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13例门诊疑似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者感染特点分析

2013-07-08赵洁赵志军赵玥师志云张玉英贾伟魏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性传播性病病原体

赵洁 赵志军赵玥 师志云 张玉英 贾伟 魏军

3013例门诊疑似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者感染特点分析

赵洁 赵志军★赵玥 师志云 张玉英 贾伟 魏军

目的了解某医院门诊患者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单纯疱疹病毒(HSV-II)、人乳头瘤病毒(HPV-6/11)5种性传播疾病(STD)病原体的检出情况、分布情况和流行特征,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3013例患者进行NGH、CT、UU、HSV-II、HPV-6/11病原体DNA定量检测。结果STD病原体总阳性率为23.13%(697/3013),NGH、CT、UU、HSV-Ⅱ和HPV-6/11阳性率分别为8.32%(60/721)、15.99%(137/857)、34.80%(371/1066)、34.41%(85/247)和36.07%(44/122),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20.09%和32.46%,21~40岁年龄段患者占84.66%。结论加强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STD病原体的检测,对STD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应引起社会关注。

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荧光定量PCR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通常是由性传播微生物,如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等引起[1],可导致淋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女性不孕和男性免疫性不育,孕期妇女感染可导致妊娠不良、新生儿黄疸及低体质量新生儿[2~5],近年来该疾病在我国感染率呈增长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其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感染现状,对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5种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301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患者,男性2215例,女性798例。年龄范围0~80岁,其中,0~20岁78人、21~30岁1943人、31~40岁608人、41~50岁332人、51~80岁52人。标本包括阴道分泌物、尿道分泌物、病变部位刮出物、疱液或生殖道赘生物,医师用无菌拭子采集后立即送检。

1.2 试剂及仪器

采用美国ABI公司7300型荧光定量PCR仪进行NGH、CT、UU、HSV-Ⅱ、HPV-6/11测定,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按仪器和试剂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在体外模拟DNA复制,在引物介导下,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三个阶段,使特异的DNA片断数量呈指数倍数增加的过程。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果判定:如果增长曲线呈S型且CT值<30,则判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如图1所示;如果增长曲线不呈S型或CT值≥30,则判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如图2所示。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013例患者NGH、CT、UU、HSV-Ⅱ、HPV-6/11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5种性病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3.13%,HPV-6/11和UU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6.07%和34.80%。其中,CT、UU、HSV-Ⅱ、HPV-6/11与NGH阳性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21.0523,P<0.01;χ2=164.7996,P<0.01;χ2=98.3393,P<0.01;χ2=74.2637,P<0.01),见表1。

2.2 不同性别NGH、CT、UU、HSV-Ⅱ、HPV6/11阳性率分布

此5种病原体总阳性率男性为20.09%,女性为32.46%,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HPV-6/11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NGH、UU阳性率明显低于女性(P<0.01),男性、女性CT、HSV-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013例患者NGH、CT、UU、HSV-Ⅱ、HPV-6/11检测结果(%)Table 1 The test results of NGH, CT, UU, HSV-Ⅱand HPV6/11 in 3013 patients (%)

表2 不同性别NGH、CT、UU、HSV-Ⅱ、HPV-6/11阳性检出情况(n,%)Table 2 The positive detection condition of NGH, CT, UU, HSV-Ⅱand HPV-6/11 in different gender (n, %)

2.3 不同年龄患者NGH、CT、UU、HSV-Ⅱ、HPV-6/11感染构成分布

其中,21~30岁和31~40岁年龄组人群NGH、CT、UU、HSV-Ⅱ、HPV-6/11病原体感染者所占比例最高(84.66%),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ST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在性传播疾病中,NGH、CT、UU、HSV-Ⅱ、HPV-6/11较常见,本文结果显示:NGH、CT、UU、HSV-Ⅱ、HPV-6/11此5种病原体检出率分布为8.32%、15.99%、34.80%、34.41%、36.07%,总检出率为23.13%。

不同性别感染情况显示,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女性UU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HPV-6/11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NGH、UU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女性(P<0. 01);男性、女性CT、HSV-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性病病原体总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说明女性感染较男性更为严重,这可能由于男性性传播疾病患者症状较明显,且多有明确的非婚性接触史,因此主动就诊率较高,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减少了混合感染的机会。而女性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经配偶传染,而且症状不明显、不特异,主动就医率较低,延误了治疗,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此外,可能与男女泌尿生殖道的结构和微环境差异有关[7]。

