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2013高考文综新课标(Ⅱ)3366题

2013-05-25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361022

地理教学 2013年18期
关键词:沙丘风力审题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361022) 尤 慧

浅谈2013高考文综新课标(Ⅱ)3366题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361022) 尤 慧

原题呈现: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一、谈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某一区域为空间背景,以材料信息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囊括自然地理五要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在信息和设问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读析图表技能、思维模型和判断推理技能的运用,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变化的规律,充分考察了新课标要求下的能力立意考试。试题具有新、活、效的特点。

1. 新——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景,探究新问题

沙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常见,湿润半湿润地区较为偶见,教材无提及,材料中创设新情景——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提供新知识——其形成条件要求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大风、植被稀疏。设计新问题——第3小题,开发性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在真实、复杂、开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参与探索。实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的思维过程。

2. 活——顺应同化已有认知结构

以能力立意的考试不是单纯掌握了知识点或知识结构(如风力沉积的条件)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面对新情景、新知识、新问题,如果学生不能顺应或同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风力沉积条件),实现对思维模型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就很难解决新问题。

3. 效——主干知识考查,问题设计体现能力递进

本道综合题考察地理的主干知识,不偏不怪。问题设计体现知识和能力的递进,具有很强的区分度和效度。(由于考试的实际测评数据和报告的未公开,只能从教学经验判断。)

二、谈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从三个步骤分析解题思路:(1)明确问题指向——审题;(2)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解题;(3)整合答案、科学表达——答题。

1. 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1)明确问题指向——审题

审题上分析的是M处形成沙丘,其沙源是来自附近哪里,为什么这里有较丰富的沙源。要区分与分析M处形成沙丘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差异。

(2)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解题

首先,沙源来自M处附近哪里?材料信息中提示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对这信息进行解读: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沙丘形成和水有关,沙源的来源也和水有关联,那么读图M处附近有水的地理事物——河流、水库。其次,河流、水库沙源又来自哪里?材料信息说明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再结合地图经纬网获取有效信息,该区域为我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和水库沉积。再次,河床水库的水下泥沙(湿性)如何转变成地上沙丘沙源(干性)?材料信息显示沙丘形成还需要大风,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信息进行解读后发现枯水季节河床、水库边缘裸露,恰逢冬季风强劲,裸露的河床水库泥沙就为风力搬运提供了物质。

(3)整合答案、科学表达——答题

通过这样一个思维的构建过程,整合信息形成了问题的答案:(M处附近的)河流雨季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道、河床沉积(3分);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而此时风力大,就为风力的搬运堆积提供物质,风沙在此沉积(1分)。

本题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在审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将问题转化成分析M处形成沙丘的原因,思维的建构就转换成风力沉积的思维模型:一沉积物沙尘来源;二在M处的沉积条件。答案将变为——M处附近的河流雨季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道、河床水库沉积;枯水季节河床水库边缘裸露及植被稀疏提供大量沙源;冬春季节,上风向为西北地区的温带荒漠,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H地为风口,M为冬季风出风口,地势较平坦开阔,风力减弱,风沙易在此沉积。

两答案差异很小,甚至会让人误解审题错误的答案更完整,但实质上是审题不到位的结果。此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审题、信息解读及判断、推理、分析的能力。但得分的高低取决于评分标准的设定,如果只是按要点得分,审题错误的答案显然也可以得高分,如这样这道题的效度和区分度就大为下降。

2.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1)明确问题指向——审题

本题问题指向明确,分析的是冬春季节H县城附近风力大的原因,无需与夏季风进行比较分析。

(2)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解题

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中,首先考生会激活记忆中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下垫面状况(阻挡摩擦力、风口加速)。其次根据图文信息对思维模型进行解构和重构,H县城处在40。N,116。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该区域的冬季风风力较强,但是H县城为什么更特殊呢?材料中提示H县城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风口和地形相关,再进一步解读H县城的地形特征。等高线信息显示H处在两河交汇的河谷地带,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向东南倾斜),与冬季风风向一致,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3)整合答案、科学表达——答题

通过思维模型的建构、信息的整合形成问题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谷延伸、倾斜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风力加速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图文信息的解读,属较易题。文字信息中说明H为风口,冬春季风力强劲,那么风口和地形直接关联,考生在解答时能够分析H的河谷地形对风力大小的影响,但容易忽略河谷走向和倾斜对冬季风的影响。

