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意向性状态来实现的[9]。也就是说,社会中的人只有通过心智的意向性关指作用,才能开展对象性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意向性具有寄生性,即语言表征特性。心智指向一个对象并就此对象表达某种心理状态时需要一定的媒介,即凭借的工具。“把人的意向性‘寄生’在一个句子、一个表达式之上”,这样意向性即为“寄生意向性”[5]。将体现意向性的各种心理状态以一定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于是有了意向性的语言表征。这种表征使人们相互传情达意成为可能。

第三,意向性在进行语言表征时具有选择性。心理学家发现,认知主体总是倾向于关注那些对于自身可能有意义的事物,这就需要在行为和认知中选择与定向对自身有意义的事物[9]。可见,客观对象的具体语言表征是意向性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

心智哲学对语言的研究表明,语言的运用源于人的身心关系,语言所表达的就是人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委婉语的生成起始于话语主体的心理意向性,即话语主体确定针对委婉表达需要所确立的意向,并确定委婉语意向性的关指性,表明它是针对什么而表达的,并在意向性表征过程中体现出选择性和语言表征性,反映我们为什么要选定委婉语的某一特定形式来对委婉语意向性所关指的内容进行表征。因此,说委婉语的生成以意向性为起点,指的就是以话语主体的心理意向性作为语言运用的起点。一个委婉语是由意向关指性、选择性和语言表征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人们倾向于认为委婉语的运用是因为禁忌语的存在,容易误认为委婉语与禁忌语相伴而生。一个委婉语表达式涉及事物的概念化过程,只有厘清其间涉及到的概念内容和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逻辑联系,我们才能认清委婉语的本质,更好地表达或理解这些话语。那么,从本质上讲委婉语究竟是什么呢?同禁忌语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类问题将在下面的分析中进行解答。

2.属性二元论和心物随附性与委婉语

感知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10]。感觉是人体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感觉信息包括了感觉所引发的一定的心理感受;语言的表达(包括委婉语的表达)也是以此作为基础的。这里涉及心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身心关系。在当代的心智哲学研究中,戴维森提出的“属性二元论”[11]207-227对我们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物质具有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两种属性,前者是指物质本身可验证的物理生化属性,后者则是指由物理属性作用于认知主体后所激发的对该事物的心理感受。因此心理属性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属于物理属性,因此这一属性具有随附性,即心理随附性,或称“心物随附性”。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认为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后者对前者是既依存又自主的关系。委婉语也是这样。其生成一般是先根据意向性的指向性获得事物的物理属性,然后根据心物随附性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这一选择有一定的依赖性,又表现出一定的自由,譬如想要表达“死亡”,可能选用“逝世”、“蹬腿”、“回宫”这样的委婉说法;也就是说,同一物理事件可以被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自主意识得到不同的感受并选择不同的语言表征方式。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委婉语所涉心智活动研究时,不仅要考虑物理事件所固有的物理属性,还要充分考虑到随附于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信念、愿望、情感等)对委婉语运用的影响。委婉语的语言表征避实就虚,即将“直言”转换为“委婉语”,其实质就是一个物理事件引起的话语主体的心理感受,再将心理感受这一意向内容进行选择定向后由委婉的说法替代直说进行语言表征的过程。委婉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表达人们对物理事件的感知和认识;认知主体的心理感受同物理事件的关系又涉及心智哲学所研究的心理随附性。也就是说,对委婉语的研究离不开对心物随附性的说明。

委婉语使用的起点是确定话语主体针对语言交际的需要所确立的意图和趋向,并确定一种特定的意向状态,也就是确定委婉语的意向性的关指性和选择性。委婉语表达意图的关指性指它是关于什么的,而委婉语的选择性特征则反映了我们为什么要运用委婉语而不是直言其事。总体来说,委婉语运用的语用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有时还略带幽默、讨好或礼貌的语气;这些正是委婉语意向性所体现出的最基本的语言表征特征。

二、基于心智哲学的委婉语生成机制分析

请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委婉语定义:委婉语词指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1]343。用来替代或暗示禁忌词语的成分就叫委婉语[2]72。委婉词是取代粗俗的、不尊重人的、不宜直说的、令人不愉快的或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或词组,而使用和缓的、含混的、兜圈子的、好听的、令人愉快的或不得罪人的词或词组[3]196。

上面的三种定义或解释表明,委婉语就是一种替代性话语。从定义上说,使用“粗俗的、不尊重人的、不宜直说的、令人不愉快的或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或词组”,于人于己都不利,于是代之以“和缓的、含混的、兜圈子的、好听的、令人愉快的或不得罪人的词或词组”。如果仅仅从礼貌角度或语用顺应的角度来解释诸如此类的替代性话语的语用动机,不免有以偏概全、削足适履之嫌。从根本上讲,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性话语,具有替代性话语的语用特征,其生成和理解无疑都要受到言说双方的认知语境的制约;从语义结构上来看,它体现了一种“直言”和“委婉语”的喻指或替代关系。委婉语这种修辞话语表达甚至句法结构的变换,可以从心智哲学的角度作出解释,以期能还原话语主体的心理现实。

1.委婉语程序分析图

委婉语的运用涉及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表现为话语主体想要表达的内容;话语态度是说话人所持有的语用目的,例如间接委婉或谐谑挖苦等。我们提到一个事物有意不说它本来的面目,而要换一个说法(如“西归”之于“死亡”)等,体现出不同的意向态度,是心智对意义的意向性选择。意向性的选择所关涉的诸如信念、感受、情感等态度通过事物的心理属性表达显露出来。从心智哲学来说,一个物理事件可能引发多种心理感受,而同一种心理感受也有可能来自不同的物理事件,这里就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

