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要狼性,还是羊性?

2013-05-17杨思悟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有多强狼性隐喻

杨思悟

前段时间,有一本叫《狼图腾》的书十分风行,受到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热捧,让大家一时热血沸腾。而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我认为《狼图腾》并没有多少语言价值,表面看似充满激情,然则只是一种狂躁的虚热。而这本书真正的贡献,却是在于它带给我们精神内容上的思考。因为它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摆在了国民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是要狼性,还是羊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是在培育狼性,还是羊性?

“狼性”是华夏民族性中被压抑的自由精神的象征。《狼图腾》张扬了狼的原始生命强力,是现代民族精神复兴的号角。与之相反的“羊性”,则是民族精神被奴化的象征。狼和羊,这一对处于自然界“食物链”之两端的动物,从来就是作为人性二极性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又是作为社会对立阶层的隐喻。然而,现实中从来就不存在单方面的“羊性”或“狼性”。所谓“羊性”,总是与另一部分人的“狼性”并存的。“羊性”有多强,便可见另一方面的“狼性”有多强。“狼性论”者有意忽略“狼-羊”的共存关系,极力把“狼性”鼓吹为某种超级禀性,并将其想象为本民族失落以久的文化精神。“狼”文学则将萎靡、麻木的民间社会夸张为血性、荒蛮、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从另一角度表明,这两个世界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羊们披上狼皮也会高唱“北方的狼”,狼们批上羊皮也可宣称“我本善良”。但二者之间错位的存在,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精神错乱”的表征。“狼性论”的第一原则,是“强者为王”的原则。自19世纪以来,中国作为一只大绵羊吃尽了狼的苦头。众多国人发出这样的呼吁:“起来!不愿做羊的人们!”。这不仅是对自由野性的呼唤,更是一个孱弱的种族在饱受屈辱之后的发出的呐喊。因此,尽管狼凶残,尽管狼荒蛮,可我们宁可做狼,不愿作羊。

然而,《狼图腾》一书却将狼性的作用过于夸大,否认了羊性的必要。狼和羊是一条不可分割的食物链,一个也缺失不得。只有狼性,社会将野蛮、残暴而凌乱,只有羊性,民族将只能任人宰割。因此,中国教育无论要狼性,还是要羊性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我们要的不只是狼性或羊性,我们要二者的结合——人性。其实,人性是狼性和羊性的综合体,我们并不缺少狼性,也不少羊性,问题是,如果总是对上是羊,对下是狼,对外是羊,对内是狼,这种错位,将中国基层社会近乎于扭曲,使得中国教育走了许多弯路。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而且已经在教育第一线取得了成效。

当然,我们拒绝作羊,但我们也不能异化为狼。异化为狼者,如曾经的中国某邻国,易走上宣扬野蛮、暴力的极端,我们要自强,但绝不要荒蛮。

(作者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有多强狼性隐喻
你的“整”人能力有多强?
疯狂动物城
——你的狼性呢?
《活的隐喻》
趣味测试 你的抗压力有多强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狼性”浅说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