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咏三叹读中见“悟”

2013-05-17贺秀丽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鱼游玉泉金鱼

贺秀丽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反复诵读,细心“涵咏”,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诵读时体验情感,咏叹中得文意境,想象里升华主题,变化间重建文本,对比中“得他滋味”。

关键词:王崧舟;美读艺术;思考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来学习王崧舟的课例,感到他特别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反复诵读,细心“涵咏”,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很有启发意义,简谈如下。

一、想象里升华主题

以下是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中的教学片段。

师: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来到总理的办公室,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他打开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师:夜已经很深了,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写字台前,只见——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师:夜更深了,只听见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总理揉揉眼睛,只见他——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师:东方发白,夜色阑珊,他拿出自己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总理的伟大,总理的认真,总理的严谨,总理的崇高,就在老师这屡次的引读中,就在老师屡次激发的想象中,学生一次比一次感动,一次比一次体会深刻,文章的主题,尽在诵读之中,悄悄融会在学生心田,教师可以不言一字,而学生自得文章“真味”。

二、变化间重建文本

王崧舟上《鱼游到了纸上》时,先要求学生找出七个带“游”的句子,然后老师做旁白,学生接读,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串联起来。

师:(读课文相关语句)西湖啊,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生1:(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朗读)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2:(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朗读)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一声惊叫—

生3:(接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朗读)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生4:(接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他画得很娴熟,你读得更是娴熟,一级棒!(朗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生5:(接读)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朗读)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生6:(接读)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师:(朗读)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个片段的朗读设计妙不可言。首先,朗读对象聚焦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而这几个句子贯穿了全文,集中体现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是课文应该着重理解的句子。如此设计朗读,既避免了朗读指导的面面俱到,又突出了文章的主体部分,等于重新构建了文本。其次,一“游”动全身,替文章删去枝枝节节,显得条干分明。在朗读中,学生非常明晰地看到青年看鱼、画鱼、鱼“游”入心中的全过程。从“观鱼”,到青年的心里话“鱼先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的全过程学生一“诵”了然,先获得直觉体验,初看到课题的纳闷也迎刃而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这种朗读设计新颖别致,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对比中“得他滋味”

再看看王崧舟执教《长相思》的片段:

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纳兰性德征途的艰辛,接着话题一转,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故园的温馨,在强烈的对比下,学生开始在诵读中体验诗人心灵的破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至此,正像教师小结的那样,学生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一直认为,诗歌是最难教学的,尤其是古诗词。时代相隔甚远,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寓意已经很难,更何况每首古诗词背后还隐含着诗人的经历、个性,让这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小学生走近古人,和古人精神相遇更是难上加难。但王崧舟却成功地利用诵读这一形式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且与纳兰性德精神相遇,与其情感交融。使“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运动着的东西,那些昏暗模糊和运动速度时快时慢的东西”也有章可循,不再不可捉摸。而且这个过程,师生互动,诵读尽得文本“滋味”,诚如刘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王崧舟对于诵读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他强调,语文不光用嘴读,还要用眼睛读,用眉毛去读,用表情去读,用姿势去读。他的这些探讨,非常值得我们效仿、学习。

朱熹说:“所谓清庙之瑟,一唱而三叹,一人唱之,三人和之。”此语用来评价王崧舟的诵读艺术非常合适。如此高超的朗读技巧,“自然‘催化了学生对文本的‘体味(王荣生)”,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9.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鱼游玉泉金鱼
生日快乐,我的玉泉
喜报!玉泉桥牌选手获奖啦
可爱的小金鱼
红船“开进”了玉泉小学
春天的安排
罗平记
27《鱼游到纸上》
玉泉丰收采摘节