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教学平面化特征分析及立体课堂的建构
——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鲁教版)为例

2013-05-25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王邦柱

地理教学 2013年20期
关键词:平面化黄土高原区域

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 王邦柱

地理课堂教学平面化特征分析及立体课堂的建构
——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鲁教版)为例

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 王邦柱

王邦柱,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淮阴教育学院地理系,本科学历。现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任宿迁市中学地理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先后获宿迁市教学科研能手、宿迁市学科领军人物、宿迁市优秀教研员、宿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宿迁市名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改进教法,优化教学技巧,追求学科价值。教研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究,先后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曾参与编写高中地理教材,主编3本地方教材。

立体化的地理教育才是自然和谐的地理教育。

有些地理课堂教学呈现平面化:教学目标一元化、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语言平淡化、教学环节程式化。平面化的课堂缺乏层次、缺少立体感,笔者通过平面化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提出课堂教学去平面化、实现立体课堂的对策措施。

一、平面化课堂教学的表现

1. 教学目标一元化

教师课堂上也会出示教学目标。所呈现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仅能观察到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缺乏实质性的达成,形成事实上的一元化目标。如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节内容时,教师呈现以下学习目标:

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

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危害;

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从呈现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是齐全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突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未形成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般方法,眼睛仅聚焦在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区域,未能生成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也不能从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过程中,让学生悟出水土流失的根源和危害,悟出人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可见形式上的三维目标仅仅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这一个面。

2. 课程资源单一化

不少教师依然是就教材讲教材,把教材当成课程的唯一资源,不破不立,因循教材内容的顺序,很少拓展链接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给人以身单影孤之感。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节内容时,教师眼光仅聚焦于教材,不能联系师生的生活体验,缺乏实验的验证和视频效果的冲击,课堂教学不够灵动。其实,课程资源既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师生自身的经历、经验、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的教学可以使用的课程资源很多,诸如音频、视频、图片、实景、挂图、模拟实验、导学案等等。从教学观察看,课程资源还是比较单一的。

3. 教学内容浅表化

课堂上一些教师讲解不深刻,挖掘不透彻,缺乏深度,内容浅表。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时,仅从自然原因:位置的过渡性、土质的特殊性、降水的季节性以及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破坏等书上的内容讲解。其实,无论是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还是植被破坏,关键因素都是人的因素,即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部分教师课堂上很少触及:沉重的人口负担,加剧了贫穷,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形成“人口增长→社会贫穷→环境恶化”的循环;也没有迁移到:土地的荒漠化、石漠化以及湿地等开发利用中的问题等,这样的内容讲述比较浅表。

4. 教学方式单一化

不少教师仍然传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和运用,偶尔出现的合作学习,也因为小组过大、分工不明确、问题缺乏挑战性而呈现出假性合作,致使课堂缺乏灵气和活气,学生被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

5. 教师语言平淡化

一些教师使用同一种声频、同一种体态语言,语言平淡无奇,干巴巴,课堂缺乏激情,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课堂生态浑沌糊涂。

6. 教学环节程式化

一些教师坚持教学预设,套用简单模式,因循课堂诊断学情,讲授教材、拓展链接,当堂巩固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三部曲,缺乏变数,缺乏生成,课堂乏味,凡此种种,皆呈现平面化的教学色彩。

二、平面化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1. 理念滞后,缺乏化理念为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计之灵魂在于理念的铺设,缺乏先进思想的引领必将呈现平面化的教学色彩。事实上的一元化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暴露了教师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欠缺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匮乏,也表明教师虽然具备课堂三维目标的意识,但缺乏三维目标的实际达成能力,说明一部分教师还不能借助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缺乏地理学的实践能力;教学资源的唯一化,暴露教师缺乏乡土地理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反映了教师缺乏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缺乏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能力等等。以上皆是因为思想滞后和化理念为实践的能力不足所致。

