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园区资源的应然逻辑及实现机制

2013-05-22陈志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

[摘 要] 产业集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能够为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提供理论支持。整合益阳工业园区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现实意义,也面临一些影响因素。应从规划统筹、产业提质、要素配置、体制创新等方面加快益阳工业园区资源整合,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 工业园区;应然逻辑;实现机制

[作者简介] 陈志平,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湖南 长沙,410001

[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2-0007-0004

工业园区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以深入开展工业园区大会战为契机,有效整合益阳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作用,对促进益阳后发赶超,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整合益阳市工业园区资源的应然逻辑

(一)理论依据

产业集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能够为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1.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崛起之策、成功之道、必由之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集群的三大效应,即资源聚集效应、协同创新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而集群的三大效应则源自集群的三个“高度”,即地域的高度集中、分工的高度专业、协作的高度密切。这三者缺一不可,三个“高度”的共生耦合,使得企业之间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发展三个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质的发展能够长久维持,而量的增长则很有限。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本质关系。经济发展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

3.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本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强化绿色发展,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放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构建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4.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是一个综合性、组合式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展,形成因地制宜、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特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既强调非均衡发展,同时又强调全面协调发展。

5.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城市特定区域的集聚而使经济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增长迅猛的产业往往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部门和行业通常又聚集在某些地区,这些地区就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企业集聚区,是一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经济角度的产业集聚;二是地理空间角度的增长中心。

(二)现实基础

1. 发展布局不断优化,聚集效应持续提高

经过10多年的规划建设,目前,益阳市共有9家市级以上园区和15个重点乡镇工业小区。其中1个国家级高新区,即益阳高新区;6个省级工业园区,即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沅江经开区、桃江经开区、南县经开区、安化经开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即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大通湖食品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了益阳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区县(市)产业园区为主体、乡镇工业园区为补充的各个园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工业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2010年,9大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2.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9.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0.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7.52%;9大园区入园规模工业企业224家,占全市总量的28.4%。

2. 集约用地不断加强,投资效益持续提高

截至2010年底,9大市级以上工业园区近期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1.3平方公里,开发率33%,完成固定投资产投投入156.7亿元,投资强度达到102万/亩。园区每公顷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232.72亿元,同比增长21.1%。

3.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截至2011年8月,全市9大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亿元,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

(三)重要意义

1. 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益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园区则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主要引擎。到2015年,益阳工业化水平要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业经济总量要力争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24%;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1460亿元以上。这就必然要求在整合园区资源中,强强联合,形成产业配套、壮大优势的产业集群,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与水平。

2. 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

按照益阳“十二五”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益阳经济发展要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3%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同时,人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新提升,就业更加充分,生活更加殷实。实现上述目标,园区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不可或缺,园区资源走向整合,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

3. 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是后发赶超的路径选择

虽然目前益阳发展势头良好,但益阳总体实力在全省排名靠后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益阳发展滞后主要是工业滞后,益阳后发赶超关键在工业赶超,工业的赶超主要靠园区赶超。以加快园区资源整合为重要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已成为益阳后发赶超的不二法门。

二、整合益阳市工业园区资源的影响因素

尽管益阳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可谓龙精虎猛,有声有色。但也不容否定,园区发展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四集”效应不够好。

(一)产业空间分布不够集中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由发展竞争而带来的园区间激烈的招商引资之争,使得园区之间拼资源、比政策的现象比较严重。各园区对自身产业特色注重不够,导致了不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重了各园区间产业技术、企业规模、产品档次的同构化趋势。虽然益阳早已明确提出发展食品加工、纺织、装备制造、造纸、建材、有色冶炼、电力、化工、竹木加工、电子信息等十大优势产业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除电力外,其他产业在每个工业园区基本上都有布局,且主导产业首位度不高,缺乏区域产业经济特色和合理的产业经济梯度,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分类工业区,产业布局集中度不高。

2. 园区功能不配套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园区基本上还是停留于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混建状况,企业习惯于搞“小而全”,政府对园区发展的技术创新、现代物流、商品流通、融资服务、对外交流、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工业园区与第三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考虑不充分,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园区功能的不完善,布局的不合理,势必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影响产业布局的相对集中。

(二)产业组织不够集群

1. 产业链不完整

由于对产业链式招商注重不够,布局企业时对产业关联度和企业成长性考虑不多,为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预留的发展空间不足,导致园区企业间关联度低,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不突出。

2. 产业链低端化

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节点。系列化产品不多,新产品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不多,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比如,竹木加工业基本停留在原料采购到单板初级加工环节,有色冶金行业大多处在为他人提供原材料的产业层次,装备制造企业大多为外界提供零部件配套,主机企业少之又少。

