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16例临床病因分析

2013-06-12鲁桂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5期
关键词:生期足月儿母乳

鲁桂宏

(湖北省浠水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 浠水 4382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16例临床病因分析

鲁桂宏

(湖北省浠水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 浠水 438200)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方法 对我院 2009 年 3 月至 2012 年 3 月 816 例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早期新生儿所患高胆红素血症以围生期因素、感染性疾病、母乳性黄疸、ABO 溶血为主要致病因素;晚期新生儿则以母乳性黄疸,感染性疾病为主要致病因素。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病,其病因较前有所变迁,对其病因分析有利于尽早正确诊断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危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它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损伤[1]。就诊较晚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常于住院前已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失去治疗时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积极尽早明确病因,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本文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8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儿科以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治入院的新生儿816例,其中男482例,女334例;足月儿622例,早产儿174例,过期产儿20例。顺产470例,产钳助产7例,剖宫产339例。

1.2 入选标准

均符合下列标准中至少一项[2]: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1.3 治疗方法及转归

其中严重ABO溶血8例,RH溶血1例和不明原因重症高胆红血症1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5例转外院治疗后死亡2例;发生胆红素脑病2例因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中1例为早产儿);其余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入院后根据病因治疗包括抗感染,蓝光照射,纠正酸中毒,微生态制剂,溶血患儿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等处理好转或痊愈出院。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全部数据予以SPSS 17.0数据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距显著性。

2 结 果

2.1 8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时间及病因构成(表1)

表1 8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时间及病因构成[n(%)]

2.2 母乳性黄疸构成分析

全部患儿中有215例为母乳性黄疸,其中足月儿622例中发生母乳性黄疸166例,其发生率为26.69%;早产儿174例中发生母乳性黄疸45例,发生率为25.86%。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性黄疸中以≥7d组为主,与其他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中顺产365例,发生母乳性黄疸85例,其发生率为23.29%;剖宫产251例,发生母乳性黄疸84例,发生率为33.47%,二者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16例患儿中,≤1d内发生63例,占7.72%;其中ABO溶血病28例,占3.43%;围生期因素25例,占3.06%。1~7d内发生479例,占58.70%。前三位分别为:围生期因素;感染性疾病;母乳性黄疸。围生期因素中胎膜早破43例(5.27%),头颅血肿36例(4.41%),母亲高血压26例(3.43%),新生儿窒息24例(2.94%),产钳助产5例(0.61%)糖尿病5例(0.61%)。感染性疾病123例中以新生儿肺炎69例(8.46%)、胎粪吸入综合征26例(3.19%)以及新生儿败血症13例(1.59%)最为常见。≥7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274例,其中以母乳性黄疸143例(17.52%)及感染性疾病76例(9.31%)占据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中以新生儿肺炎,TORCH感染,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为主。全部患儿中,以7d龄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为常见,占66.42%。而母乳性黄疸(26.35%)、感染性疾病(25.12%)、围生期因素(24.38%)、不明原因(12.62%)、ABO溶血病(9.31%)为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主要病因。早期新生儿以围生期因素、感染性疾病、母乳性黄疸、ABO溶血为导致高胆红素血症主要因素;晚期新生儿则以母乳性黄疸,感染性疾病为主要因素。

3 讨 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高 ,病因复杂。如何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一直是新生儿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时代进步其病因有所变迁,感染因素有下降趋势,本研究中其病因分布与兰周吉,饶斯清等报道相符[3-4]。但很多家长仍存在挑刮马牙,挤压乳腺,认为只要新生儿能吃能睡就认为黄疸没事等错误做法及认识而加重病情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宣教工作,摒弃落后的护婴习俗,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以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所升高。本研究中居第1位。特别是在>7d龄组中尤为突出。关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国外Maisels报道6例胆红素脑病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指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5]。国内董淑兰[6]的研究认为除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外,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也可对新生儿神经损害,致神经精神发育异常。但在临床上常存在考虑为该病时未积极处理或不分具体情况就减少喂哺母乳甚至暂停喂哺母乳,显然这些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使剖宫产率较前大幅度上升。多项研究提示剖宫产可能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7-8]。其原因目前认为与剖宫产术后产妇饮食受到限制,不能补充足够营养,因疼痛及输液影响哺乳,新生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吸吮,新生儿处于饥饿,脱水和营养缺乏状态,使胎便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从而间接导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由于早产儿生理功能不成熟,对胆红素毒性更敏感。光疗及换血标准较足月儿低[9]。血清胆红素低到137~205μmol/L即可出现胆红素脑病[10]。尸检已证实低胆红素水平的早产儿也可有核黄疸的病理改变,但在随访中少有典型的核黄疸表现[11]。本研究中即有1例胆红素脑病死亡病例为早产儿,因此对于早产儿黄疸应加以重视。

本组资料中不明原因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占13.48%。有研究认为,临床上很多原因不明的黄疸与基因改变有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可致新生儿迁延性黄疸及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2]。对原因不明的黄疸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可作基因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与神经细胞暴露于一定浓度胆红素下的时间相关,暴露时间较长,则其抑制作用难以逆转[13]。故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尽早明确病因,积极解除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减少伤残的发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1]邵肖梅,叶鸿瑁,丘 小 汕.实用新生 儿 学[M].4版.北京:人民 卫 生出版社,2011:267.

[2]沈小明,王 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115.

[3]兰周吉.新生儿黄疸12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防治[J].青海医药杂志,2006.

[4]饶斯清,何政贤,徐群芳,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1):98-100.

[5]Maisels MJ,Newman TB.Kernicterus in otherwise healthy breast-fed term newborns[J].Pediatrics,1995,96(4):730-733.

[6]董 淑 兰.新生儿高胆红 素血 症 对远 期预后的影响[J].实用儿 科 杂志,2004,19(12):1056-1057.

[7]王玲,陈坚,何海英,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12(4):201-203.

[8]王昱,何念海.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21):932-933.

[9]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学杂志,2001,39(3):184-187.

[10]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上册)[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3.

[1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8.

[12]孙革,杜立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 A1基因与新生儿黄疸[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71-73.

[13]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6-297.

R722.1

:B

:1671-8194(2013)05-0128-03

猜你喜欢

生期足月儿母乳
洛阳市住院产妇母乳捐献知信行的调查
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对提高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分析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母乳库捐赠母乳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围生期抑郁女性心理求助行为研究进展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爱尔兰全科医生对围生期心理健康的观点:一项定性研究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不同胎龄足月儿临床转归研究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