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探讨

2013-07-01王大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1期
关键词:根治性胃肠道外科

王大山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外科,辽宁 铁岭 112000)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探讨

王大山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外科,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呕血、黑便、腹痛或不适感、贫血及肠梗阻等临床症状。28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胃部间质瘤发生率及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5年,随访27例(96.43%),肿瘤复发与转移6例(22.22%),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全部恢复。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结论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对原病灶、转移病灶进行切除,其疗效显著。

GIST;临床特点;外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的间叶性肿瘤,主要成分为梭形细胞、上皮细胞,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其在组织出现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均不同于常见的胃肠道肿瘤[1]。GIST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诊断的准确性较低,易发生漏诊、误诊[2]。笔者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2月至2007年10月GIST患者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7.7±3.9)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等证实,CD117阳性33例,CD34阳性17例。原发肿瘤发生在胃部16例(胃底部6例,体部5例,窦部4例);发生在十二指肠5例(十二指肠降部3例,水平部2例);发生在小肠10例(空肠6例,距离屈氏韧带6~115cm,回肠4例,距离回盲部14~96cm);发生在直肠2例,距离齿状线约6cm,均位于直肠左右两侧壁。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发现胃、小肠、腹腔占位28例(84.85%);22例行纤维胃镜检查,其中发现胃肠腔内黏膜下有隆起型肿块,且有伴发溃疡、出血等症状21例,活检病理均未确诊,5例又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考虑可能发生胃间质瘤;22例患者进行CT、MRI检查均发现腹腔内存在肿块,均清晰可见肿瘤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器官;2例行消化道X线造影,均无肿瘤显现。5例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术前,均经CT、MRI检查后发现转移病灶。2例GIST患者术前均活检确诊。28例患者未发生远处转移,均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均未显示切缘有肿瘤细胞残留。5例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中,2例为左肝外叶单发转移,行原发灶与左肝外叶切除术;3例患者为多发,发生在肝脏Ⅴ、Ⅵ、Ⅶ期,均行原发灶切除术,术后进行药物辅助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检查

由表1可见,本组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与胃、十二指肠,其中症状为呕血10例(30.30)、黑便12例(36.36%),且大量出血;14例患者入院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贫血;腹痛或不适感17例(51.51%),多发生在小肠,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痛、便血,且肿块可长期生长、形体颇大;肠梗阻3例(3.06%)。大部分患者均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与其他临床表现相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3例患者临床检查比较(例,%)

2.2 2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临床诊断结果及复发率比较

本组28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由表2可见,胃部间质瘤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部间质瘤发生率也较高。

表2 28例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与随访情况(例,%)

2.3 随访率与复发率

术后随访1~5年,平均(2.4±0.7)年。由表3可见,本组随访27例,随访率为96.43%,肿瘤复发与转移6例(22.22%),时间均为术后3~24个月,平均(17.9±1.5)个月,其中胃部复发转移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复发与转移患者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全部恢复。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见表3。

表3 随访率与复发率的比较

3 讨 论

以往GIST被认为与一般的肿瘤组织形态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过去病理技术的不完善,与胃肠道大量梭形细胞肿瘤中残留有平滑肌或神经束等因素,而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4]。近年来,大量临床病例学证实,GIST可能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其细胞是唯一表达癌基因CD117与CD34的细胞,有着特殊免疫性状、组织学及多向分化特点,可向平滑肌、神经或不定向分化,是胃肠道黏膜下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之一[4]。

GIST早期不易诊断,消化道内镜、腹部超声、CT、MRI、消化道X线造影等辅助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帮助[5]。消化道内镜一般不能准确判断GIST,联合内镜超声或CT等检查,可使阳性检出率增高。本组结果显示,GIST胃部发生率较高,占46.43%(13/28),其次为小肠32.14(9/28),部分发生与十二指肠、直肠等部位。本组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可能与肿瘤大小、部位及性质有关。大部分出现均出现腹痛、呕血、黑便、贫血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

目前,GIST治疗主要手段为外科手术及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但外科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案[6]。根据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全身情况等确定手术切缘与切除范围[7]。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组织病理检查,并检查切缘,确保根治性切除。本组28例患者均进行根治性切除术,未显示切缘有肿瘤细胞残留。5例伴肝转移患者,2例行原发灶与左肝外叶切除术,3例行原发灶切除术,术后进行药物辅助治疗。随访无复发与转移,可见直肠间质瘤多数术前活检均可确诊,如果患者术前伴有肝转移,尽可能采取手术切除,转移病灶不适合切除者,可于术后进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疗效确切,复发与转移的患者,给予再次手术治疗,也可取得满意疗效。

[1] 顾渊.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海军医学杂志, 2012,33(1):69-71+76.

[2] 李丰.胃肠道间质瘤30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17):181-182.

[3] 罗华友,钟鸣,田衍,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8(3):53-55.

[4] 李健丁,郑玉聪,贺敬红,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2): 7-8.

[5] 魏志刚,韩超,李健丁.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 72-76.

[6] 徐会俭,梁辉.胃肠间质瘤36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江苏医药,2011,37(20) 118-119.

[7] 孙勇军.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附120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 51(30):76-77.

R735.2

B

1671-8194(2013)11-0115-02

猜你喜欢

根治性胃肠道外科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