3.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明确问题指向——审题

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并非判断正误选择。

(2)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解题

沙丘属于风力沉积,沙丘规模是否会扩大取决于风力沉积条件的优越与否,如下图的思维模型。沙丘形成需要具备沙源和沉积条件,影响沙源多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植被,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因素使得沙源增多或减少。其次一定的沉积条件,如风力减弱、下垫面(地形、植被等)对沙丘规模的影响。如果沙源多,沉积条件优越,那么沙丘规模就会扩大,也就是观点A;沙源有限、减少,沉积条件不利,那么沙丘规模不会扩大,也就是观点B。

(3)整合答案、科学表达——答题

通过这样一个思维模型的建构,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前两个问题的基础,就可以有条理地整合答案。

观点A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M处地势低平、开阔,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本题为开放性题型,根据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要求考生获取与解读地思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原理规律,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的综合、系统、辩证的思维品质要求高,属于较难的题型。要求学生需要构建起思维模型,在其指导下通过材料信息的解读完成具体问题的解答。

三、谈同景异构

异常巧合,2013年福建文综高考地理选择题中的第9和10题组考察的也是半湿润和湿润地区沙丘形成这样一个新知识和背景,如下:

图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9. 该沙丘位于( )

A. 冲积扇 B. 洪积扇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10.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文字信息中给出沙丘形成的地点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既第9题中游的河漫滩。第10题,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示意图选择,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也是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风力沉积,同样需要具备沙源丰富、大风、植被稀疏等条件才能形成沙丘这样一个背景知识。图中外力显然是风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是沿岸爬升,所以风力的方向是吹向沙丘形成的一岸,但到底是哪一岸,就要考察河漫滩中哪一岸的沙源丰富。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河漫滩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更多的是凸岸,也就河床坡度较缓的一岸,由此选出C答案。

本题考察的知识背景和全国卷的36题异曲同工,只是设问形式和角度的差异。相较与全国卷的36题,本选择题组的第10题考生入题会相对困难,原因在于已有的认知中沙丘是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已有认知很难同化考题中的新知识,而考生在材料信息中又很难找到新的支点去顺应已有的认知。如果题干中对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沙丘形成的这样一个新知识和新情景做一个导入,相对就会降低试题入题难度。

四、谈反思启示

一道好题告诉我们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样学。通过这道题对高三地理的备考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反思。

1. 落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考试时间有限,内容有限,为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能考察的必须考察的是地理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因此必修中落实五大规律、五大区位、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使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快速调动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这个知识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就某类问题建构起来的思维模型,如第3小题,分析M处沙丘规模是否会扩大,学生在审题时可快速回忆出影响沙丘形成的沙源和沉积条件。

2. 注重知能转化,适应能力立意的考试

光有答题框架和思维模型并不能解决考试中的所有问题,老师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老师啊,你让我该记的该背的我都做到了,但是做题的时候我还是不会用啊。”面对新情景新问题,如果不能结合图文信息对思维模型进行解构重构,不能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答案只能是机械的思维模型。高考是能力立意的考试,“实际”联系“理论”,考查学生临场遇到新问题和新情景时所具备的读析图表、调动知识、理论迁移等能力。根据具体设问和要求,解构和重构思维模型,进而科学组织答案,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高考复习中如果不能做好知能转化就很难适应能力立意的考试。因此,讲解练习或试题时,一定要教会学生解答的思维推导过程,要传授解题方法和技巧。

3. 规范答题习惯,训练语言表述能力

地理综合题答题能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 、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这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和能力。有的学生想得出来,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写得出来,但写不清楚。在地理阅卷中,常发现答案“似是而非、表述不清、用语不准,地理性不强、逻辑性差”等问题。所以,平时的地理教学要狠抓学生的语言表述上的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文字表达要专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其次要逻辑清晰,按照一定的顺序作答,先主后次、先自然后人文、先因后果,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再次是培养因题作答,学会从题目信息中选择关键词,如第2题中的“风口”,整合所学知识作答,不能机械地照搬平时的一些模式语言或口头语言,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猜你喜欢

沙丘风力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
“三招”学会审题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七分审题三分做
沙丘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基于Bladed与Matlab的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