不同年龄感染情况显示,21~30岁和31~40岁年龄组人群NGH、CT、UU、HSV-Ⅱ、HPV-6/11病原体感染者所占比例最高为84.66%,说明中青年就诊者泌尿生殖道病原体阳性率高,可能与性活跃有关[8],提示临床上应加强中青年人群的性病防治工作,引起社会关注。HPV感染非常常见,80%的女性一生中有过HPV感染,但绝大多数感染者是一过性的,甚至不需要做任何治疗,凭借自身免疫系统即能自行消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仅有少数感染者会发生慢性持续性感染,极少数进展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9]。高水平的UU感染可能是HPV感染的辅助因素,并在HPV促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10]。同时,我国宫颈癌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占世界的1/3,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13.15万,约有50 000例死于宫颈癌[11]。

性病由于其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使其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及难度高于其他传染性疾病,性病对社会的影响已远远超过疾病的本身。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性疾病的监察及监管制度,全力杜绝性疾病的发生,对于已出现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方针,将该疾病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同时,需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培训,提高实验室和临床诊断能力[12],提高性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网络直报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早发现患者,使患者得到规范治疗,提高性病诊疗质量,促进性伴同治工作[13],从传染源上控制性病的传播。

表3 NGH、CT、UU、HSV-Ⅱ、HPV-6/11阳性患者的年龄构成(n,%)Table 3 The age structure of NGH, CT and UU, HSV-Ⅱ, HPV-6/11 positive patients (n, %)

图1 荧光定量PCR阳性扩增曲线Figure 1 The positive amplif i cation curve of real-time PCR

图2 荧光定量PCR阴性扩增曲线Figure 2 The negative amplif i cation curve of real-time PCR

[1] 董艳双. 性传播疾病的研究现状[J]. 医学综述, 2008, 14(6): 875-876.

[2] 陈慧, 连石.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1): 55-57.

[3] 钟明, 王艳, 白芳, 等. 女性不孕症子宫颈糜烂与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3): 260-262.

[4] 何莲珠, 梁国明, 廖志冰, 等. 性传播疾病对男性免疫性不育的影响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3): 269-271.

[5] 方霞. 解脲支原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J]. 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8): 1177-1178.

[6] 姚敏, 阮国杰. 海口市STD患者6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6): 1318-1319, 1362.

[7] 孙丽君, 刘翠娥, 王玉江, 等. 性病门诊就诊者泌尿生殖道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 13(2): 141-142.

[8] 王金燕, 徐旌, 刘东海, 等. 性病门诊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3, 9(4): 225-227.

[9] 石一复, 李娟清. 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其预防性疫苗的现况[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0, 3(2): 8-12.

[10] 张立冬, 裴静, 张慧敏, 等. 高危型 HPV 阳性患者宫颈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与宫颈组织学改变的关系[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0, 24(5): 346-348.

[11] 田永强, 朱中元. 以PCR为基础的HPV检测及其在宫颈癌筛查和治疗中的价值[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3): 419-422.

[12] 刘宏成, 李莹, 杨闰平. 2008-2010年兰州市性病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2, 28 (2): 217-219.

[13] 邱莉霞, 许宗严, 郑铁洪, 等. 深圳市福田区2005-201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 22(40): 22-25.

Inf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3013 cases of out-patients suspected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pathogens infection

ZHAO Jie, ZHAO Zhijun★, ZHAO Yue, SHI Zhiyun, ZHANG Yuying, JIA Wei, WEI Jun
(Clinical Laboratory Center,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 750004, China)

Objective The detection, distribu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5 kind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pathogen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Neisseria gonorrhoeae (NGH), Chlamydia trachomatis (CT),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II),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6/11), which provided a basi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of these STDs. Methods NGH, CT, UU, HSV-II, HPV-6/11 pathogen DNA of 3013 cases out-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FQ-PCR method. Results STD pathogens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23.13% (697/3013). The NGH, CT, UU, HSV-II and HPV-6/11 positive rate was 8.32% (60/721), 15.99% (137/857), 34.80% (371/1066), 34.41% (85/247) and 36.07% (44/122),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 of male and female were 20.09% and 32.46%, re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ith 21 to 40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84.66%. 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urogenital tract inf l 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D pathogen detection, ST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hich should arouse social concern.

STD; NGH; CT; UU; HSV-II; HPV-6/11;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NZ1215)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宁夏,银川 750004

★通讯作者:赵志军,E-mail:z15815z@163.com

猜你喜欢

性传播性病病原体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2010~2015年合肥市某三甲医院梅毒流行特征报告
性病并不是只能通过性传播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艾滋病的防治与护理
中医外科学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章节教学的体会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