委婉语义的选择性替代机制是基于概念的外延内涵的传承。通常地,完整的隐喻性话语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语词。具体到委婉语而言,本来想直说的内容称为“本体”,而变通而来的替代性或隐喻性话语则为“喻体”,喻体就是在原本可以直说的内容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是从话语中的隐形的本体生成的[12]。外延内涵传承说认为,传承就是本体把自己的外延或内涵内容进行分解,再根据语境选择一个延项或涵项内容“输传”出去,据此选择一个有相似关系的事物作为喻体,用能表征这一喻体的概念词语来承载[12]。这种传承本质上就是替代。

下面以“死亡”事件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死亡”事件是话语主体想要表达的内容,但不便直说,为了使表达不让人感到恐惧或伤害他人情感,这里用了“乘鹤西归”这一替代性说法,体现话语主体的委婉态度,结果形成了委婉语。也就是说,在确定了“死亡”为表达内容后,选择什么样的物理事件作为喻体是可以由心物随附性作出调节的,尽管相关的委婉说法有很多,其中“乘鹤西归”作为喻体相对于“上西天”之类的说法就体现出话语主体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能给受话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关于“死亡”的其他隐喻如“弯回去”、“回克”、“吹灯”和“吹灯拔蜡”等也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的结束。另外有一些委婉语则是采用转喻式的说法,用人死时的种种表现如“没气儿”、“咽气”、“踹腿了”、“踹了”、“喘灯”、“蹬腿”、“挺了”等形象作为喻体来替代。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趋利避害,避免语言引起的负面刺激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和消极情感的产生,往往避免直说不洁之物如屎、尿、屁之类,不雅如人体性器官,不吉如凶、病、死之类,因其令人产生负面情感联想,而代之以间接委婉的语言形式。如是种种委婉表达形式都体现出话语主体的意向性选择态度。

图1 委婉语程序分析图(参照徐盛桓[10])

委婉语表达所涉及到的传承可分为两种: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传承。以上讨论的是基于隐喻的自然意义的传承,而非自然意义的传承也是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趋利避害,基于某种关联而采用的借代式传承。非自然意义的传承委婉语是自然意义传承委婉语的延伸。

2.非自然意义的传承委婉语的运行机制分析

委婉语的非自然意义的传承是指语言表征过程中,有时需要借助语音、语义的双关来完成整个委婉语的生成。格式塔心理学的相邻律和相似律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相邻相似除要求一定的物理性质的基础外,有些还需要心理性的想象和认同;相邻和/或相似认定的过程就是一种以关系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所谓以关系的方式把握世界,就是把握住认知语言学所说的世界的“关系性”:具有常规关系的两事物互为对方的“关系体”,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将事物连成一个可以理解、可以解释、可以预测的网络[13]。譬如,缘于语音相邻原则有时产生禁忌语。替代禁忌语的音即为婉音,如动物义的“鸟”为避diao,由d声母改读为 n 声母[14]。

下面以“帆船”、“翻船”和“风船”[15]为例解析委婉语的非自然意义的传承过程,如图2所示。“帆船”语音上与“翻船”相同,“翻船”这一物理事件所随附的心理属性于是移植到“帆船”上,因而船家为图吉利,避说“帆船”而改称“风船”。可见,在意向性原则下,基于对灾祸的本能性求免与对幸福安康的本能性求得这两个定向性原则,人们常常不直言其实,而改换成委婉性说法。这表明,在语言运用中,感觉知觉的过程是从意向性开始的,是意向性选择了以什么开始、考虑哪些变量或因素。可以说,意向性、心理属性和心物随附性等心智因素在委婉语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图2 委婉语(参照何爱晶[7])

委婉语同禁忌语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尽管多数情况下委婉语与禁忌语可以视为互为对方的“关系体”,但委婉语与禁忌语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委婉语涵盖的范围要明显大于禁忌语,禁忌语不一定非得可通过隐喻义、转喻义或借代义传递出意欲表达的内容;禁忌语之所以成为禁忌,大都是社会文化习惯或行业规则不允许直说或直接去做。要表达禁忌的内容,理所当然地要用到委婉语以代之。而在更多的社交场合,是因为话语主体因应具体语境措辞时用趋利避害的委婉说法代替直白表述,从而达到利人利己的效果。

三、结语

委婉语这种替代性话语的形成过程与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涉及的心智因素主要有意向性、心理属性、心物随附性等。无论是自然意义委婉语还是非自然意义委婉语,都是以话语主体的意向性为起点,根据其意向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语言表达。事实上,包括委婉语在内的各种语言替代现象都是认知主体在意向性的关指作用下获取感觉信息,并由心智根据话语交际的动机和目的将物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涌现成一种特定的话语表征形式,以满足交际的即时之需。

[1]陈 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何爱晶.心智哲学观照下的名——动转类思维机制研究[J].外国语文,2010(5).

[5]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2011(4).

[6]何爱晶.转喻的意向性解释——心智哲学视域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5).

[7]何爱晶.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现代外语,2011(4).

[8]Searle,J.Making the Social World[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9]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外国语文,2010(5).

[10]徐盛桓.心脑关系: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华南师范大学举办徐盛桓从教五十周年系列讲座讲稿)[R].2011,广州.

[11]Davidson D.Mental events[M]//Reprinted in D.Davidson,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

[12]徐盛桓.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心智再阐释[J].外语教学,2012(1).

[13]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

[14]郭沈青.北京话语讳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15]董绍克,赵春阳.避讳语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猜你喜欢

意向性心智话语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