(三)产业规模不够集团

1. 骨干企业规模不大

园区内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骨干企业规模不大。2010年,9大园区共有投产工业企业32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66.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6亿元,实现税收11.1亿元。平均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分别只有1.12亿元、 0.31亿元、0.48亿元、0.03亿元。产值过10亿元仅有 8家,其中排在首位的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分别实现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44.37亿元、37.14亿元。但像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这样的骨干企业明显偏少,特别是产值过50亿、100亿的工业化“旗舰”企业仍是空白,致使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明显偏弱。

2. 优势产业规模不大

由于缺少骨干企业规模的支持,致使园区优势产业不规模。2010年,益阳工业园区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几大优势产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了42.8亿元、15.3亿元、15.3亿元,占全市1/3以上,但与发达地区的50%的占比有明显差距。

(四)产业经营不够集约

1. 经济效益不够集约

益阳工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根据益阳市人大园区建设调查组调查,从相关经济指标在园区每平方公里的分布情况来看,益阳与株洲比较:2010年,益阳9大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4.07亿元,工业企业密度7.9个,工业增加值产出2.49亿元,税收2688万元,分别只有株洲市的68.8%、20.5%、27.6%、29.1%。一些质量不高的项目占用了园区用地,致使土地供养矛盾日益突出。除高新区外,其他园区工业企业建设基本上以一层厂房为主,建筑密度、密积率都较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不够,造成土地的闲置浪费,增长粗放。

2. 生态效益不够集约

园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两高一资”企业偏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仍需加强。园区规划环评滞后,环保基础设施不全,大部分园区无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管网不完善,工业“三废”无序排放,有些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土壤中,加大了环境压力。

总的来说,益阳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亟待加快资源整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尽快从依赖土地、资源、资本,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结构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等方面上来。

三、整合益阳市工业园区的实现机制

(一)以规划统筹作为园区资源整合的抓手

1. 强化“两型”引领园区规划

以《湖南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的下发以及益阳市工业园区大会战为契机,抢抓调区扩区机遇,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规划,高效整合园区资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农产品和矿产品精深加工、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两型”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高端产业带动,逐步把园区工业重心放在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部件制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上;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两型”产业集群,着力提高“两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双重提高;充分发挥园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增强益阳长远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成为引领益阳后发崛起和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

2. 强化产业空间分布集中

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竞争,坚持经济区、行政区的协调互动,按照益阳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产业布局“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加快园区资源整合,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山丘区、平湖区三大特色工业经济区。中心城区与东部新区一体化发展,以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平湖区以沅江经开区、南县经开区、大通湖食品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着力发展船舶制造、工程机械、食品加工纺织、造纸业,构建东北翼工业经济区;山丘区以安化经开区、桃江经开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有色冶炼、绿色能源、竹木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构建西南翼工业经济区。

3.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依法定程序批准后,就是园区发展的法令的路线图,其严肃性、权威性必须严格保证,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修改。凡与园区产业规划不符和园区主导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项目,原则上不安排入园发展。各区县(市)、园区要强化经济区、产业区意识,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一体两翼”产业布局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减少同质恶性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以产业提质作为园区资源整合的推手

1. 引导“两型”产业集聚

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台益阳市园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目录,加大园区整合提升,建立健全“两高一低”产业退出机制。

2. 突出高端产业带动

以益阳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整合园区产业资源,发挥各园区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以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为主体,突出创新引领、企业带动、基地支撑,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高技术、高效益、高成长性、“两型”性产业,将其打造成为益阳工业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地区“两型”产业示范基地,并以此带动益阳工业向高新化、两端化、“两型”化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3. 推进园区“四集”发展

以科学的产业规划统筹“一体两翼”特色工业经济区,加速产业的集中、集群、集约、集团发展,加快园区向专业化、生态化、“两型”化、品牌化转型发展。加大园区整合步伐,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同类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本集中、经济集约。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造纸、有色冶炼、竹木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信息技术及服务、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成为益阳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拓展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试点工作。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络结构,在企业内部培育循环经济试点、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生态改良项目;重点抓好安化县高明、赫山区沧水铺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小区。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加强清洁生产、低碳技术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

(三)以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园区资源整合的扶手

1. 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加强沟通衔接,探索建立企业、项目在园区间合理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严格落实《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同时,彻底清理园区用地,积极鼓励“零增地”投资,逐步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切实加强企业与学、研、金的深度合作,推动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人才、产业方面的有机对接。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步伐,把园区打造成为益阳、长益常工业走廊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源。一是鼓励自主创新,催生更多的科技成果。二是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加快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四是按照“绿色益阳”建设要求,健全绿色技术开发体系,把工业园区建成绿色益阳的(下转第6页)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相关分析
油罐内外
偷鸡不成蚀把米
背诵
风去哪儿了
工业园区(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