2. 素养欠缺,教学缺乏厚度和宽度

专业素养首先是教师要有专业的功底,教学内容的浅表暴露出教师专业厚度的不足。作为地理教师应具有现代地理学、全球地理学和建设地理学的教学视角,要能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趋势对地理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要能指导和帮助学生从改造自然走向与自然相协调,能运用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整体的、系统的和全球的专业视角,具有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观测和分析的专业技能,这些都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厚度。

其次要有综合的素质,教师教学语言平淡,声调单一,表明教师教学还缺乏一定的艺术性,不能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内容枯燥,学生不愿意听,还表明教师专业厚度不厚和宽度不宽,有的老师离开了本专业和教学,其他的知识几乎无从谈起,课堂上学生往往触及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发展、地理发现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保护、国家政策、房地产、失独、网络监督等一系列的问题时,教师往往是一知半解,这些都暴露教师知识深度、宽度的不足,从而呈现平面化的教学色彩。

3. 技能匮乏,课堂缺乏灵性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稳固的教学行为。它既包括通过反复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上述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固化,皆是因为教师课堂上缺少一定教学技能:不会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不会设计高质量的地理问题,不会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更不能打开学生的学习心智,开发学习潜能,问题设计出来,教师不会悬置判断,学生发散性答案教师不会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和建构等等。这些主要归结为教师教学技能和技巧的匮乏,故课堂平淡无奇。

4.主观能动性不足

态度决定高度。很多老师毕业于同一所学校,任教于同一所学校,执教于同一学科,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发展状况却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存在较大差异所造成的。部分教师教学时间长了,出现了感觉疲劳和职业倦怠,不能重新确立新的成长阶梯,安于现状,在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凭经验上课,平铺直叙,课堂低效显而易见,真正好的教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为自己的成长时刻准备着。

三、立体化地理课堂教学建构的对策措施

1. 设计并努力实施三维目标

立体是几何空间,由点、线、面构成的几何体,要建构立体课堂,首先要设计三维目标,课标的有效解读是设计三维目标的关键。在《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危害,掌握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运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本案例教学,认识到某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生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其次要落实可操作的三维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关注目标中的“了解”、“掌握”、“运用”、“认识”等行为动词,准确把握行为动态指向程度。例如,教师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静态实验,让学生概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其影响因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探知本质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较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2. 综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模拟水土流失,可以进行水土流失的实景实验,可以设计系列化的探究问题,分概况篇、成因篇、危害篇、措施篇,让学生上网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资料图片,分别让学生介绍黄土高原的概况、成因、危害和措施。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水土流失状况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探讨身边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开发和运用,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实验验证触目惊心,社会调查学以致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 创新教学设计

平铺直叙的教学可谓是平面化教学。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情境,创新双边活动,创新问题,课堂教学才有立体化味道。

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基于此,情境教学要以真实的实例或问题为基础。“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剪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梯级和河谷阶地地貌景观,黄土高原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等等,让学生感受、体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况,这样情景创设导入直白,转承自然。

采用模块式教学。“必修3”中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包含对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了解、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区域综合治理的保护措施,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进行概况篇、问题篇、治理篇等模块化处理,这样处理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十分利于建构知识模块和建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型。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立体课堂必然是深度和多维的互动教学。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一是打造差异性共同愿景性的学习小组,其次是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和多向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出问题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看书,学生还未来得及深入的思考就要学生回答,也不能不加思考让学生合作,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思考,让课堂宁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小组内部才有可能进行深刻的交流,激烈的面红耳赤的碰撞,最后求同存异,汇总交流。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灵性和活力。

4. 提升综合素养

立体课堂是一个素质化的课堂。古人云:“为人师,必有智”。作为地理教师应在具备崇高职业道德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包括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等,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断吸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拓宽新视野,动态地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这样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丰富多彩。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结合,这更加要求教师博学多识,一专多能,延伸自己专业外的纵向知识,拓宽横向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新颖而丰富,鲜活而饱满。

立体课堂是相对于平面教学来讲的,课堂教学重要的点、线、面应清晰,知识脑图化的建构是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师生间深度的多样化的互动,我们的地理课堂才富有生命和质量。

(责任编校:张佳琦)

猜你喜欢

平面化黄土高原区域
分割区域
中国当代油画平面化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及意义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